高 跃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
高 跃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大学生生存教育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顺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加强大学生生存教育要结合生存环境、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和生存精神的培养,采用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主题探讨式教育、多科渗透式教育、实践活动式教育和生存拓展式教育,通过健全教育体制、营造氛围、加强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育投入、构建教育合力等举措,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实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生存;生存教育
高校如何开展生存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生存观,建立适合自我的生存追求,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应对突如其来的生存危机和生存困境,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是高等教育顺应社会需求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选择。
(一)生存教育凸显现代教育的主题
21世纪充满竞争和挑战,人的知识、能力、创新精神、生存环境以及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在对大学生生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仅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才培养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学生能够善待生命、学会生存、健康生活的社会职能。2008年8月我国云南省实施了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试点工作,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既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顺应社会展的理性选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主题。
(二)生存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体现
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内在发展、和谐成长,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与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生存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学会战胜磨难、学会创造、学会保护环境等,它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它是素质教育的实质体现。人的素质提高最终要体现到人的发展、生存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上,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一种生存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抓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机会,不失时机地、比较全面地传授有关生存方面的知识,从实际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生存本领,把握自己的命运于全部的生活实践之中。
(三)生存教育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已经转向以就业竞争为现实的生存教育,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压力以及家庭与社会责任,面对扑朔迷离的前途和命运,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很多学生迷失了生命方向。高校要诠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解决大学生的生存观念和生存能力问题,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应变能力,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
(一)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为生存教育提供了条件
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生理成熟,具备了成人的逻辑思维和生理机能;心理成熟,具有一定的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知识成熟,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社会知识和经验;能力成熟,学会了思考问题,具备了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走向成熟,已经更多地考虑人生、就业和承担家庭、社会责任问题。大学生成熟的表现为生存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只要及时、有效地对大学生生存观念和生存能力进行引导和规范,就能解决大学生生存能力弱、思想和行为方式不稳定等问题。
(二)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大学生接受生存教育提供了可能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把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大学生更应该具备独立思考、选择、决策和协调的能力,真正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生存,强调的是知识、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三位一体。随着社会评价体系的变化,大学生已经逐步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加上大学宽松式的教育环境,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生存知识、接受生存教育。
(三)生存压力使大学生接受生存教育成为必要选择
面对严峻的知识经济挑战,面对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面对毕业就业和安身立命问题,大学生只能选择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和发展生存能力。同时,大学生活使大学生不得不长期离开父母,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现实的需要和各种生存的压力迫使大学生自觉选择接受生存教育。
(四)教育观念的更新直接推动了生存教育在高校深入开展
现代高等教育是以其专业素质为基础的全面与综合的、以身心健全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大学生生存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以保证受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能做到独立、自主、自理,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强、自立、创造,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社会个体。教育观念的更新,直接推动了生存教育在高校的广泛深入开展。
(一)生存观念教育
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和生活态度;要尊重珍爱生命,建立平等的生存关系,建立平等的人格观念,尊重同学之间作为社会人的差异;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和谐,尊重人间的真、善、美,为自己人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生存空间。要结合大学生受自身条件、环境、接受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实际,开发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
(二)生存环境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的发展进步;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生存的条件,如:经济时代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时代的应掌握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格局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的价值观、生活观、生存模式产生的变化等;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素质的要求,努力培养环境意识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提高抵抗疾病和保护身心健康的能力等。
(三)生存知识教育
教育学生掌握自救知识、与人相处知识、健康生活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社会危害知识、自然规律知识等,及时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四)生存能力教育
教育学生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学生了解生活中水、火、电以及自然界的洪水、地震、疾病可能对人身心造成的威胁,加强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五)生存价值教育
教育学生认识生存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我们的教育重心应放在未来世界发展和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合作基础上,培养出的人才应认识到人生存的价值在于为国家、民族、社会作贡献,更在于为人类为世界作贡献。
(六)生存精神教育
教育学生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是人存活和奋斗不息的关键,只有敢于迎接挑战、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人,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把挑战变机遇,把劣势变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努力开创工作、事业和人生的新局面。创新精神能使人化解一切难题,挑起千斤重担。谁敢于创新,谁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生存”权。
大学生生存教育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社会文化生活,结合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科学内涵,采用开放的、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主题探讨式教育、多科渗透式教育、实践活动式教育和生存拓展式训练。
(一)主题探讨式教育
主题探讨式教育就是确定一定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权利与责任”“生存哲学”“生存的价值取向”等,通过演讲、专题讨论、学习交流、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在生存教育过程中,要科学设计每个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提出一系列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专题,由学生自行进行探讨,必要的时候给予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减少枯燥乏味的说教。教师也可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或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在生命、生存和生活等方面的感悟与交流。
(二)多科渗透式教育
多科渗透式教育就是将生存教育渗透在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必修、选修、公共课程中。一是将生存教育渗透至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一般都学识渊博,学生尊重、敬仰、喜欢他们,因此,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优势,用他们的学识、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和学术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二是将生存教育渗透到公共课教学中,这些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和成功的教育经验,是生存教育的重要途径;三是将生存教育渗透到选修课教学中,扩大生存教育普及面,同时,要增加一些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和研究,强化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三)实践活动式教育
作为生存教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践教育更能唤醒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认知和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能很好地把教育内容还原为生活场景,不拘泥主题与形式,在自由开放的氛围意境中,让学生自己真实地感受生活,懂得人间的真善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统一,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最终获取幸福人生。
(四)生存拓展式教育
通过生存拓展式教育,让学生获得和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和知识,形成个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生存基础,真正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能力。同时,生存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树立知难而进超越自我的意识,更好地应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生存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化,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生存教育的意义,认真探索和研究,大力提倡宣传,突出主题,形成机制,总结经验,推进发展,保证生存教育活动不断线,生存教育见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学校及各教学院系要成立生存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生存教育规划,明确生存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针对各年级各阶段开展的生存教育活动及内容,各部门、各单位要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落实到位,齐抓共管、综合协调、紧密配合,力争将大学生生存教育渗透于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加强校报、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文化阵地对生存教育的宣传,并主动与社会媒体沟通合作,创建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生存教育氛围和环境,形成有声势、有力度、有影响的宣传局面,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博大精深的主流价值观念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健全、向上的生存观。
(三)加强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要积极推进生存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规定相应的课时和学分,努力把生命教育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进行建设;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制度,开设生存知识与生存训练课程,把知识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要建立生存教育评价制度,开发出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生动的生存教育教学资源。
(四)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骨干力量
要加强生存教育管理队伍、研究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把生存教育师资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生存教育师资队伍,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地开展渐进式、阶梯式的生存教育工作。
(五)增加投入,保障运行
要增加生存教育经费投入,建立研究机构,增加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施,建立一批生存教育实践、实训基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为生存教育创造平台,保障生存教育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六)加强沟通协作,构建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合力,互相之间沟通配合、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形成大学生生存教育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真正让广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责任编辑 许 昌]
G642.0
A
1000-22359(2010)04-202552-03
201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