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敏
我们不难发现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2006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以公允价值运用为最大亮点的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新准则体系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公允价值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公允价值研究的重点,也是深入公允价值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公允价值的概念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重要而且复杂的问题。会计上提及公允价值可追溯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53年发布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而后正式的定义,是在1970年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四集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或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这可能是最早的公允价值的定义了,这时人们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虽然还比较简单、不够全面,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人们开始寻求更能反映真实经济情况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应运而生,并成为国际会计界的热点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研究机构也都对此进行研究,并先后提出了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但是其涵义总的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
本文重点介绍三个与公允价值的动因相关的三个相关特征:
(一)估计性。估计性即除非计量日与实际交易日重叠,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计得出的。在初始计量时,由于计量日就是计量对象的形成之日,公允价值即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但在进行后续计量时,实际交易价格并没有发生,此时,公允价值一般就是假设的交易价格或靠估计得出的交易价格。
(二)时空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在于满足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能够满足决策需要的信息,必须是与决策相关及时的信息。公允价值之所以能够提供相关及时的信息是因为它是会计环境的产物,它反映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今天的公允价值可能在时空的变化下、经济情况的变化下变得不再公允了,在新的时点上又会产生新的公允价值。
(三)虚拟性。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及交易双方,并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而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而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对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在交易真实发生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形成历史成本交易的双方是特定的、真实的。
(一)公允价值计量符合现代会计目标。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存在必须服务于一定的目标。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关于会计目标亦称财务报告目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不同的会计目标观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
1、公允价值符合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者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重要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为了抑制或减少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操纵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因而强调以事实性数据为基础并具有可验证性,即在特定情况下,只能按照唯一认可的原则将可验证的事实加工成数据。因此,在这种观点下,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过去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一旦初始确认计量后仅做部分调整,如折旧等不再进行后续确认计量或新开始计量的特性,使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2、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决策理论,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向现在的尤其是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会计计量往往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就是这些计量属性的复合,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提供对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总之,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
(二)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收益。目前的企业收益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众所周知,现行企业计算收益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的,而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很明显,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如,企业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则这种现象就可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特别是金融创新,目前已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但从法律的角度看,由于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为了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除了能了解已发生业务的信息外,还能了解正在发生的业务的现时信息以及其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影响的可能程度,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此时尽管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尚未完全实际履行,但在会计上也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由于其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对此无能为力。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四)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国际趋同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者之间必将形成微妙的竞争合作关系。美国一向推崇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大力拓宽公允价值应用领域的态度也相当明确。即使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演变成了一种政治程序,但不管双方最终协调的结果如何,公允价值计量在未来全球统一会计准则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现与全球会计准则的成功对接,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将势在必行。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
[2]郭永清,屈梅英.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