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大学生自杀现象与心理危机干预探析
朱珍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比例占大学生的比例和自杀人群的比例虽不高,但是上升的趋势,令人倍感痛惜和担忧。通过自杀原因分析,从四方面探讨如何干预心理危机以控制和预防大学生自杀情况的发生。
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
“开学两周内,广东某高校连续四人跳楼自杀,其中三人为大学生”,消息一传出,闻者震惊,见者痛心,亲者伤心。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而且有增多趋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短短的两周内在同一个学校却有三名大学生自杀,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的沉重话题。大学生,一个美好的代名词,一个让人憧憬而向往的名字,一个与国家栋梁相结合的角色,却在黄金般的年龄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是一种悲剧,对社会是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国家和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花费了不少的资源和心血。也正因如此,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话题。
北大校医院心理中心主任方新老师研究认为:“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自杀原因越来越复杂,自杀现象越来越难以防范。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高校,对处在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说,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无疑是一颗地雷,加上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很容易使那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李虹博士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家庭和学生自己都会给予很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期望过高和达成期望渺茫的矛盾也就很大。除了压力之外,一些学生没有长远、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总是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外界压力大和内心空虚不断冲击学生的心理,“外忙内空”常常会造成心理问题[1]。总的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应该分为两大原因:内因和外因。
(一)大学生自杀的内因是自身的人格缺陷和目标缺失
所谓人格缺陷,指的是介乎健康人格与变态人格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如自卑胆怯、骄傲虚荣、粗心大意、懒惰拖拉、敏感多疑、冷漠孤僻、抑郁焦虑、冲动敌对、害羞被动、消极悲观、狭隘妒忌、急躁鲁莽、自私贪婪、以自我为中心等等[2]。这类人由于不能正确地看待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一旦遇到竞争、压力、挫折、疾病或者变故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采取了结束生命的方式。
目标缺失对于许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来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由于许多大学生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为什么要考大学、进入大学后需要做什么、该怎么过好大学生活,许多年轻的学子普遍很迷茫。如果健康人格的学生,会采取积极的心态寻找答案,树立起新的目标。而对于有人格缺陷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甚至迷失方向。也因此容易觉得生活空虚、无聊、没有意义,一旦遭遇挫折甚至失败,也就容易出现自杀现象。
(二)大学生自杀的外因是社会的压力过大、期望值过高和中西文化的冲击
过去,人们都把这个问题推到学生身上,说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认为现在的学生成长的道路太顺畅,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因而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就显得相当脆弱。而专家学者认为应试教育责任也很大,从小学到中学,学校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分数和重点上线率,家长关注的也是孩子的分数和可以进哪个重点学校,以致忽视了对学生心智的培养,也就是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差。这些确实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然而社会因素和家庭以及学生本身的期望值过高也是不容忽略的因素。
1.社会的飞速发展让学生感受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的社会的特点就是“快”。科技发展快、信息来源快、关系变动快、生活节奏快、环境变化快、知识更新快,这一切让年轻的学子们有种难以把握现在和未来的感觉,也感到很累,激烈竞争又无处不在:求学竞争、就业竞争、能力竞争、感情竞争等等,使大学生们感受越来越大的压力[2],当这些压力超出他们承受极限的时候,学生就会容易出现放弃的念头、甚至采取放弃生命的行为。来自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期望值,一旦学生无法实现,也容易增添学生的挫败感。
2.中西文化的冲突不断冲击着学生。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冲突、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东西方文化正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东方重义,西方重利;东方尚礼,西方尚法;东方重和谐,西方重竞争;东方重群体利益,西方重个人利益等,这一切都冲击着学生[3]。学生在两种文化之间如何取舍常常处于很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一旦一些行为不被周围的人认同和接受或不能接受周围同学的言行时,容易产生孤独与挫败感。美国心理学家曾追踪研究了1 500名智力超常儿童,经过30年的追踪研究之后,发现这1 500名超常儿童中有的成为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有的却变得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对这两类人的智力和人格特点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人格特点的差异、尤其在意志品质方面。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有坚持性和抗挫折的能力。有些智力平常而有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的人,也同样能取得惊人的成就[4]。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有抗挫折能力,才有可能有所成就,这种抗挫能力其实就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勇气不仅可以让人直面任何困难或挑战,也可以带来成功的机会[5]。而人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过去做得不够,因此,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尤显重要,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能正视环境的变化、压力和困难的存在,才能变压力为动力,积极生活,勇于迎接和挑战困难和挫折,才有可能走向成功,而不至于轻易放弃生命。因此,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大学生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如自杀或他杀等情况的出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所谓心理危机干预指的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安全渡过危机。那么,如何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全员、全过程参与“三观”教育
全员指的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群体,过去人们习惯把教育的问题归结于学校的问题,而学校的问题又归结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但实际上家庭、社会和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充当的角色都相当重要。家长、亲人、朋友和同学都在影响着学生,如果他们能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状况,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就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援助,学生自杀的苗头自然能够被及时发现甚至被扑灭。学校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外,其他的教职员工在育人中也一样重要。一个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很有感触地说起她对老师的由衷的敬意和爱意。在老师同学眼里她是一名优秀学生,中学时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进入大学后,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和谐,她觉得自己不堪重负,活着太累太苦,这个世界不适合她自己。于是计划告别这个世界,遗书已经都写好了,准备凌晨就行动。那天她带着很轻松的心情参加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改变她的却是那一节通选课。当天晚上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个小小的测试游戏,游戏对她触动很大,而老师说的那番话更是让她内疚和难忘: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人或者一些事让自己牵挂,让自己为之奋斗,为了保护这些人和这些事,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需要我们,这是我们的使命。正是这句话,她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感悟到存在的使命,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了生命,所以她现在坚强而精彩地活着。而且这段话总是在她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在耳边响起,成为她战胜困难的法宝。这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如果每个教职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都能注意育人,注意进行“三观”的教育,许多心理问题就有可能在萌芽状态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被解决了,学生自杀现象的情况也就少了。此外,心理教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因为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有偏差而造成的,如果思想上通了,心结只要不是死结,学生就不会走向自杀。
(二)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危机干预
1.拓宽心理咨询的渠道,加大咨询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除了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外,还可以聘请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进来,为学生提供方便。除了把心理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外,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按类型开设不同的讲座甚至课程,把预防自杀的内容纳入心理课的内容,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和对策,使学生能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保持心理健康。
2.根据心理咨询的内容细化咨询工作的种类。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不小的挑战,由于学生要咨询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要求咨询老师不但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技巧,而且知识面要广。对于需要咨询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心理咨询中心还存在保守的认识,因此心理咨询是一个很让他们觉得有心理压力的名称。如果各大学能细化心理咨询的分类,并且改用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名称,如情感咨询、人际关系咨询、学习咨询、压力咨询、教育遵循、发展咨询、自保咨询、变故咨询等等,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走向咨询室,把远离家乡和亲人所产生的孤独感、担心上学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的内疚感、与室友或其他人发生矛盾时的气愤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竞争失败而带来的受挫感、感情问题带来的失意感、对未来的就业前途问题的不确定而存在的迷茫感以及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后的恐惧感等,通过倾诉与交流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解决。
3.采用科学的测评体系,及早掌握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要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如秋季大一心理测试与跟进,并且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包括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对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变化以及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压力的反映等。而根据毕业阶段学生容易因为就业压力、发展压力、情感危机等问题要进行摸底,即春季大四危机排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早预防。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安排合适的人及时进行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实行动态干预。
4.建立立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作用。在学校、各院系中建立心理危机援助队,各班设专门的心理委员,对心理委员以及党、团、班级干部以及党员积极分子等进行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可以及时发现苗头,做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及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工作,防范于未然。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此中心能够在心理危机出现时及时调动所需的人力和财力。学院也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的危机干预。
5.加大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力度。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专家樊富珉教授说:分析一个人自杀的原因其实是很难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结果,遇到了挫折,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对生活没有坚定的信念。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对自我的否定,自信心丧失;二是关系失调,在关系中的人才能感受关心和支持,如果他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就可能自杀;三是对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对生命不尊重,对生命没有神圣感,生活没有目标就容易放弃[6]。被许多网友称为“大学生屠夫”的马加爵,中学以前一直被身边所有的人认为是一个善良、诚实、懂事、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却因为在跟大学同学打牌时被指责作弊而心有不甘,短短几天内就沦为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进入大学后没有人生目标,以至在跟同学发生口角之后,做出了令人发指的行为。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自身发展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定的,为了能够达到这个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学生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7]。这个个性化明显的目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导向、定向,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观,作出明智的职业选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因为学生要实现职业目标,必须要实现阶段目标,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不断地战胜,才有可能实现阶段目标。随着阶段目标的实现,学生的抗挫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因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自信。即使在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的时候,学生也能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
(三)加强被动危机干预的力度
被动危机干预,又叫治疗性干预,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进行加强。一是增加咨询师们判别危机个案的专业能力,大力引进师资雄厚的咨询队伍,对咨询队伍进行每月一次的培训。二是建立咨询师与当班督导师的会诊制度,加强咨询的力度;三是增加与院系与中心的沟通,及时关注和帮助参与咨询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消除危机隐患;四是增加中心与校医院的合作,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及时送到相关医院配合药物进行治疗;五是加强中心危机干预工作的制度建设,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及时到位,把危机干预工作抓实[8]。如果经过上述的努力后自杀现象还是发生了,就要进行补救性的干预。如果学生自杀未遂,被抢救回来后就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或者学生自杀后,就要对与其有密切交往的同桌、室友、同学、朋友等人群进行维护性的心理危机干预。通过一段时期的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帮助他们消除恐慌和焦虑感,并且让学生在安全的情境下把悲伤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学生如何寻求心理支持。心理专家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在被动干预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一旦掌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时,要实行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干预。
尼采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这个理由,就是人生的目标或者是人存在的价值。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立和运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我们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自杀等不理智的行为会越来越少,大学生自杀现象必将有所下降。
[1]火花.谁来打开我的心扉——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N].北京:21世纪人才报,2003.
[2]肖沛雄,等.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郝丽红.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1,(4).
[4]要注重对中学生的人格培养[N].齐鲁晚报,1998-07-24.
[5]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姜锦铭.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调查[N].北京:新华每日电讯,2005-09-17.
[7]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8]心理危机干预:高校在行动[Z].新华每日电讯,2005-09-17.
(责任编辑:郑龙云)
B844.2
A
1001-7836(2010)02-0089-03
2009-11-29
朱珍葶(1970-),女,广东台山人,党委副书记,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