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十堰442000)
论学术期刊的编辑审稿
任 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十堰442000)
三审制是出版单位稿件审核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鉴于学术论文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编辑初审应坚持适度原则,克服心理障碍,突破审稿误区,综合运用审稿方法。
编辑;审稿;适度原则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选题策划的具体步骤和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障。“三审制”是国家规定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也是现行的审稿制度,国家出版总署于1952年在《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指出:“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审稿制度。”《规定》对三审时的主体、对象及任务做了明确规定,但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文献对三审的界定各有不同,另有三审为“编辑初审、专家(或编委+专家+编辑)二审、主编终审”的提法。两种提法虽不离三审之宗,但三审的审稿主体略微有些差别,编辑作为初审主体,审稿过程中的着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变化。1980年1月,国家出版局发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重申:“编辑﹙或助理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和总编辑复审和终审。某些重要的书稿可以由比较多的人审读、讨论决定。某些书稿,则可以按照具体情况省去一些工序。各级审查都应有书面意见。“某些重要的书稿”即言一些政治性强或专业性强的文稿,“由比较多的人”可理解为一些管理部门人员或专家。显见,这里提出了外审的情况及处理要求,但并未明确外审在三审中的具体环节。综观学者对三审的界定,编辑初审是两者的共识。那么这时就存在一个问题,编辑初审到底该审些什么?或者说他的职责如何,权限又如何?
20世纪50年代,国家出版事业几乎以图书出版一统天下,专业及综合类学术期刊尚无现在的繁荣现象。对出版社来说,一则因其文稿内容量大,主题集中,二则编辑通常资历深厚,对知识的理解力、接受力和判断力较强,在其负责的相应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能够对文稿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方法有较准确的把握,并进行中肯的评价。由《规定》来看,执行的是内部审稿制度,三审主体由编辑部人员构成,是种层次递进结构,因此编辑审稿十分重要,实际上要对所审稿件全方位负责。进入期刊繁荣期,尤其是学报的大力发展,出版单位的类型逐渐增多,相应单位编辑的责任和作用也略微发生了些变化。比如学报,同时还担负为本校教师提供发表学术论文平台的责任,由于其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编辑来源各异,层次不均)及报道范围的广泛性(多为综合性刊物,涉及学科面广),编辑审稿时遇到的情况会更复杂,面对的稿件涉及学科众多。编辑由于自身学识、学科的局限,不可能通晓各科知识,尤其是对自己学科外其他专业的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把握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对所审非本专业稿件的学术性及创新性的评判,必须借助于相应学科的专家。虽然有些编辑集专家、学者、编辑于一身,但毕竟是少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手也将因少有专业实践而逐渐变成‘外行’,绝大多数编辑难以达到审稿专家对该学科的透视程度或审查水准。”[1]鉴于此,专家二审是学术期刊审稿的必要环节,对保证刊物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但设置专家二审对编辑审稿的流程有着一种制约作用,正是由于有了专家审稿这个环节,期刊编辑初审时要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审核的范围、内容有清醒的认识,能审则审,不能审的内容应持审慎态度,并妥善处理之。
编辑审稿界定为初审,初审是三审制的基础,一般由具有一定资格和资历的编辑﹙或助理编辑﹚担任。初审者要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对稿件的政治思想内容、学术﹙艺术﹚质量、文字水平和资料价值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处理方案,为稿件的后续审核提供基础。从这层意义而言,编辑对文稿似乎掌控着“生杀”大权,虽然还有后续二审、终审,也仅限于编辑对初审选出的稿件在高一层次上的审核,不能排除编辑因失误而对一些分量重的文章的错杀。因此,细致梳理编辑初审内容,明晰轻重缓急,对编辑正确地履行审稿职责起重要作用。
1.编辑审稿的任务及内容
审稿的直接意义是对文稿的思想性、科学性及艺术性有一种科学、中肯的评价,其实质是“编辑把社会与读者的时代需求转化为内在的选择标准与判断尺度,有目的地根据办刊宗旨和组稿要求,精心地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论文,以满足科技发展、时代与读者需求的过程。”[2]期刊编辑审稿的首要任务可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深层次任务具有实质性,浅层次任务则具有可感性[3]。所谓深层次任务是指审读文稿的政治思想性,审读稿件内容是否恰当、正确,是否符合总体策划与选题,是否有新的思想、观点,有创新,文稿的论述、表现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切合读者的需要等等;浅层次的任务在于审查文稿的论述或表现方法、结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出版规范,包括摘要写作、关键词选取、参考文献标注是否规范、图表要素是否齐全,文稿结构层次及语言逻辑性是否正确等等。依次对稿件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
2.坚持适度原则
审稿是一种对书稿进行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它不同于对书稿的浏览和阅读,不是根据审读者个人的观点和爱好情趣决定取舍,而是代表社会和读者对书稿做出的理性判断。它也不同于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阅读,而是“从出版专业的角度,对书稿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反复地进行审视,以作出取舍的正确判断。”[4]初审是把好学术论文质量关的第一道防线,十分重要。编辑对分管专业或学科的文稿进行审查和评价,按栏目安排及发表数量,从中筛选出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论文,要保留一定的溢量,供专家审核。前述已对审稿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初审所着重审核的,例如对稿件的学术性、创新性的判断,鉴于编辑学识、学科的局限,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应属于专家审核的范畴。故编辑初审要遵循适度原则,对该类问题慎重对待,参衡之而不决断之,提出专家复审建议。否则会使编辑初审的功能得不到科学有效地发挥。
适度就是要把好尺度,明确哪些是必审和主要审核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编辑初审,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对内容来说,首先看是否符合刊物的报道范围,次之是把好政治思想关,审查稿件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内容,有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民族政策的观点,再次是看稿件的学术(艺术)性,查其立论论证是否科学,理论水平如何,有无发表价值。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于其创新性,创新包括理论的创新,观点的创新或者在前研究者基础上切入视角或方法的创新。这方面的内容的审核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应由相应学科的专家来判断和评价,编辑初审时应略审,而不能仅凭自己爱好而主观臆断。但略审不是不审,如此则使编辑初审意义大打折扣。编辑具备审稿的前认识和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编辑职业能力包含了编辑对知识的理解力、接受力和判断力,尽管学术论文所涉及的学科面广,专业性强,只要作者用科学的态度,可社会化的表达提出社会或科学问题,这样的论文编辑是能审读的[5]。初审时编辑通过对摘要、引言等的审读,以及对其参考文献的引用,观其对课题研究现状分析是否透彻,以此初步判断论文的创新程度;对符合自己专业方向或能产生比较明显判断的论文稿件,编辑可审之,审后提醒专家二审时核实;对模糊性大或感觉有缺陷的论文稿件,编辑可略审,而后建议并提醒专家着重审查;对专业性强或新、奇、特的稿件,编辑最好不审,交由专家重点审核[6]。如此不是不作为,恰恰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审稿观。对形式来说,表现在显隐两个方面,显性一是格式。符合编排规范及论文格式的文稿才能进入编辑的视野;二是核查文稿摘要、关键词是否齐备,参考文献是否足够,标注是否规范,图、表要项是否齐全。摘要是否体现了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引言中对现状的分析是否透彻,以此初步感觉或判断论文的创新程度[6];参考文献新旧程度,文献体系的合理性及文献与论文的逻辑关系,也隐含着对文稿的价值判断,初审时也须注意。隐性主要体现在文字质量上,稿件的文字表达水平包括逻辑、结构、语法、修辞等,是评价、取舍稿件的标准和根据之一,科技论文要特别注意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准确,正确使用科学概念和学术词语。
1.综合运用审稿方法
审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质,是“用形式逻辑方法判断文稿的科学性,用系统论方法优化控制编辑过程,用信息论方法选择编辑文稿,用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方法研究作者、读者的心理,用美学方法提高期刊的审美价值,用统计分析方法审查论文的图表数据,用模糊数学方法评审论文质量,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实现编辑工作科学化。”[7]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比较区别法和查核法。综合分析法是在全方位仔细审读稿件的基础上,审读主题的表达是否充分透彻,论点是否明确、科学,论据是否可靠充分,结构、逻辑是否严密等等;并对文稿中涉及的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研究和考证。比较区别法则是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比较来判断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这里的微观层次比较指文稿自身各部分比较以及拿文稿与其他同性质文章比较,考察其各部分分量安排及详略是否适当,判断文稿之优劣和质量水平,衡量文稿接近学术动态前沿的程度和理论深度及现实意义。宏观的比较指与其他学科的文章相比较。这种比较可使期刊编辑的思维不受本学科范围的局限,借鉴其他学科论文来增强对文稿判断的准确性。在灵活应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编辑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检索手段辅助审稿。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网站,为科技论文的检索、查新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查新”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作出结论[8]。编辑可通过查新或对已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来衡量待评价论文的创新点及创新程度。
2.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能否对科技论文作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从而决定论文的取舍,编辑自身的审稿资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过去对编辑的任职资格不够重视,以致编辑的学历层次偏低,素质偏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刊物的质量。一般来说,编辑的学历应该相当或高于主要作者群的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稿策划、审稿改稿能力以及检索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要求。从现代科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看,一个成熟的编辑应该是专业领域的专家与编辑出版专家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编辑要具有审稿能力,一方面要走编辑学者化的道路,在编辑岗位上逐渐从杂家转变为专家,另一方面要强化审稿技能训练,从侧重审阅论文的外在形式向侧重评价论文的内在质量转变[9]。2008年2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现定旨在规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管理,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出版专业队伍建设。规范的实施,实际上如同设置了行业准入制,对编辑人员来说,既是激励,又是鞭策。
3.规范管理,突破审稿误区
编辑审稿实践中常常存在着误区,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行为上诸如主编代替初审、编务代替编辑初审、编辑冒进代替专家二审等角色的错位。这是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应予杜绝。思想上存在诸如盲从权威、轻视心理、熟人情结、依赖心理等等,也会导致编辑审稿进入误区。审稿心理存在于编辑审读活动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制约着编辑的审读活动,影响着编辑的审读质量。比如对名家稿件或者一些高级别的基金项目稿件存在盲从现象,这种心理常常会导致编辑在审稿时解除心理戒备。名家大师在相应专业方向上有较高的造诣,但其文稿“未必每一篇都是质量上乘的,即使整体上优良,也不排除细节上百密一疏,存在若干纰漏。”[10]同样,基金项目的立项一般都经过专家的审核,其论文具有较高的发表价值,但从稿件(往往是阶段性成果等)的质量看,有时并非如此。基于权威崇拜,再由于期刊评优活动中把基金论文的刊载率作为评优的一项指标,编辑往往会对基金论文有所偏爱,放松警惕。以崇拜意识为先导,这种审读心理容易导致编辑忘记自己的职责,一定程度上妨碍着编辑的审读,因人取文。熟人情结(或熟人效应)也是编辑审稿工程中应予突破的误区。编辑要坚持审稿原则,对所有稿件一视同仁,依据论文的实际水平来评判,杜绝对熟悉的作者把关不严,给予其文稿过高评价的现象。熟人情结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编辑很容易陷入这一思维方式的误区。这一心理效应影响编辑审稿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李长惠.浅谈三审制中的初审审稿[J].编辑之友,2008 (1):77-79.
[2]丁 春.编辑审稿能力与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的关系[J].编辑学报,2002(3):70-71.
[3]张茂松.期刊编辑与审稿实践[J].军事记者,2008(8): 54-55.
[4]中国编辑学会.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0.
[5]刘 艳.论编辑初审稿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 (5):92-94.
[6]关开澄.编辑初审的错位现象与适度原则[J].编辑学刊,2006(5):65-67.
[7]陈 燕,赵藏赏,傅爱民.科技期刊编辑方法研究[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68.
[8]任 辉.网络检索技术在学报编辑工作中的应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69-71.
[9]丁 春.编辑审稿:误区.问题.对策[J].编辑学报,2008 (3):212-213.
[10]陶 范.编辑审稿误区浅析[J].中国出版,2008(3):54-56.
On Edit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REN Hui
(Editorial Dept.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3-level-reviewing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system that publishing unit must adhere to.Since academic journals are quite professional,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shoul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at the first level reviewing, and overcom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to break through reviewing errors and apply comprehensive reviewing methods.
edit;reviewing;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book=97,ebook=56
G237.5
A
1008-4738(2010)02-0097-03
2010-01-20
任 辉(1963-),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化学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