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日语借用词的历史根源

2010-08-15 00:48孙欣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严复梁启超现代汉语

孙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用词的历史根源

孙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上的日益崛起,中日文化的交流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在翻译出版欧美等西方各国的图书、杂志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新词,例如“文化”、“哲学”、“经济”等。有些词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这就是所谓的“日语借用词”。百余年来,这些新词不仅成为现代汉语外来词的一个主要源泉,丰富和发展了汉语的词汇,而且对汉语文章体裁的变化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日语借用词;明治维新;现代汉语

中日文化交流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之前,日本从中国吸收了佛教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王阳明等的思想,还有农耕、制陶、纺织、建筑等多方面的生产技术,学习了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书法、医药、体育,还有唐以后的律令典章、政经体制,并利用汉字创造了日本的文字,从而形成了它自己的文化,中国始终处于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对日本、朝鲜半岛乃至整个汉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日语中也使用中国的汉字,这就为之后日语借用词(反向输入中国的日语新词汇)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而在中国,16世纪末期传教士的东进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接触。西方传教士、中国的洋学人士在传教和翻译西方的文献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这些新词通过各种途径被介绍到日本、朝鲜半岛、对日本近代词汇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时中国扮演的是文化中转国的角色。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日本的锁国政策客观决定了日本只能通过中国间接地了解西方文化。这些“汉语借用词”(翻译西洋文化产生新中国词汇后又传入日本的词)为“日语借用语”提供了参考的模板。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上的日益崛起,中日文化的交流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在翻译出版欧美等西方各国的图书、杂志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新词,例如“文化”、“哲学”、“经济”等。有些词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这就是所谓的“日语借用词”。百余年来,这些新词不仅成为现代汉语外来词的一个主要源泉,丰富和发展了汉语的词汇,而且对汉语文章体裁的变化也带来了很大影响。此时中国则成为文化的输入国的地位。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有观点认为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像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原料的国家,对日本的殖民侵略相对而言没有那么严重,也让日本能够把握住难得的机会而走上强盛之路。但若深入探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题目中的日语借用词广义上属于汉语词汇的范畴。词汇用来即时反映社会现象、事物的一门语言的所有词语。因此词汇能敏感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促进人际交往顺利进行。词汇是语言现象当中最能印证社会变迁的证据。

而题目中的现代汉语中的“现代”到底指的是哪个具体时期呢?在《辞海》中关于“中国的现代史”的定义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而与“现代文学”区别的“古典文学”则是指从先秦到清代为止的民族的丰富内容的文学作品,是我国贵宝的文化遗产的之一。《辞海》中将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的时期看做是“现代文学”启蒙时期。

那么“现代汉语”的范畴是如何界定的呢?我想现代汉语在时期上的界定离不开中国学习和翻译西方先进文化技术时所建立的学术词汇的体系。日本的学术词汇体系的建立虽然是在明治维新之后二三十年左右完成的,但是这个时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中国古代汉语的影响,同时在中国出版的英汉词典的日文翻译版也起到了作用,这说明日本在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的时候还是一定程度上受了中国的影响。而在此之后,中国建立自己的学术词汇体系的时候又反向地吸收了日本的学术词汇。所以想弄清楚中国现代汉语,必须一方面注重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着眼于中国在鸦片战争战败之后中国的先驱们所追求的中国近代化的切实要求。最早与此相关的有翻译家严复,另外还有普及学术词汇的梁启超和以他所主办的《新民业报》(1902年)为首的留日中国学生的文化活动。这里要说明的是严复在翻译时自创的新汉语词,其目的和梁启超选用的日语借用词一样,都是为了学习西方学术词汇。同时,他的造词理念也为日语借用词的出现提供了模板。

严复原名宗光,后改名复,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驱。严复1853年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4岁时在私塾学习古汉语,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

梁启超在(《新农业报》9号77页上)给予严复很高的评价——“中国重视英语已经数十年了,通晓英语的前辈也不下数千人,但是能将西洋的学术思想引入中国的只用严复一人。”又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严复为“西洋留学生中关系中国思想界的第一人”,也就是说严复是将西方的先进思想引入到中国的先驱。

严复是洋务运动中培养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才,他通过洋务运动熟知中国的弊端。他将西方的列强和中国的衰弱加以比较,尖锐地批判了之前关于洋务随意的中国翻译界。严复通晓中国古典文化,又曾去西方留学。他的翻译技术与当时其他的翻译者相比更加可信。留学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他认为,翻译如果选用汉代以前的词汇和语法则很容易理解,但如果使用当时的新词汇则很难让人理解。但是严复所提倡的翻译原则并没有适应历史的潮流,他音译的词汇只有“乌托邦(utopia)一词保留至今,意译的词汇也只有“市场”一词沿用至今。

为什么严复所翻译的词汇大部分都被历史所抛弃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其一,严复的译文很难,都是用汉语古文翻译很难理解。因此在十年后的白话文运动中逐渐地被青年知识分子所抛弃。其二,同一时期通过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业报》将大量的日文的翻译介绍给中国。其三,从明治30年到昭和12年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留日学生大量接触日本的学术词汇。

梁启超(1873—1929),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同年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评价:“梁启超的文章通俗易懂,表现风格独具特色。”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特别爱读梁启超的《新民业报》和《新小说》,尤其是读到梁启超那种具有痛快之感充满魄力的议论文时,你会马上成为他的追随者,发誓成为维新变法的志士。”胡适在《藏晖室杂记》(2卷)中说:“如果没有梁启超的文章,就算有一百个孙中山和李克强,革命也不会这样快地成功。”

日语借用词开始大量“流入”中国的时机是在梁启超创立《清议报》(1898)之后。梁启超在日本政治避难期间,正是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对近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达到了一个顶点。而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流亡经历以及在近代中国所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才为他在日语借用词融入近代中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必要条件。

1889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同年冬天创办了《清议报》之后,又在1902年正月出版了《新民业报》和《新小说》。其中《新民业报》共刊行五年又十个月,对中国青年产生很大的影响。他所音译的“俱乐部”,义译的“伦理学”、“心理学”、“改革”、“天赋人权”、“社会”、“生计”、“经济”、“取缔”等词都沿用至今。

梁启超在日语借用词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日本学者铃木修次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在《文明的词汇》(1981年)一文中,从“文化”和“文明”、”经济”和“社会”、“政治”和“文学”、“哲学”和“理学”、“心理”和“物理”等十个领域论述了基本的日语借用词和其形成过程,以及向中国输入的问题。铃木修次又在《日本汉语和中国汉字文化圈的近代化》一文中把日语借用词的形成和汉字文化圈之间的关系以及日语借用词与梁启超的关系作为此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见研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和《清议报》、《新民业报》等报纸是研究日语借用词及其历史根源最好的途径。

[1]芝田念.新中国语旧中国语[M].光生馆.

[2]李运博.中日近代词汇的交流:梁启超的作用和影响[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沈国威.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M].东京:笠间书院,1994.

[4]山田孝雄.国语中的汉语研究[M].宝文馆.

(责任编辑:乔瑞雪)

H360.9

A

1001-7836(2010)02-0145-02

2009-11-30

孙欣(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日语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严复梁启超现代汉语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