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斌
(安徽省委党校 科学文化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的思考
王华斌
(安徽省委党校 科学文化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根据党中央部署,目前各地正积极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那么,在新形势下又应如何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才能确保“难点村”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呢?
1.提高思想认识难。一些村干部工作较为被动,群众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村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要抓的重点工作很多,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烦琐,费时费力,只要走走形式,应付一下就行;还有村干部存在着“三怕”:怕驾驭不了局面会搞出乱子,怕妨碍个人行使权力,怕弄不好会有人抢了自己的饭碗,不愿让村民过多参与到村务管理中来。另一方面,一些群众也缺乏参与村务公开的热情,思想上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认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村级组织建设难。“难点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干部待遇低,各方面条件也相对较差,年轻人不愿意出任村干部,从而导致村干部队伍缺乏新鲜血液,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开拓精神,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加之一些“难点村”宗族派系严重,班子没有选全,长期没有发展党员等问题,还需要有一个解决的过程。
3.制度规范难。“难点村”治理工作普遍存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真实性、全面性不够,实效性不强,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村务公开之后,公开的资料没有建立档案,难以反映其村务公开状况;有的村务公开内容非常笼统,一些财务收支简单一笔带过,不作深入公开;有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没有细化,具体哪些需要公开、哪些需要交由集体讨论决定完全由村干部说了算,结果经常出现所谓“该公开的不公开,不需要公开的都公开”。
4.监督执行难。虽然大多数地方都建立了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主体的监督制约机制,但由于监督小组缺乏相对独立的组织保证,基于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极易受其影响,有些甚至听命于村两委会主要领导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因而有时也就形同虚设。此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的督查方式也比较简单,一般是听取村委会的汇报和查阅有关档案资料,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真实情况了解不多。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困难,无疑是在整个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民群众不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村民自治推向更高层次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也应当通过不断创新得到解决。
1.加强宣传教育,让“难点村”治理政策“易明白”。要广泛宣传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使乡村干部认识到这项工作绝不是权宜之计,不能满足于公开栏上公布几个数字,墙上挂几套制度,成立几个工作组,而是要让群众真正掌握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应加强业务培训,积极推广治理“难点村”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帮助各地掌握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基本方法。
2.夯实村级组织,让“难点村”治理政策“易执行”。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火车头”,选派干部要认真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各种突出问题,努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做好培养发展党员工作,选拔培养村后备干部,解决基层班子后继乏人和党员年龄老化问题,增强生机与活力。二是创新村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制度,选拔一批品行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乡村领导班子。三是加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监督组织和村民民主理财组织,切实发挥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功能。
3.健全工作机制,让“难点村”治理工作“易开展”。一是领导和工作机制。各市、县应按要求建立健全村务公开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乡镇、村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确保有专人理事。二是村务公开机制。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寻求最适合本村的村务公开机制。公开形式上,不宜单一采用固定的村务公开栏的形式,应探索流动公开方式和媒体公开方式,如网上公开、短信平台等方式。在村庄面积小,村民关系紧密的地方,则可以多采取当面公开、交流的方式。公开内容上,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公开内容目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三是民主决策机制。要积极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民主管理先进经验,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细化民主决策程序,推进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4.明确目标责任,让“难点村”治理工作“易组织”。一是治理方案到村。各地应在充分调研摸底、找准突出问题、深刻分析症结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治理哪些问题,工作由谁来做,采取什么措施方法,治理的进度安排等。二是包保责任到人。各地要实行领导干部包保“难点村”治理任务。县、乡应抽调精干人员组建治理工作组,驻村开展工作,把每项任务都落实到人。三是目标跟踪到底。各地要负责建立“难点村”治理台账和档案,实行销号制,治理工作不达标的,工作组不离村。组织部门应把治理情况纳入农村党建“三级联创”考核。
5.加大督查力度,让“难点村”治理工作“易监管”。一是加强村民自我监督。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民主管理和监督意识,发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监督机构作用,以更有效地开展监督。二是加强外部监督。各地应改变督查方式,督查时不打招呼、不要陪同、随机抽查,以“暗访”形式查看村务公开栏,以进村到户形式走访群众。三是坚持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审计工作,定期组织力量对各村的账目进行集中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要随时进驻进行重点审计等。
责任编校 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