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艳,吴 瑄
(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模糊容忍度(歧义容忍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外语教育领域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总是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歧义,包括语音、词汇、语境、文化等,而不同的人对模糊容忍度有不同的反应,许多学者对模糊容忍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模糊容忍度与阅读能力的研究、模糊容忍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模糊容忍度与听力策略的研究等,但是却鲜有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的研究。
模糊容忍度最早是在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的,随后二语习得研究者借鉴了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研究模糊容忍度。不同的研究者对模糊容忍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模糊容忍度是一种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遇到困难、挑战和挫折时采取的组织、接受和检索语言信息的不同方式[1]。也有学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认知风格又常被称为学习风格[2]。Brown认为模糊容忍度是从认知上,个人愿意容忍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信仰体系相冲突的思想和主张的程度[3]。Ely认为模糊容忍度是学习者在面对过于复杂的语言不能准确或者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或者不了解准确的意思,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缺少对应性的不适情况时,对模糊现象的接受程度[4]。Ellis将模糊容忍度定义为学习者在接触全新的、模糊的语言刺激时,既不沮丧也不屈从权威的能力,它并不一味地追求严格的分门别类,而是允许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状况存在[5]。
可以看出,Brown侧重于模糊容忍度在认知结构方面的特点,Ely关注模糊容忍度的层次性,而Ellis界定了模糊容忍度的存在性[6]。综合二语研究者对模糊容忍度的定义,笔者将模糊容忍度定义为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面对陌生、模糊的语言现象或与自己的认知体系信息相违背时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程度。
参与本次实验的受试者是从某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的,共计90人,女生49人占总人数的54%,男生41人占总人数的46%,年龄介于18~20岁,他们学习英语都至少有7年时间。
本实验的研究工具是修改了的Ely第二语言模糊容忍度量表。Ely的第二语言模糊容忍度量表是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专门设计的,而且被广泛应用,信度、效度都比较高。量表共由12个题项组成,包括语音、阅读、写作、口语、听力、词汇、翻译和语法分析等。经过修改了的Ely第二语言模糊容忍度量表共包括15项,所有题项都是以否定形式陈述,例如说英语时,如果不能准确表达意思,会感到不舒服。本研究选项由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组成[7]。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问卷由研究者翻译成汉语以确保结果真实可靠。
为了测试学生阅读中的模糊容忍度与其随后口语产出质量的关系,本研究从GRE和TOEFL考试中选取了两篇难度相近的阅读材料,让受试者阅读后复述其主要意思来评判口语测试成绩,第一篇文章有243个单词,受试者基本上都熟悉这些单词,没有出现歧义现象。第二篇由258个单词组成,包含了4处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但不会影响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发放,任课老师监督,在学生填写问卷之前,研究者向他们解释研究目的,并提醒他们问卷没有对或错的标准答案,不会影响他们的课程成绩,要求他们如实填写。研究者共发9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87份。
口语测试共计4个小时,受试者被随机分为组1和组2,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进行测试,组1的阅读材料为第一篇,没有歧义现象,组2的阅读材料为第二篇,有4处歧义现象。每组有两位专业老师评分,这些老师经过评分标准的实践练习和培训,老师之间不可以讨论,给出每个受试者的分数,每个受试者的最终分数是两位老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值。如果两个老师的分数相差太大,才可以讨论,给出比较客观公正的分数。
口语测试评分标准是按照当前比较流行的TOEFL考试标准制定的,主要包括语音、准确性、流利性、完整性、交际能力5部分,每部分20分,共计100分。研究者将收上来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1 可知,P=0.002 <0.01,表明模糊容忍度与歧义阅读后口语的输出质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它表明有较高模糊容忍度的学习者,在阅读具有歧义的阅读材料后的口语输出成绩更好,而有较低模糊容忍度的学习者的口语输出成绩较低。当学习者接受歧义的部分,他对阅读材料会有更好的理解,因此随后的口语产出也会更好。Oxford指出,语言学习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模糊容忍度,否则,他们会有一种焦虑感[8]。焦虑在口语测试中应该避免,因为它会影响口语产出的成绩。
表1 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的相关性
由表2 可知,在语音上,P=0.311 >0.05,因此,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不存在相关性。在准确性上,P=0.015 <0.05,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存在相关性。在流利性上,P=0.039 <0.05,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存在相关性。在完整性上,P=0.015<0.05,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存在相关性。在交际能力上,P=0.084>0.05,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不存在相关性。
不同的模糊容忍度影响口语产出,它也一定影响口语产出成绩的某些方面。准确性是口语成绩的重要部分,包括内容准确、意义准确、词汇准确和语法准确等。但是有歧义的阅读材料包含了很多不确定性,这样会降低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如果具有较低的模糊容忍度,他们就不能猜出不确定部分的意义,也就不能产出准确的口语。完整性是口语复述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测量口语产出的质量和理解能力。具有较低模糊容忍度的学习者不擅长猜词的技能,他们会忽视因为歧义词汇、歧义词组、歧义句子和歧义文化所产生的那些部分,势必影响口语的完整性。流利性是口语交际的必要部分,有较低模糊容忍度的学习者在口语测试中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会影响表达的流利性。
表2 模糊容忍度与口语5部分的相关性
1.女生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的相关性
由表3可知,P=0.009 <0.01,对于女生而言,阅读中的模糊容忍度与其后口语产出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3 女生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的相关性
2.男生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的相关性
由表4可知,P=0.174 >0.01,对于男生而言,阅读中的模糊容忍度与其后口语产出质量不存在显著相关。
可见,在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质量的关系中,男生和女生是不同的。对于女生而言,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成绩存在相关性,而对于男生,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成绩不存在相关性。
表4 男生模糊容忍度与口语产出的相关性
模糊容忍度丰富了外语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对待模糊容忍度,并且要试图接受它。在外语的课堂活动中,复述是经常性的活动和测试方式之一[9]。当进行口语复述测试时,学生应学会忽视一个或一些不确定的单词,通过猜测一些不知道的单词来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意思。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猜测词意的能力。
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模糊容忍度,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对于较低模糊容忍度的学习者,应尽量不让他们感觉到紧张和压力,同时教师应设计一些任务来训练低模糊容忍度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10]。
教师应注意学习者的不同认知方式,这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如高模糊容忍度和低模糊容忍度、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视觉型和听觉型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此外,学习者自己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认知风格,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1] Roberts C,Chapelle C.Ambiguity Tolera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as Predictors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86(3):67-71.
[2] 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国外外语教学,1996(4):34 -39.
[3] Budner S.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2(30):29 -50.
[4] Ely,Christopher.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the Teaching of ESL[G]//Reid,Joy.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87 -90.
[5] Malley O J M.Learning strategy applications with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TESOL Quarterly,1985,19(3):557 -584.
[6] Norton R W.Measurement of ambiguity toler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75(39):607 -619.
[7] 文秋芳,王海啸.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4):45 -48.
[8] 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90.
[9]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6-63.
[10]王林艳,杨帆.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倦怠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