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雷英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对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夏雷英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当前,在物质条件相对缺乏、教学环境相对较差的农村音乐教育领域,应当更加重视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教育资源。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乡土音乐教育资源;二是农村音乐教师自身挖掘乡土音乐教育资源;三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传承乡土音乐教育资源。
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流传着很多当地人广为传唱和熟悉的民歌、戏曲等,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作品是乡土文化的体现,也是农村音乐教育可以借鉴和吸收的营养财富、丰富的课程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就明确规定:“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应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左右留给地方教材及校本教材。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1]
虽然近些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有了较大的改观,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音乐教育不仅存在师资、设备问题,同时还有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农村音乐教育如何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革和探索,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和课程资源,从而在现实的音乐教育环境中有所作为,这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
尽管长期以来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也都认识到乡土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又是不得力和不深入的,因此有必要在理念层面再次强调它的重要性,以求唤起更多人的共识。
1.重视乡土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深层解读
新课标中有这样的精神:要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确保学生作为活动的主角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参与体验音乐,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寻、领悟和体验,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和创造。然而,长期的音乐教育实践给人一种普遍的印象是:农村音乐教育的起点低,专业音乐教师和必需的教学设施较为匮乏,因此音乐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展,而新课程理念也一直难以贯彻实施。但是换一种角度去思考,我们也许可以发现困难与机遇同时存在,只要立足和重视乡土音乐教育资源,一些客观物质条件的匮乏也可以成为独特教学思路的机遇。
农村学校一般来讲既没有雄厚的资金也缺少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由于地处农村,一些自然资源竹、木、泥等对农村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种乐器”[2]。比如湘西农村常摘木叶仿效鸟的叫声来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吹木叶表达情意的习俗,用吹奏木叶即叶哨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没有良好音乐教学设施的学校,叶哨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江浙一带农村竹林众多,而竹子可以制作成竹板,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作为打击乐器使用可以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便是中原农村,也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啤酒瓶盖穿成串铃,易拉罐装上沙子做成沙锤等。因此,在农村特殊的教学环境下,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音乐教育资源,也能使《新课标》中的各项教学要求得以有效实施。
2.重视乡土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
《新课标》要求“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因此伴随新课标实施而发行的人音版的教材充分结合了乡土教学内容的开发,利用了地方传统音乐资源。比如在河南发行的教材每册中都有一个河南音乐主题的单元。而安徽省发行的教材中也融入了安徽各地民歌和相关音乐作品。其实仅以安徽省为例,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乡土音乐教育资源不仅有安徽民歌,还有民族民间舞蹈(如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安徽大鼓、黄梅戏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很接近自然形态,其所用的音乐旋律、音调等都和学生平时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学起来也会非常有兴趣。这样把地方曲艺、民歌等音乐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开展“结合方言、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的乡土音乐教学,最终达到既丰富了学生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又增进了学生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自己家乡音乐,理解家乡音乐,愿意为家乡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
因此,通过农村学生学习和理解乡土音乐,培养其对乡土音乐的感知与欣赏,增强其对乡土音乐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对乡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家乡音乐的那种难以割裂的文化和心理联系,进而真正做到对自己家乡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3.重视乡土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力回应
《新课标》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要求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他国和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因为每个民族文化和艺术都渴望发展,渴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的地位。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民族文化的特征、差异和个性创造力等作为其持续发展的源泉必须得到很好的保存、继承、丰富和发展。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不能没有根基。而乡土音乐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基本的“根”。因此必须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是我们与世界其他民族进行音乐交流时的最有个性鲜明的“身份证”。只有自幼得到优秀传统音乐哺育的人,才会在接受现代科技教育和他文化教育的同时,不会迷失自我。正是“由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质,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音乐形态及音乐所赖以存在的风俗习惯等,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保存和传递,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3]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加强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真正将该理念贯彻实施,从而得以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
1.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乡土音乐教育资源
尽快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滞后现状的一个有力的因素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因此,必须加强教育领导者对音乐教育课改的重视,加强其对开发和利用当地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重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深入开发和利用乡土音乐资源是因地制宜改善农村音乐教育滞后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做的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其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承担对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该机构可以教研员和当地的骨干音乐教师为主要成员,定期开展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因地制宜地编写示范课例等。然后,要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的辅助教材,将优秀民歌、民乐等民间音乐艺术编入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最后,还可以设置专门经费将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一来可以改善师资资源的不足,二来可以将原汁原味的乡土音乐呈现于课堂。如贵州省麻江县六堡畲族女子小学就曾经从校外聘请了当地5位民间艺人担任学校艺术课辅导员,传授学生技艺,使学生接受到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该校的畲族传统“粑槽舞”更是荣获了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
2.农村音乐教师自身挖掘乡土音乐教育资源
农村与城市的音乐教育环境等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作为教师都应遵循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作为农村的音乐教师决不应当把设备简陋短缺等当作羁绊自己创新教学的理由,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农村中小学虽然设备差些,但是农村中小学有城市学校无法获得的第一手教学资源。民间曲艺、民歌、民间歌舞等资源多半在农村,就在农村学生身边,等待着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去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塞外草原上飘逸的蒙古长调,还是东北林区回响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江南村落婉转飘逸的江南小调,还是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这些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农村中小学生和教师可以直接获得,并且不受任何教学设备的限制,而城市的教师与中小学生却只能在媒体中获取。
除了这些音乐资源以外,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各种鸟鸣虫唱、牛羊的欢叫、农耕用具的轰响等来自生活中的音响都可以作为音乐课宝贵的教学资源,这些都比城市要丰富和自然得多。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课的环境优劣虽不是关键之处,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对于教学设备是否达标教师几乎无能为力,但就现有的条件,如果愿意我们音乐教师完全可以积极创设。
3.学生学习过程中传承乡土音乐教育资源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
农村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农村学生不缺乏聪明的智慧和动手能力。农村中小学生可以用酒瓶制作“编瓶”、用硬木做木鱼、用大小不等的碗制作“碗琴”、用竹管或塑料吸管制作“排萧”、用易拉罐制作“沙锤”等。此举不仅能促进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除了乐器的制作以外,农村中小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参与到挖掘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行列中来。乡土音乐资源丰富,在全面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整理选择一些便于学生研究并且有一定价值的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调查当地的某一种民间音乐;收集一两首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地方戏曲的调查以及地方音乐赏析等;了解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保护情况等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并最终将研究性活动成果进行整理[4]。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应该可以让乡土音乐更快更好地走进音乐课堂,更好地得到传承。
总之,“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5]而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本地区有哪一些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有哪些歌种、乐种、曲种、剧种,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容易让学生所接受的,编上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儿童生活的新词,让他们学起来。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学生观看传统剧目、曲目,向老艺人学习等等。”[6]在农村音乐教育的广阔天地里,重视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音乐,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延续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7-30页.
[2]杨娟,马达.有关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3]王耀华.乐韵寻踪王耀华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478.
[4]钱建良.音乐教学乡土资源的开发 [J].中国音乐教育,2007(3).
[5]赵晓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2001(2).
[6]谢嘉幸.寻找家乡的歌——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三[J]. 中国音乐教育,2001(11).
责任编校 刘正花
G623.71
A
1003-2134(2010)06-0139-03
2010-07-10
夏雷英(1975-),女,安徽临泉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