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资源浪费现象及对策

2010-08-15 00:50程清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13期
关键词:建筑业浪费住宅

□文/程清华

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但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已紧张的资源形势趋向更加严峻”的基础上的。“三高一低”即高速度、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人均资源十分匮乏的人口大国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一、建筑业资源浪费现象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建筑市场蓬勃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如此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资源浪费问题。我国建筑业的资源浪费问题十分普遍且贯穿建筑业的各个环节。

(一)规划阶段

1、重复建设。在我国城市规划界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我国不少城市的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翻新改造毫无节制、毫无规划,建广场、造绿地、拓马路,刚修好的马路几天后就要再次打开铺设管线,刚修建了几天的广场又要改修成绿地……,城市建设停留在反复拆建的恶性循环中,劳民伤财,积怨颇深,建设资金在拆建中被浪费,对纳税人毫无尊重可言。

2、开发商单纯逐利。房地产开发商的“短期行为”十分普遍,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利益相对分散,难以形成一致的全局观念,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开发回报,很少顾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商一般以自身利润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来权衡开发的方式、性质和强度。这种单纯逐利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去体贴社会的需求和公众的利益,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3、“短命建筑”普遍存在。为了赚取土地增值带来的巨大收益,开发商对改造市区内原本相对宽松的地块表现出浓厚兴趣,而这些“旧城区”的历史往往仅有二三十年。地方政府为了改变城市面貌,也非常支持。另外,城市整体规划的频繁变更,也造成了建筑物的频繁拆建。目前,我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0%,很多处于正常使用年限内的建筑被强行拆除,大大缩短了住宅的使用寿命。按照我国的强制标准,普通建筑的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但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不到30年,而英国则超过130年。大拆大建,拆建频繁,住宅生命周期过短,浪费严重。同时,也产生出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二)设计阶段

1、户型比例不合理。近年来,住宅的建筑面积有越做越大的趋势,150m2以上的住宅甚至成为了市场上消费的主流。首都某楼盘最小的户型也有210m2,最大的甚至到了800m2,平均户型面积超过了300m2。大户型风行的同时,小户型却一房难求,许多年轻人因找不到合适的小户型住房而发愁。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居住实践后,已确定了一个符合适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户型区间:单套住宅建筑面积在85m2~100m2之间。在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这些发达国家的住宅户型也曾越做越大,现在户型面积又重新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2002年日本、瑞典和德国这三个发达国家新建住宅的平均建筑面积分别是85m2、90m2和99m2。

2、设计求新、求洋、求大。目前,很多城市的建筑都热衷于采用大面积玻璃材料,建成投入使用后,一年四季使用空调进行室内温度的调节,耗能非常严重,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光污染源。建筑设计师不顾我国的历史条件和地域特征,盲目追求异国情调,欧式的建筑风格使设计、施工等更加繁琐,浪费了材料和人力资源。许多城市的公共建筑,如广场、机场、体育场馆等,由于缺乏建设前周详细致的设计,没有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流规模,一味求大,使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出现闲置现象。

3、领导的思想成主导。国际上,建筑师对建筑的设计、规划和建造过程具有最大的发言权。目前在我国的情况却是: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从最初的决策、规划、设计,到材料设备的采购,再到整个施工建造过程,最后到竣工投入使用,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开发商和政府领导在起主导作用,建筑师基本没有话语权。有专家曾坦言,把建筑雕塑化,过分追求新奇、豪华,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建筑设计师往往在权力和体制面前无能为力。现在许多有争议的建筑设计,虽由建筑师绘制,但其设计要求来源于领导的思想。

(三)施工阶段

1、水电等能源消耗量巨大。水是工地上最费的资源。数据表明在一个中型工地,每月的用水量在5,000吨以上,这些水都来自于城市的生活用水。用电量同样惊人,中型工地每月用电量5万千瓦时。只要大致算算便知,工地在施工过程中的这些能源消耗并不都是施工必需,一部分被浪费掉了,这让全国大多数缺电、缺水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人力资源低效率占用。施工阶段的人力资源消耗量同样大得惊人。从杭州市建设企业管理站了解到,目前在杭州的外来劳动力近250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就有25万人左右,占到外来劳动力总数的10%,庞大的用工人数固然给许多农民工兄弟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但另一方面却是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一种低效率占用。

3、粗放施工普遍。施工技术落后,施工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占用量大但生产效率不高,这些都是粗放施工的主要特点。低下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使建筑寿命缩短,同时粗放的施工方式对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等的浪费比较严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但是从粗放施工到精细施工的转型进程一直比较缓慢。

4、手工再加工作业方式落后。目前,国内建材的品种并不亚于国外,但建筑业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建材基本以原材料的形式进行供应,致使原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仍需大量的手工再加工,材料实际损耗相当大。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规格的原材料被一车车运进工地,“肢解”后形成一堆堆的建筑垃圾又被运出城市。与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相比,现场手工再加工建造方式,每平方米用钢要高出10%~25%,水泥要多用80公斤。现场再加工过程所需的水电等城市资源被大量占用,给原本就拮据的城市用水、用电增加了不小的负担。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缺点:工程质量往往会受到人为和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影响,无法保证建筑质量的标准化。

5、建筑垃圾处理不当。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且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垃圾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撒漏和扬尘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6、住宅装修求洋或重复。一方面开发商对住宅的装修投入逐年增加,他们不惜花费重金在建筑风格和外部上做繁琐的“异国情调”装饰,盲目求洋求新,涌现出诸如西班牙小镇、地中海风情等一系列“欧美风”。其实,这种欧式建筑风格并不利于现代化施工,造价要比普通设计高很多,实际效果也容易产生不中不洋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刚入住新房的业主会进行各自的装修大战,对新房中不如意的部位进行改造,不满意的装修进行返工,不好看的器具进行更换。新建好的房子经过一阵“敲打”后,各种建材又将重新进入这些楼房。目前,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装修早已不足为奇,新一轮的资源消耗又将开始……

7、科技贡献率低。科研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研究,产出的成果却常常束之高阁,没有及时转换成生产力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即使转化,由于种种原因,其市场覆盖面小,利用程度低。施工企业也缺乏主动去吸纳新技术的积极性,更缺乏将新技术应用后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单位的主动性。

(四)使用阶段。建筑的设计、施工阶段只能持续几年,整个建筑的寿命周期内,大部分时间处于使用阶段,所以解决使用阶段的资源浪费问题更紧迫,也更具有实际意义。从我国建筑用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建筑能耗高、建筑规模巨大,节能建筑比例小的特点。首先,建筑能耗总量在整个能耗中所占比重达到了惊人的30%;其次,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卫生洁具耗水高出30%以上,污水处理的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中水、雨水等使用率很低。

二、减少建筑业资源浪费的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能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深刻检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把对建筑业资源浪费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已经刻不容缓。

(一)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是让住宅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模式进行发展。住宅产业化简单意义上理解即标准化、通用化设计,工厂化、部品化生产,现场组织安装,其目的是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住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减轻环境污染。住宅产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解决建筑业中的资源浪费问题提供对策:

1、规划设计观念的更新。在规划布局方面,更新规划观念,加大规划中关于环境、生态和科技的内容,可以为全面节省资源、减少浪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前提。其中,应注重充分采用自然通风、采光、绿色能源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容积率、绿地率、间距、日照时间等指标。在设计方面,研究和推荐一批既能满足大多数核心家庭的居住需要,又经济合理,节约用地、减少能耗的中小户型。努力做好替代建材的开发,在土地资源节约方面也可有新的进展。

2、建筑结构的发展。建筑结构标志着一个国家建筑业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逐步形成以钢结构等为主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能使得住宅的建筑体系朝着安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在结构用材方面,重点开发高强度等级的大宗性材料。目前,我国使用的材料多为中等偏下的等级,如果这方面能够突破,既可节省材料和能源,也能够提高建筑耐久性,延长使用年限等效果,产生可观的综合效益。

3、生产模式的转变。住宅的生产模式将逐步从手工操作为主转向工业化生产为主,从单件生产转向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强调标准化而排斥多样化,造成住宅产品单一,造型类似,功能雷同。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正是解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与住宅多样化、个性化矛盾的有效方法,其将满足顾客对住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与采用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协调起来,在提高住宅质量、降低成本、节约建设资源,提高住宅产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尊重并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直观地说,建筑产品构件的生产从建筑所在地的露天环境转移到工厂的车间里,一方面减少了现场操作带来的扬尘、漏渣等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城市用电用水的压力,同时生产加工更精细、更专业,从而节约了建筑材料和能源。

4、现场施工方式的转变。施工方式的这一转变简单说来就是由以前的现场“加工”变成了现场“组装”,所用的建材全都采用住宅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即全部在工厂里加工成型后,再运送到现场像一个个零件一样直接组装起来,这些零件大到钢结构、水泥楼板、玻璃幕墙,小到墙面装修、电器开关、厨房、卫生间的洁具设施,一应俱全。在节约人力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条件下,还提高了工程质量。

5、装修一步到位。家庭装修实行工业化,即住宅装修所使用的物品和材料也都同样由工厂统一生产,现场采用集成化装配,取代“湿作业”。提供毛坯房的做法是我国住宅建设所特有的现象,在住房商品化、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北美,住宅全部做到一次装修到位,且装修实现一体化设计、施工,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有利于实现装修工业化,可以使由于“二次装修”所产生的浪费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大力推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也越来越多。经粗略统计,我国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废渣就会产生近600吨。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的废渣就有4,000万吨,而因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更难以统计。建筑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其回收利用以生产新型建材,是消除污染、使其资源化的主要方法之一。

1、源头上控制,减少产量。采取建筑周期全过程管理模式。一是精心设计和施工,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使用环保型建材,让原材料得到合理、高效、持久的利用,并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二是利用再生资源,如墙壁用回收的轮胎和铁合金废料、屋架所用钢料从工地上回收、板材可以是锯末和碎木料等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屋面的主要原料采用旧报纸和纸板箱……。

2、贯穿建筑全过程。在建筑过程中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随意更改设计方案等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性,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注意废料的直接再利用,例如碎砖、混凝土块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砂,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同时,制定相关的建筑垃圾产出标准作为法律依据,使政府可对其产生量予以控制。

3、分类处理,循环使用。对于就地产生和运出场外的建筑垃圾,应进行分拣、集中,将其中可作为原材料再生利用的成分进行分选加工再利用。例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木屑等则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混凝土废料可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从而实现由“建材——建筑物——建筑垃圾”的传统模式向“建材——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循环模式的转变。

三、结论

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应从现在开始,深刻检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提高对这个关系我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的思想重视程度,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大力推广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无谓浪费,降低建筑业发展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刘文波.城市建设浪费之六大现象[J].中华建设,2005.8.

[2]邓可祥,邓辉,王雪红.建筑行业的资源浪费现象分析[J].行业发展论坛,2006.4.

[3]丁树谦.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J].城市问题,2009.9.

猜你喜欢
建筑业浪费住宅
不浪费
Jaffa住宅
动物“跨界”建筑业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浪费等于扔钱
2004~2013年建筑业坍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