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选择:制度、技术与管理创新

2010-08-15 00:46:35郭永中
关键词:合伙制澳门企业家

郭永中

(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澳门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选择:制度、技术与管理创新

郭永中

(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当前澳门中小企业发展不仅面临严重的挑战,而且愈来愈陷入了困境。澳门中小企业要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提升竞争力,实现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是其必然选择。制度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整体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创新的核心,管理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制度和技术创新的保障。

创新;澳门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竞争力;交易成本

七十多年来,特别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中小企业在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为澳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面对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环境,澳门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也相当严峻。澳门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的机制,导致中小企业制度缺乏活力、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这是当前制约澳门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澳门中小企业的制度特征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论及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制度作为一种资源,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构建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制度的选择,也是决定其经济绩效的关键。

从澳门企业发展历史过程来看,澳门中小企业的制度先后选择了三种企业制度模式: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2004年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澳门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目前澳门中小企业在企业制度上呈现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但实行业主制、合伙制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95%以上,而公司制企业不到5%。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业主制、合伙制的企业制度在澳门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公司制的企业制度在澳门经济发展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这是由澳门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微小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可见,澳门中小企业制度特征不仅具有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共同特征,同时又保持了小中之小的企业制度特征。

二、制度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整体创新的基础

制度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整体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澳门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对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企业制度。当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且还涉及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机制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就澳门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目前采用业主制和合伙制的企业仍在澳门中小企业制度中占据绝对优势,要打破业主制、合伙制企业制度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澳门的实际,采取循序渐进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业主制、合伙制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演变的过程。因此,澳门中小企业要实现制度创新,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进行观念创新,这是实现制度创新的基础。

观念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制度创新的基础。要实现制度创新,关键是要走好观念创新这步棋,否则,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就无从谈起。

对澳门中小企业来讲,第一,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审视优势,扬长避短,不仅要充分开辟新市场和发展空间,更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和中国内地这两大市场、这两大资源,特别是要与珠三角地区开展更加广泛的区域合作,把澳门的区位优势变为实际的经济优势,以更加开放的手段来提升其经济合作水平。第二,要有与时并进的紧迫感。对于小富即安、守业意识浓于创新意识的落后观念,必须坚决革除。第三,要广揽天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就要大胆地吸纳和使用最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对一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譬如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工程技术以及通晓国际经济法规的财会人才,要加快引进和吸纳。

其次,澳门中小企业之间积极通过并购和整合,扩大企业规模。实现1+1〉2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制度创新的前提。

澳门中小企业是小中之小,大部分企业规模十分细小,有的甚至是微型的家庭式企业。这样的企业组织制度不仅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且连维持现状都存在问题,更谈不上提升企业竞争力。可见,澳门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企业规模微小带来的危机感,在发展战略上积极通过并购和整合,实现1+1〉2的规模经济效应。

澳门中小企业通过兼并和整合等方式成功实现战略性重组,一方面有利于实现1+1〉2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更有利于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这是双赢的结果。

三、技术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创新的核心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竞争本质上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的资源投入和转化能力,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如何利用专利来保护创新的产品。日本学者把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联系起来,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企业的R&D费用如果仅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那么,这个企业注定要失败;如果占3%,则仅仅可以维持企业的发展;如果占到5%,可以参与竞争;如果达到8%以上,那才可能有竞争力”。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指出:“现代企业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销售,二是创新。”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但决定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技术改造水平、技术成果转化水平,生产成本水平、产品差异化水平,更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

澳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取得较大的进步,然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制衣工业和针织工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不仅发展速度开始滞缓,而且面临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开始走向衰落。尽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是因为制造业面临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矛盾。一方面,博彩旅游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大量产业劳工纷纷转向服务行业,造成了制造业劳工严重短缺,正常的生产难以维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没有及时提升技术水平,造成本地生产成本高涨,产品失去竞争能力,企业主把企业纷纷从澳门转移到生产成本低、劳工廉价的内地,在中国大陆进行加工生产,从而导致以制衣工业和针织工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不仅发展速度放慢,而且进入了一个长期缓慢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全球经济竞争主要集中于知识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对澳门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人才匮乏、技术水平普遍落后、生产设备陈旧、产品技术含量低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只有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才能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澳门中小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从生产附加值低的中低档产品向生产附加值高的高档产品转变。这一个中心、两个转变是澳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澳门中小企业要实现这个战略性的转变,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的根本转变;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生产附加低的产品向生产附加值高的高挡产品的根本转变;三是实现澳门中小企业一个中心、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的技术创新战略,关键是人才。

因此,对澳门中小企业来说,要实现技术创新,首先必须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这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和前提。人才匮乏问题解决不了,技术创新就是一句空话。要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首先,积极吸纳和引进人才;其次是组建中小企业战略技术联盟,与国际和内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再次是建立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加强劳工素质的培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澳门中小制造企业普遍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企业主的人才培训意识也不强,不愿在这方面投入必要的资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澳门特区政府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

四、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

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澳门中小企业目前还都处于家族化的管理水平,要提高其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以管理创新为基础,实现从家族化管理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转变,从小老板向真正的企业家转变。这一个基础、两个转变是提高澳门中小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根本目标。

(一)实现向现代规范的制度化管理转变

第一,树立管理创新意识。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企业没有管理创新的意识,就没有管理创新的行动,管理创新意识是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澳门中小企业只有树立管理创新的意识,才能实现家族化管理模式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转变。

第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根据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的管理基础是在刚性制度安排下的契约和理性。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化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就澳门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可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委托代理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来选择职业经理和员工;企业内部管理由“人治”转向制度约束,从“集权”到“放权”,通过制度规范形成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一视同仁。其次,建立健全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和检验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再次,建立和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指对员工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和素质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公平地实施奖酬;约束机制最重要的是法理约束,通过法律手段等来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三,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它强调人是具有多重要求的社会人,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需求,还要关心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更要重视员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企业要改变把员工仅仅看作是生产工具的做法。家族化企业必须摒弃把人当作“物”加以利用管理的思维模式,将人视为管理的重要对象,确立人是最重要资源的人本管理理念,提倡和重视以企业员工为主体的管理思想,无论在企业人才结构的战略设计,还是开发、利用、培养人才的规章制度上,都应该以员工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实现从小老板向真正的企业家转变

企业家不仅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且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企业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企业家手中,企业家的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兴衰有直接的影响,完全可以说,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

关于企业家的定义很多,比如法国经济学家扎伊尔认为:“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低、产量较小的领域转到生产率较高、产量更大的领域的人是企业家。”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企业家们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职业阶层。”彭罗斯则提升了企业家的定义:“企业家的事业心和对风险的态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企业家的事业心包含着承担风险的意志,探索避免风险的热情,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把对利润的追求当成自己的伟大使命。”

我们认为,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能力。别人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到。怎么做到?只有两个字,“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等各种创新,最后才能够把事做成功。二是要具一定的有冒险精神,不敢冒险的企业家是不能求新求变的。三是要具有迅速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四是要有不断追求卓越、持续地追求企业资本扩张的能力,把企业的扩张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澳门中小企业中,目前真正具备以上四种企业家素质的人还比较少见。我们对澳门中小企业家素质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8%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只能算是小老板。因此,澳门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真正的企业家,而且需要大批企业家涌现。要从根本上提高澳门中小企业的素质,提高中小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加强澳门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实现从从小老板向真正的企业家的转变。

F276.3

A

1000-2359(2010)04-200782-03

郭永中(1965-),陕西榆林人,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代常务副所长、博士,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澳门宏观经济问题及中小企业问题的研究。

2010-02-11

猜你喜欢
合伙制澳门企业家
合伙制:企业裂变发展的核动力
合伙制:企业裂变发展的核动力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5:58
澳门回归日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合伙制已是星星之火
董事会(2015年7期)2015-08-07 20:32:05
企业家应避免无意识犯罪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1:52
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的税收制度歧视问题研究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中国商人(2010年12期)2010-11-15 07: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