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辉
(长沙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教学质量观
刘朝辉
(长沙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大学教学质量观开始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第一,价值增值的质量观替代了传统的学术质量,价值增值的质量观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业上的增量。第二,多样化的质量观替代统一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与高等教育本身的多样性及分类发展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众化;教学质量;价值增值;多样化
从 20世纪 90年代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条持续扩张的道路,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型高等教育的转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着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保证这一两难处境。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心开始从规模的增长转向质量的保证、结构的改善和效益的提升。由于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人们经常用教学质量来指代教育质量。教学质量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学的效果。质量观即人们对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教学质量观本身也正在发生改变。以下简要介绍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两种质量观,即价值增值的教学质量观和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观。
在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学术质量观占统治地位。这种质量观认为应当以纯学术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的教学质量。这种质量观与精英型高等教育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处在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往往通过严格的学术考试来招收高水平的学生,大量的学生因此而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大学教学以培养学术精英为主要使命,往往在某个学科框架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学科素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学术质量本身又有一个固定的外在的评判标准。精英型高等教育并没有与社会生活形成广泛的联系,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全方位地介入现代社会生活,大量的应用型大学和应用型专业开始兴起;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大量的普遍民众开始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单一的学术质量标准开始丧失其合理性,大学教学的质量标准开始发生新的变化。价值增值的教学质量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建构者,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就特别强调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观应当重点关注价值增值。在他看来,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由于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且在招生对象上越来越开放,所以生源质量必然会有所下降,也就是学生的学术起点变得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质量标准应当重点考虑价值增值,也就是在入学前与完成高等教育之后学生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变化。可以设想如果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是价值增殖的话,那么学校就更加愿意招收学术水平较低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起点是千差万别的,终点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学生其在学业上的价值增值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些重点大学或名牌大学,尽管其招收的往往是一些高水平的学生,但是在价值增值方面并不一定有十分突出的成绩。因此按照价值增值的质量观,名牌大学并不一定是高质量的代名词。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价值增值的质量观并不完全拒斥学术质量观。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传统的学术质量观仍然有存在的理由。事实上国家的部分重点研究型大学仍然把培养学术精英作为重要使命。有研究者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分层定位,要走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的道路。“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两种性质的高等教育形态,整体地、单维度地将高等教育定位于精英高等教育或大众高等教育,可能误导理论研究与实际决策,使它们偏离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指向。而整体地、单维度地倡导或实施大众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分层与定位,还会损害国家教育水平与文化水平。当然盲目地困守精英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精英化的结果,既不符合国情,又不利于提高全民文化水平,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健康。单一的精英教育路线,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种种多维属性的忽视,甚至是否定。”[1]
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另一种大学教学质量观是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观。这种质量观认为并不存在统一的质量标准,大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就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如果坚持统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不仅会遏制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且会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节,从而为社会所抛弃。
多样化的大学教学质量观实际上是一种全球共识,在一些国际上著名的高等教育学专家的著述中常常渗透着这种思想。美国 20世纪极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和劳动经济学家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这样写道:“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意义上多元: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它有若干个权力中心,不是一个;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是一种。它不崇拜一个上帝;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社群;它没有明显固定的顾客。它标志着许多真、善、美的幻想以及许多通往这些幻想的道路;它标志着权力的冲突,标志着为多种市场服务和关心大众。”[2]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专家埃里克·阿什比在谈到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时指出:“美国的教育质量千差万别,学士学位的标准多种多样。初看起来,这似乎是体制上的弱点,但从长远来看,这恰恰表明它对美国的环境具有很高价值的适应力。社会上所要求的合格标准,并不是学术上所力求达到的合格标准;学校所发的廉价证书,正像市场出售的廉价汽车一样,是有它合法市场的。这种市场在任何方面都未曾损伤优秀院校的质量。相反,胸无大志的学生被那些标准较低的大学吸收去了,正好可以保证那些享有国际声誉的学府的高标准。”[3]这些话语中暗藏着一种多样化的大学教学质量观。
中国学者在论及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的时候,也不约而同的提出或主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为现实依据的。知名的高等教育学者龚放曾经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进行分析:“多样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涵义有两点:其一,创建和维持各类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二,在每一类高等教育中,又要创建和维持各种不同高等学校自己的特色。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趋势表现在:(1)学术性大学和非学术性院校并存;(2)正规与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并存;(3)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并存;(4)“巨型大学”和“微型学院”并存;(5)实体大学和虚拟大学并存;(6)国际性和社区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并存。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已经大体形成。”[4]另外一位知名的高等教育学者张应强则对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系统的论述:“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没有多样化,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多样化也是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多样化主要表现为:(1)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接受高等教育,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实现个性发展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2)办学主体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参与到办学过程之中,举办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3)教育目标多样化。随着学生求学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除注重人才培养外,还会增加产业开发、社区服务、职业培训、提高文化知识和教养水平等目标。(4)培养方式多样化。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在课程组合、安排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各种培养方式同时并存。大众高等教育的这种多样化特征,要求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更不能因为这种多样性而否定大众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其实,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呈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并不意味高等教育越来越远离规范化轨道,这些灵活性和多样性都有严格的质量定位。这种质量定位是基于不同教育层次、类型、培养目标与职能来确定的。”[5]
多样化的大学教学质量观与另一种流行观念,也就是高等院校分类发展观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院校的分类发展观主要关注的是院校本身的资源条件、发展战略与办学定位;多样化的质量观探讨的主要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和方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中国的大学也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有正在迈向国际一流的研究型与综合性大学,有新成立的地方性与单科性大学,有也直接把学生导向一个工作体系的职业技术学院。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大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高等院校的分类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提出来的,分类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各个大学放弃相互追赶和模仿,找到自己独特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分类发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的局面的形成。事实上,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指出:“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我们需要在建立高校分类和分层次发展指导机制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教学评价工作。教育教学评价不能对所有高校采用同一个评价标准,而应该进行分类和分层次评价。高等学校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层次,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系统应该是一个类型和层次多样化的系统。”[6]
尽管没有官方正式的文件规定,但是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种大学分类框架,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所谓研究型大学是指那些学科比较齐全,学科实力比较强大,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大学。研究型大学往往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例如国家大学发展战略中的“211工程”,“985工程”主要就是针对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非常强大,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日记》一本和《毕业实习报告》一份,实习日记记叙实习工作的内容、过程、收获、体会等,反映自己在实习中所做的工作及在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工作上的进步、感悟和教训等,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自己。
3.酒店全程参与实习生实习鉴定工作。酒店全程参与实习生鉴定,专业教师和酒店培训部和人力资源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针对顶岗实习制作毕业实习成绩评定表,要求学生获得酒店的毕业实习鉴定,且实习内容和鉴定须经实习单位与专业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并写出评语加盖实习单位公章。
在实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上,实习成绩按四级分制确定,按实习成绩的综合得分折算成相应档次,即优秀、良、及格、不及格。,严格记录、了解和指导每一个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促进毕业实习的充分实施与规范管理。
4.专业精心制作有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表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岗位群,人才规格的定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依据。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的调研,更好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适应性的评价,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制作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跟踪,了解市场需求也为本专业的毕业就业指导积累经验,了解市场对专业的需求和变化,了解学生实习的心态和需求,确保实习管理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人性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顶岗实习”加强校外岗位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学生职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提前解决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向行业工作能力转化,从而提高专业学生就业率。
2.做实习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维护学生的利益,及时提醒学生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预见实习中的困难,如角色转换、心理落差、人际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对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毕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实习生活,顺利度过实习期,为专业毕业实习的实施与管理积累经验。
3.在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与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沟通联系,既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也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模式,积极推动实习与就业的联动机制的建立。避免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因担心就业而产生的不稳定心态,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延续性发展。如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获得企业认可,许多毕业生可提前转正,或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成为企业员工,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在酒店的毕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酒店管理类毕业生步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良好的实习管理能让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怎样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以及如何利用各种途径随时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鼓励毕业生面对社会,充分利用实践机会,把握机遇,是每一个学校、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1]庞飞,周鸿勇.论目标管理在毕业实习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
[2]赵爱月.加强毕业实习管理,确保实习成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3]江林兴.强化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实习效果[J].现代农业装备, 2007.
Populace Higher Education Time’s Quality of Teaching View
LIU Zhao-hui
(Institut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 410076 Hunan)
Alongwith the higher education scale unceasing expansion,China has entered an era of populace higher education.In the era of populace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view began to change,mainly reflected in:first,the quality of value-added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academic quality,value-added concept has paid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in their studies increase.Second,the diverse quality view substitution unified quality view,the diverse quality view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itselfmultiplicity and the classified development and so on have the direct relations.
popularity;quality of teaching;value increment;diversification
G642
A
1671-5004(2010)01-0084-02
2009-12-25
刘朝辉 (1968-),男,湖南常宁人,长沙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化工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