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先平
(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嘉兴 314001)
言语交际中的歧义容忍度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史先平
(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嘉兴 314001)
歧义容忍度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言语交际中,文化背景、认知风格、学习策略,以及自我形象的差异都是影响外语学习者歧义容忍度的重要因素。而歧义容忍度是可以培养的,因此,适当采取一些措施来适时提高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对提高外语教学成效带来一定的启示。
歧义容忍度;言语交际;外语教学;启示
在言语交际中,歧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两种,前者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阻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矛盾的自然显露;后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它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语境等层次上反映出来,或一语双关、或幽默诙谐、或声东击西,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在言语交际中,如何避免、消解和排除无意歧义,如何对待有积极意义的蓄意歧义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往往要求言语交际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歧义容忍度。歧义容忍度又称模糊容忍度,是指外语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着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对歧义容忍度的研究最早源于心理学界对歧义不容忍的研究。Frenkel-Brunswick(1949)首先提出,歧义不容忍是一种寻求黑白分明的解决方法,急于得出结论并拒绝不明确、不一致观点的倾向[1]。Norton(1975)认为不容忍歧义的人倾向将模糊的、不完整的、不确定的、不连贯的、相互矛盾的信息看做是潜在的心理威胁的起因[2]。在此基础上,为找出歧义容忍度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用测量手段或实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如Naiman等人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测量手段可靠,歧义容忍度是预测外语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3]。Cha2 pelle&Roberts认为,歧义容忍度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歧义容忍度高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具有优势;在有歧义的情形下,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够容忍模糊不清的事物,而歧义容忍度低的人则无法容忍模糊不清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往往让他们感到不安[4]。国内王大庆认为歧义容忍度的高低往往能决定学习的最终效果。张庆宗研究发现歧义容忍度与学习策略的运用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歧义容忍度的高低决定着学习者如何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5]。
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歧义容忍度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言语交际中,除了由于文化风俗、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背景因素影响之外,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还有哪些因素呢?
(一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在言语交际中,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风格上存在着差异。有的人对信息的整体把握比较快,他们往往会把语言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内容在总体意义上的理解,并不十分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善于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对语言学习中的模糊现象容忍度较高。有人对信息的细节关注得比较好,尤其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往往不能容忍语言学习中的模糊现象,在言语交际中也会尽量避免模糊信息,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严格的分门别类,不能容忍重叠或相互冲突的概念;有的人在接受、处理信息过程中属于谨慎型,喜欢在深思熟虑,追求对问题的精确性和完美性,对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容忍度低。
(二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为了促进学习而有意识运用的某些特殊方法、手段或行为。语言学习策略运用得当,可促进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内化、存储、提取或使用[6]。面对言语交际中出现的歧义现象,任何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至关重要。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往往会灵活变通,善于捕捉关键字、词,把握整体框架,或根据语言线索进行猜测,或借助有关背景知识来补偿语言理解层面上的不足,或在表达时借助动作等非语言形式来达到交际目的。相反,有的人总是拘泥于个别词句,一旦遇到模糊、不确定情景时,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不能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加工,甚至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研究表明,学习者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规划、调控、管理和评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对歧义的容忍度;而对学习策略不加选择,使用策略时带有盲目性或者随意性,往往不能容忍和接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事实。
(三 )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人对自身的需求、目标、特点、能力和动力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形成自我概念,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形成主观自我形象和意识。自我形象的差异会对外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自我形象好的学生在言语交际中会充满自信,能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他们对于自己的课堂表现有一种成就感,同学们的羡慕和老师的赞许肯定了他的自我形象,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效率。相反,那些自我形象不好的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极力维护自我形象。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总担心他人会对自己作出负评价,于是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愿展示自己,本能地筑起一道心理屏障并且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而这些综合因素最终会导致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降低,无法完成认知建构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通过以上因素分析我们知道,在言语交际中,文化背景、认知风格、学习策略,以及自我形象的差异都会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而歧义容忍度是可以培养的 (Ellis,1994)。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采取一些措施来适时提高学习者对歧义容忍的程度,并以此来提高外语教学成效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强化基础知识积累
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际。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文化特征都会在其语言词汇中留下印记,各种语言除一部分核心词汇外,许多词汇都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所谓的“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强化基础知识积累,继续坚持传统的在语法上的学习优势,不断增加学生的英语语法与词汇知识的积累,提高语言的基本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并依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状况、学习目的、心理条件等,帮助学生不断调整歧义容忍度,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未来语言学习的质的飞跃奠定基础。
(二)加强交际策略训练
随着交际教学法被广泛接受,其核心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步被看做是外语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普遍宗旨所在。语言学家 Dell Hymes(1972)指出,只有获得了交际能力的人,才同时具备了该语言的基础知识及使用能力;掌握词汇、语法不一定就等于掌握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获得能力,还包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交际策略正是交际能力中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习者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补偿性措施,包括使用某些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对语言内容和形式训练的同时,有的放矢地教授一些交际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注意发挥各自的长处,一方面,多鼓励帮助性格外向的学生运用更多的概念策略,养成“用英语解释英语”的习惯,并善于用英语思维;另一方面,加强心理疏导,提高自我形象,帮忙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紧张、害怕失败、丢面子的心理,大胆使用模仿或合作交际策略。
(三)注重文化教学和文化导入
成功的言语交际有赖于参与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图式作为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也就是说,如果讲话者头脑中有交际所需的文化图式,并且在输入信息时被成功地激活,就会加快交际的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否则交际的理解和表达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失败。不同民族、种族的人因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文化图式。如果言语交际中双方缺乏或者不能有效激活已有的文化图式,就会给交际带来困难或障碍。因此,要实现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相辅相成势必依赖于文化教学和文化导入。Robert Lado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7]。因此,在 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2 guage)环境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下,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向学习者导入目的语的文化,帮助学习者构建较为全面、完整、清晰的英语文化图示,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对歧义的容忍度,真正达到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歧义容忍是语言学习进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歧义容忍的出现是语言学习的必然。正如国内学者张庆宗所言:“歧义容忍度是评价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某种意义上将,提高歧义容忍度意味着扩大和提高外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5]以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适当采取一些措施来适时提高学习者对歧义容忍的程度,对提高外语教学成效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Frenkel-Brunswick,E. 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n e2 motional and perceptual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49,(18):108-143.
[2]Norton,R.Measurement of Ambiguity Tolerance[J].Jour2 nal of PersonalityAssess ment,1975,(35):607-619.
[3]Naiman,Neil,Maria Frohlich.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Toronto: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2 tion,1978.
[4]Chapelle&Roberts.Ambiguity Tolerance and Field Inde2 pendence as Predictors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27-45.
[5]张庆宗.歧义容忍度对外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457-460.
[6]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国外外语教学,1996,(4).
[7]Lado R.Language Testing.New York:McGram Hill,1961.
Abstract:Tolerance of ambigu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n verbal communication,the dif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πcultural background,cognitive style,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elf image will affect tolerance of ambiguity.Since the learnersπtolerance of ambiguity can be cultured,we can deriv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2 n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y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timely to improve the learnersπtolerance of ambiguity.
Key words:tolerance of ambiguity;verbal communica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刘东旭)
Tolerance of Ambiguity in Verbal Commun i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 IXian2ping
(Jiaxing TV&Radio University,Jiaxing 314001,China)
H0-05
A
1001-7836(2010)12-0161-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63
2010-06-13
史先平 (1970-),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从事英语语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