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010-08-15 00:48陈彩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源语言目标语言归化

陈彩虹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州 510900)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陈彩虹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州 51090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必定在翻译中引起语义和语境的冲突,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一些人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障碍如此巨大以至翻译的任务几乎不可能。但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性,这是翻译之所以能实现的客观基础。可以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及翻译的可译性着手,探索实现翻译途径的方法。

文化差异;重要性;可译性;翻译途径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背景下所产生的语义和效果不同,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及历史文化对其语言的影响相当明显。翻译绝非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甚至也不是语言、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的简单相加。怎样处理好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引起语义和语境的冲突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全世界的文化和思想是可以相互交流和理解的,这是能实现翻译的前提。正如翻译理论大师奈达[1]说过: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可以找到另一种语言合适的表达方式。随着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对文化差异理解的不断加强和翻译家不断的摸索,翻译慢慢趋向于可译性,但要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实现翻译的真正对等还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理论及实践。

1 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就来探讨下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表现形式,让我们拿英语和中文来作比较,由于地理布置的原因,英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国家,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而这个对文化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英语语言中较多与“海”、“水”、“鱼”有关。而中国多山、谷、平原,所以在描述尴尬的境地会说“进退维谷”,而英国人会说“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英语的“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在中文可以理解成“抓到篮子里都是菜”;在英语有“as mute as a fish”,我们会说“噤若寒蝉”(as mute as winter cicada)。在宗教信仰方面,众所周知,英国主要信仰耶稣基督,而《圣经》可以说是其文化的支柱,也组成西方文化的根源,很多的谚语来自《圣经》,如“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poor asJob”,“an apple of discord”,“the heel of Achilles”……而在说话中经常带“oh,my god”,“god bless me”之类于教义有强烈联系的语言。而中国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也有诸如“苦中作乐”、“顶礼膜拜”、“老天爷”、“神灵”之类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在翻译处理上往往根据情况的不一样,对语言的处理也各不相同。比如在《红楼梦》中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的翻译上,杨宪益作为中国的翻译家把这个地道的中国谚语翻译成“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为大家真实地展现出中国“天”的源语言道教教义。而 Hawkes却翻译成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他相信这个对基督教的读者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那么在翻译中,虽然因个人风格而异会有不同的翻译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翻译家必须对两种语言非常娴熟,并且通晓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运用翻译技巧和理论把翻译实现最大的对等[2],优秀的翻译大师往往明白词的真正意思只存在于文化之中[3]。如下面句子:“人家是醋罐子,她是醋缸子、醋瓮!”在中国我们都知道醋不仅仅是指我们吃的油盐酱醋,而且还可以指的是嫉妒,为了让这层意思表现得更加明显,大师们把它翻译成:

They call jealous people“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jar—a whole cistern-full of it.

在这段译文中大师用增译的方式既表达了中文“醋”的内在含义忠实于原文,又让读者明白其真实意义,妙趣横生。翻译妙笔无处不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有大有小,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语言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如排比、歌谣、绕口令、双关等等。这些特殊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否也能很好地处理一直也是翻译家们一起探讨的主要问题。比如中国的对联、拆字、拼字,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智慧,充分利用了汉字语音、形、意之间的结合,怎样才能用最简洁达意对等的英语表达出来呢,这无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4]。在这基础上有些翻译家为此提出翻译的不可译性。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典型例子是大学者钱歌川对苏小妹名僧佛印的拆字对联:人曾是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为奴?在当时钱歌川先生看来认为该联决不可译。此对联拆字成对,以形寓意,兼具了汉语拆字和对仗的妙处,而显然英语似乎不具备类似的特点。在翻译中诸如此类受文化差异影响的翻译数不胜数,主要体现在音、形、意,修辞差异,文化词汇空缺,指陈词语义文化冲突,语用意义冲突等等。那么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是否能达到翻译的可译性呢?

2 翻译的可译性及实现途径

从上面我们看到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翻译的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有学者认为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不能实现翻译的目的。但是笔者却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虽然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或大或小,但是全世界各种语言结构相似性却远远大于差异性[5]。其次,虽然有着语言的不同,但是各个地方的人们还是从事一样的事情,大家都要吃饭、学习、思考……大家都要交朋友,有自己的圈子,组成自己的家庭……这些经历,感想都是共有的,所以所有的思想是可以沟通的。这些都构成翻译可译性的基础。请看下面的例子。

A: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B:smell of the baby

乳臭未干

C:Wall has ears.

隔墙有耳

D: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

E:One swallow does notmake a summer.

一花独放不是春

F: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语言迥异但都用同样的事物表达了相同的含义,谙熟两种语言及文化的翻译家一定会利用这种相似性把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降至最小化达到翻译的最对等性。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创新、进步和实践,一些在人们看来不可译的新颖独特的文化特色也趋向于可译性。如在上面提到的拆字对联:人曾是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为奴?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在钱歌川先生说不可译的三十年后,大翻译家许渊冲在中国翻译中把这个翻译出来:

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 A maiden may be make a house maid

整个句子巧妙地运用英语的押头韵和相应的字形变化等手法,在视觉和声音上再现了原诗的拆字妙处。

再次,随着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重视,在翻译界中涌现了两种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即归化和异化。归化即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也就是说,它是将原文独具特征的文化用入乡随俗的方法融化到目的语中的转换方法。如:

A: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

生米做成熟饭,还能怎么办?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s you make the bed,so you must lie on it.

C: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Give a dog a name and hang him.

从以上看出归化更为读者考虑,从目标语出发,它能使译文读上去或听上去更通顺地道,给读者带来亲切感。而异化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充满异国情调。异化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能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的文化特质,从而实现翻译的本质。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有些异域的文化都被认可及接受,这也为翻译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如下面句子:

A:The wealth he had boasted for years turned out to be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他吹嘘了多年的所谓的财富实际上是“皇帝的新装”。

B: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husband and the wife ended when the husband found a new job.

当丈夫找到新工作之后,他和妻子之间的冷战也结束了。

C: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away his crocodile tears.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还不时地抹去他那鳄鱼的眼泪。

从上面翻译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新装”,“冷战”,“鳄鱼的眼泪”,这些表达都采取了忠实于原文的异化策略,但是对读者来讲却已经浅显易懂,而且这样的翻译策略处理更加让人觉得深刻。可以说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起为翻译处理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当文化有对等性的时候,我们取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等性而“归化”之,当文化差异之大之特殊时,我们则“异化”之,如异化表达不被读者所接受时,我们则可以采用加译、注释等策略来达到翻译的目的。但这些都以达到一种翻译效果为目的,真正意义上翻译的最对等还需要更多翻译理论及实践的贡献。

总结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加是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只有把隐藏在字词背后的文化译出来才是真正成功的翻译。对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有很多,但是每一种都以牺牲另一种为代价,怎样才能达到忠实于原文,语言通顺易懂,达到翻译的最对等性,这是翻译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值得更加深层次的研究。

[1]JinDi&EugeneA Nida.On Translation[M].Beijing: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1984.

[2]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张从益,等.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Influence of CulturalD 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CHEN Cai-hong
(Zhujiang Colleg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 510900,China)

Translation is an intercultural and interlinguistic communication.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 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necessarily cause semantic and contextual conflicts in translation and the need to negotiate these differences a lways poses a daunting challenge to translators.For some people,the cultural barriers to translation are so enor mous as to make the task of translation seem a lmost impossible.But the great generality,which exists between all kinds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he world,is an objective foundation that a translation can build upon.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ranslat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vailab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meeting this challenge.

cultural differences; importance;translatability;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9

A

1001-7836(2010)04-0123-03

(责任编辑:刘东旭)

2010-01-02

陈彩虹(1983-),女,湖南娄底人,外国语系助教。

猜你喜欢
源语言目标语言归化
教材插图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实例探讨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概念任务下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
多媒体英语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