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研究

2010-10-17 08:42:10张宁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设置院校高职

张宁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研究

张宁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高职院校的新专业设置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新专业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专业设置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本文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规避三个维度来探讨对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的风险进行管理。

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风险管理

风险,实际上就是人类面临的危险产生的不利结果的一个比较具有“学究”味道的描述。风险的基本含义为“未来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结果和预期的偏离”。这种偏离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运作规律无法完全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操纵和控制的运作过程失误,而出现的不必要的或预想不到的损失。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变性、不确定性和可识别性等特点。正是由于风险的这些特性,从而给了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风险的可能性。对风险管理学者们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结一点,都认为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纯粹风险所导致的危害。它是一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采取控制措施使风险所导致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资源市场上的竞争态势已然形成,有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时、谨慎并且思路清晰,从而越来越明确了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促使学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在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新设专业之后,出现了大量新的问题,如生源不足、师资紧张、经费短缺等各种困难,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生存危机。正如高等教育大众化专家马丁·特罗教授指出的那样:“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相关。增长给实施增长的教育系统和支持增长的社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加理性地认清自身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警惕由于专业盲目发展而导致的风险。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与“新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的需要而设置的。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它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始终要通过所设置的专业及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体现出来。

专业设置包括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的调整和改造,老专业调整和改造是专业优化、完善的过程,新专业设置是指国家或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以往所没有的专业。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更注重与社会职业或职位的对接,因此相比普通高校其新专业设置更为频繁。设置一个专业后,需要一定时间的稳定期才会有所发展,因此学校在设置新的专业时就需要有风险意识,采取措施防范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延长专业的生命周期。

二、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的风险识别

既然风险是未来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结果和预期的偏离程度,那么高职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的预期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新专业设置的驱动因素有哪些呢?

(一)新专业设置满足学校生存、发展的内部驱动

从主体需求来看,学校的生存、发展需要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如果无法满足,就产生投入风险。另一方面,学校存在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不管教育是否真的具有产业属性,其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已经不可否认,而从本质上来讲,教育的公益性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教育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根本特点之一,因此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更不可忽略。如果新专业的设置不能推动学校发展就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风险。

(二)新专业设置满足个体和社会需求的外部驱动

从客体需求来看,新专业设置需要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的本质是一种调整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这种关系决定了新专业设置的外部驱动因素的两个方面: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从宏观角度来说主要是产业发展对相关专门人才的需求,从微观角度看主要是企业对专门人才的定向需求;个人需求是指学生学习某种专业技能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学生报考某个专业的意向。[1]

(三)在设置新的专业时,其未来的好坏的可能性估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主观概率。也就是说,在专业设置问题中,大多数未来客观状况发生的概率都是依据所获信息与决策者经验来预测估计的,因此,信息的准确与全面,就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这样看来,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预期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才会设置专业,如果无法达到预期或与预期相偏离,就会产生以下风险:招生风险、就业风险、投入风险、效益风险和信息风险(见图)。

图 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的风险识别

三、高职院校新专业设置的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Risk Control),简称避险,是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试图使损失发生概率近于零的措施。下面将从风险管理的共性与高职院校的特性上,提出规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规避一:信息风险规避

1.建立专业设置项目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和反馈便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调整信息管理策略,怎样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这些都需要整个小组成员的相互协同与协作,优化渠道,建立专业设置项目小组,进行必要的人员重组。且新专业设置合理与否,也依赖于小组的运作效率和小组成员的经验、知识等的优化组合。否则很难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反应。2.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专业设置的基本模式之一就是根据市场预测和现有能力综合平衡制订专业调整计划。只有政府、行业、企业、个人以及学校内部等相关利益主体信息共享程度加大,才能规避由于信息共享而引起的信息风险。3.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价值与提供的时间成正比,学校专业设置各个环节,必须要有准确的信息和比较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只有将信息及时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规避二:投入风险规避

1、保证新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企业的基本目的是生产盈利,一切付出都必须计入成本,教育需要中长期的投入,企业会慎重考虑。所以高职院校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个别企业家的深谋远虑和战略眼光,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互利互惠、责任推动。要研究企业需求,充分挖掘本地企业资源,与本地企业实现深层次、捆绑式合作,由企业为院校提供实习、见习的场所和指导教师,学校可为企业举办知识讲座、人才培训、提供课题研究、科学实验、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的支持。2、保证新专业师资充足。一方面可以引进校外兼职教师,缓解新专业师资紧张问题。一方面,加强原有师资的新技能培训,是较快捷缓解师资紧缺矛盾的应急措施,也是降低办学成本的有效途径。另外,不同的区域各个时期产业发展侧重点会不同,某一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好,人才培养已经有了经验,而某一地区可能第二产业人才较为充足,因此可按地域片区,以互助互济、共同发展为目标,互补为基础,自发组织区域间的校校协作组织,使师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3、拓宽资金来源。高职院校解决新专业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争取政府专项基金、专项补助,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在多渠道、多途径增强办学活力,增加创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专业,为多渠道筹集资金打下基础。此外,如果要考虑银行贷款,就要注意提高银贷信度,强化风险意识,按时偿还贷款,维护学校信誉[2]。学校利用信贷资金应主要用于总体规划之内的急需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规避三:招生风险规避

1、加强新专业的宣传工作。新专业往往是为社会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或者与学校的传统优势密切相关,但是这些背景往往不被社会家长、学生所预知,他们处于信息传递链的底端,因此学校应做好宣传准备。但这里并不是鼓励学校追求广告效应,而是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方向、就业前景,让他们能在选择专业时有一个清晰、科学的认识。2、考虑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从专业设置来看,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感,同时还会考虑个人兴趣和能力,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程度,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3、新专业收费水平应合理:在调查学生对新专业的需求和期望的同时,也要调查家长对学费的承受能力,同时为了不让贫困学生读不起书或中途辍学,要通过学生贷款、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设立捐资助学基金等措施保障生源。4、招生的时间应更为灵活。采取由每年的一次招生为季度性招生,既保证了经过完整教学过程培养的毕业生多时间段的输入社会,缓解一年一次性毕业分配的压力,同时也便于职业院校加强社会人才随时充电、储备的需要,使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承担岗前培训、特殊职业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任务成为可能。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为自己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生存发展天地。

(四)规避四:就业风险规避

1、要重视对基本岗位的分析:深度分析专业所面对的产业基础、发展导向和岗位特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要多方参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另外,要有高职领域认可度高的专家指导,也可请外籍专家提供咨询。[3]2、专业设置宽窄并存,以宽为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高职院校采取宽窄并存的专业设置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规避学生就业风险的一条主要经验。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按大类设置专业,小专业施教。美国也是根据大类设置专业,采取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原则,以适应社会变迁和终身教育的要求。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同时,避免趋同:应在市场选择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与区域内各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相配套,功能、层次、形态既有差异又融为一体的高职教育形态结构,避免专业趋同化等弊端。在设置新专业时考虑高职院校的行业背景,调查区域内专业的分布情况,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避免专业趋同,在“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的原则下设置新的专业。

(五)规避五:效益风险规避

1、结构合理、优化组合。最佳的专业结构,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教育的整体功能,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效益。学校应建立院系间的跨专业发展协调机制,调整好院系之间利益问题,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组织相关院系的力量共同举办跨学科专业,同时,学校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促进交叉专业、边缘专业的发展。[4]2、规模适宜、扩大范围。专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生均成本随着专业规模的增大而下降,而且随着专业规模的增大而下降的速率是递减的。只有当专业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取得最佳规模的经济效益。[5]另外,新专业的“范围经济”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新专业来说,如果能同时把教育、培训及服务作为它未来的生产活动和服务行为,就会产生教育资源的共享、组合与匹配,从而产生范围经济。如,开展专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岗位培训、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等等。3、服务地方、追求声誉。一所学校要想长远发展,就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也就是要获得公众的认同感。那么这就需要把本校的定位、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校园文化、学生的就业和毕业生的文化品位等结合起来,这一切实际上还是需要学校有一个为地方服务的理念来支撑。4、特色定位、提升品牌。新专业设置的前提是要符合学校总体定位,在学校定位的基础上,找到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定位。如果不顾学校特色,随波逐流,见好就上,这样将导致学校的整个专业结构不成体系,失去平衡。新专业是否要设置,要从学校自身的历史优势到今后的发展目标综合考虑,使学校能够围绕自身特色专业发展与之相关的优势专业群。

以上各项规避措施实际上是密切联系、交叉作用的,实际上,具体到任何单独的院校,都会有其特殊性,在整个高职系统的共性下分析出的信息、投入、招生、就业、效益五大风险,放到单独的院校内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的目的并不是不惜一切代价降低风险,而是尽量使风险减低至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可以说,风险管理既是一种办专业的思路,也是一种办专业的态度。

[1]陈衍,程宇.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预测模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2]蒋有琴.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秘书处.以课程开发为先导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EB/ OL],http://www.tech.net.cn/info/sfyx/jsdt/14352.shtml.

[4]包镕.优化地方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原则、依据与对策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8,(3).

[5]吴俐.办好高职教育,提高办学效益[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

G719.21

A

1671-5993(2010)01-0005-03

2010-02-06

张宁(1984-),女,山东威海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设置院校高职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