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学术不端行为反思高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

2010-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不端学术考核

刘 丰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透过学术不端行为反思高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

刘 丰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不断传出学术丑闻。高校缘何学术风气日益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激增?有专家分析后指出,其根源在于当前高校过于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进这种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学术不端;科研考核

2009年 3月 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并且应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要求高校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学风建设的专题讨论,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要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不断传出学术丑闻,高校缘何学术风气日益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激增,有专家分析后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高校过于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1]。这种评价体系最大的弊端在于重量不重质,科研绩效考核被简单量化为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论文发表的数量及被引用的次数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许多高校教师为了应付年底的科研考核,寻找“加分”因素,追求量化分数最大化,根本不把精力放在搞科研上,反而挖空心思地琢磨如何更多地发表文章。每天为完成考核任务东拼西凑写文章、编书,制造大量“知识垃圾”,粗制滥造的科研成果还要走关系、托门路发表。由于很多高校将“在核心刊物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作为对教师年终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而核心刊物近年来却最受学者诟病。在现实中,围绕核心刊物形成的浮躁和腐败现象也最受关注。更令人不安的是,大量排队积压的论文,使得在很多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垄断性的权力,出现了寻租现象,为迎合教师急于发表文章的心理而大肆索要“版面费”的现象也成为学术界公开的秘密。

学术腐败的愈演愈烈,教师科研水平的日益下滑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高校科研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思考高校人事制度考核的意义及设定该制度的初衷。

一、高校人事考核制度设定的目的和量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一种正式员工的评价制度,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效果。高校的人事制度考核通常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社会工作量的考核三大块。其中前两块是考核内容重中之重。占到考核总量的 90%以上。而在前两者中,教师聘期内的科研考核既是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又是高校加强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为教师聘任、奖励、津贴发放等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更为教师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目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工作。科研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考核标准的执行,检验教师是否如期完成既定的科研工作量,为职务聘任、工资晋升、工作奖惩等提供参考依据和标准,还可从一定程度上激励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我国高校教师的考核曾经一度主要集中在定性考核上,即考核结果 =“教师自我鉴定 +领导主观评定”[2]。这种结果无疑缺乏具体考核标准,主观随意性大,考核结构有失公平、公正,聘期届满忽视总结,导致最终的考核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使考核结果客观真实,必须实行量化考核,建立一个合理、适用的教师聘期考核制度,真正打破高校过去长期吃“大锅饭”的现象,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确定了考核的目的和方式,那么采用什么标准来考核,就成了高校人事管理层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即科研工作如何量化,如何确定分值和比例,这是考核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应当承认,“指标化”考核高校教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近年来其负面影响更为凸显。

二、现行的高校科研考核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分类指导的科学考核制度指标体系。大多数高校绩效考核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设计和操作一套教师评价的过程,是一种控制性和选拔性的教师评价。在考核工作中,管理层往往用划一的标准去考核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对象,没有考虑教师作为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年龄层次的各自特点。由于这种评价的标准是高度统一,评价又是自上而下,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忽视了教师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缺乏对其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导致孤立地研究教师的个体行为,常常只能引起少数教师的共鸣与呼应,绝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排斥这种评价活动,行动上也不愿意积极配合。这样势必会由于评价指标的不够科学、规范和缺乏针对性,导致考核评价结果失真,从而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失去了考核的真正意义。

2.考核结果缺乏与考核对象之间的反馈与沟通。目前高校的考核结果往往不对外公布,即使公布也是遮遮掩掩,使得很多教师在绩效考核后不知道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到底处于什么水平。有时甚至在绩效考核不合格的情况下,教师本人还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方面存在问题,更不知如何改进和提高绩效。这样就使得绩效考核完全成为职务晋升和奖惩的工具,而其最重要的功能——对高校教师今后教学和科研的指导——往往被忽略,从而使绩效考核结果最终流于形式。

3.过度的量化指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腐败现象滋生,这也成为目前的高校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所引发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在公开场合提到,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在高等教育界,人们已经达成非常清晰的共识:目前的量化考核评价制度,已经严重妨碍了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3]。

自 2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以发表论文、获批科研项目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学术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就已经在内地各高等院校广泛推行。由于改变了此前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随意松散的状态,考核曾被视为高校大胆改革的先锋之举。但目前,在全国的众多高校,各种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已经成为行政部门人事管理的重要基础。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对个人来说,直接涉及奖惩评优、职称晋升;对单位和各级领导而言,则意味着工作政绩和职务升迁。这些量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励;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数额等等。这种功利主义的导向使得高校内部学术风气日益浮躁,并滋生了大量腐败现象:网上随处可见代写论文、代发表论文的网站。在年终的科研考核体系中,发表一篇论文多少分、争取到一个课题多少分、获得何种奖励多少分,累计总分成为本人评职称、领津贴的重要依据。这种方式造成许多教师疲于“挣分”、应付考核,在科研工作中没有了创新思维,也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从近年来的高校学术科研成果来看,项目跟踪的多、文章原创的少,论文数量在急剧攀升的同时,论文质量却处于整体下滑的态势,被国际学术界引用的更是寥寥无几[4]。教师们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推动下,科研成果还没成熟就申报奖励,获奖后就放到一边,不再深挖,很多更为宝贵的科研创新可能就这样流失了。此外,追名逐利的心理使得一些基础理论及重大工程研究也没有人愿意投入精力去做了,这势必将阻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如何完善现行的高校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现行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下,要想逐步完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诚然,考核为教师的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和依据,反映教师的个人信息。但毋庸置疑的是,考核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考核必须制定一个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执行标准。考核标准的制定应以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标准,要结合自身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定位要准确:既要考虑个别群体与成员的特殊性,更要体现对广大教师的公正性;既要考虑完成目前学校的任务,更要给教师一个导向性,从而推动学校向一个新的工作目标迈进。这就要求目标的设定既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是相对的,绝对合理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即它仅是对大多数教师相对合理的“经验公式”,而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应的“定律”。所以决不能因为它的局限性而否定其广泛的合理性,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量化考核的做法。相反,我们应该不断修订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机制。要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民情及校情,对考核工作加强领导与监督,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保证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公平合理,避免弄虚作假或“走过场”。

2.实行逐层划分,分类管理,学术研究不能一刀切。众所周知,科研精品不一定能年年按计划产出,教师的创作思路也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和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追求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变得急功近利。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的高校教师考核模式刻不容缓,即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比如可以适当考虑对青年教师设立一定的量化指标,帮助他们尽快走上科学研究的轨道;而对一些拥有学术潜力、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可以拉长考核年限,或免除一定的考核压力,鼓励他们沉下心来,使他们能更集中精力投入研究,力求在一些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对教师进行相应的科研培训,使他们尽快走出认识误区。应该承认,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科研创作”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这其中包括:什么是研究项目,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的区别,项目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方式,立项和结题的概念;学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怎样将个人的学术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社会实践服务怎样转化为研究成果形式等等,而这些误区会妨碍广大教师认识和理解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的内容,对这一制度的执行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对教师进行科研方面的相应培训,促使其尽快走出认识误区,争取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4.端正教师的学术科研态度,制定相应的科研规范制度,严格惩治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等行为。针对目前一些粗制滥造、抄袭成风的现象,高校管理层要加强维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在学术规范上进行具体规定,对违规者要进行公示和严惩,绝不能姑息和助长腐败之风在高校乃至整个学术界的蔓延。

5.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宽容科研失败。只要是科研活动,势必存在风险。大学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前沿基地,各高校要努力营造出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学者们卸掉思想包袱,缓解心理压力,潜心向学。要充分尊重学者的劳动创造,对科研失败采取宽容态度。越是原创性科研,越是要允许其失败。只有允许科研失败,才能迎接科研创新高潮的到来。高校应当营造一种让老师和学者能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环境,不让其为评职称、工作量及各种评奖所累,使其能潜心于自己的专业研究及学术钻研,以期实现科研突破和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竞争的时代,而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已成为各高校近几年的重点工作,而改革的核心在于抓人才队伍建设,即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而严谨的学术环境,组建好一支创新意识强、学术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教师队伍和一支高效、精干与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

建立切实可行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一定要对学校现有的学科建设和教师的科研情况作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制定一个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这一调查研究的过程十分重要,由此找出具有现实可能性的评价标准的标杆,并根据这个依据,制定出完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

总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过程。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逐步完善高校科研考核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1]刘明.同行评议刍议[J].科学学研究,2003,(6).

[2]冯敏.普通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3]吉彦波.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03,(4).

[4]黄安年.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G]∥学术权力与民主,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Reflection o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Academ icM isconduct

L IU Feng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In recent years,many academic scandals occurred in some universities,and academic misconduct increased sharply. Some experts point out that the cause lie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lays too much emphasis on quantitative standards and the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process.How to improv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thatwe should solve.

university;academic misconduct;scientific research

G416

A

1001-7836(2010)03-0027-03

(责任编辑:孙大力)

2009-12-10

刘丰 (1977-),女,吉林松原人,教师,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法学及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不端学术考核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内部考核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
家庭年终考核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