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工业园区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预测及分析

2010-08-15 00:49:04王寿斌高洪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技能型校企

王寿斌,高洪涛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工业园区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预测及分析

王寿斌,高洪涛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必然会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势之下区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对于引导属地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成功升级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本调查立足园区,服务园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在人才培养、体制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业园区;技能型人才;预测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战略发展圈腹地,其综合竞争力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改革开放后,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三个阶段的演变,在满足追赶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在转轨中弥补市场不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是省内改革较早、创新较前、外向性强、与世界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之一。全区行政区划 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 80平方公里。建园 1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其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 1030亿元 (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 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55亿美元、注册内资 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 51万个。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5.1亿元,进出口总额 625亿美元,其中出口 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 30.2亿美元,到帐外资 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1]。

一、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一)苏州工业园区原有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

苏州工业园区是于 1994年 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建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根据园区历史档案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园区首先与韩国三星、美国 BD、日本百佳等 14家外资企业签署了进区发展协议,1996年园区就业人口仅为 2958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 19.62亿元,虽然这个数值在当年已经非常“辉煌”,但与现在的年总产值千亿元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全区共入驻企业 186家,其中外企 14家;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占 78%,高新企业仅占不足15%,第三产业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形势下,苏州工业园区在建园前五年,其人才的主体结构是以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约占总需求人数的 83.3%;在人才的供给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操作工主要面向农村招聘农民工,略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则面向全省及周边省市的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招聘实习生,而大专层次的高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赖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至 2004年,园区中新开发区内从业人员达到17415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达到 33268人,中专层面的人数达到 94325人。针对如此大量的人才需求,园区开始采取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针,成立了专门负责人力资源咨询、管理及服务的专业公司—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设办公室、人事财务部、行政部、事业发展部、一站式服务中心、招聘服务部、培训部等七个职能部门。公司为企业和招聘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服务范围涉及人事代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市场招聘、网站服务、高级人才咨询、劳务代理及中介、专业培训等。截止 2008年 6月,园区累计吸引 1450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落户,已形成以集成电路、软件、游戏动漫、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围绕科技跨越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区已建成 8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

(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及初步成效

近几年,苏州工业园区逐步确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即以“实践科学发展、塑造国际品牌”为宗旨,按照中新两国领导人指示和理事会要求,抓住“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上海世博会召开、江苏沿海开发列入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瞄准创建“生态、科技、物流、服务外包四个示范区”和“全国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园区之一”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中新友好合作,重点围绕“6+3+2”主战场(“6”:即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新生态科技城、综合保税区、东部高新产业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3”:即娄葑、唯亭和胜浦三个副中心区;“2”:即苏宿工业园和苏通科技产业园两个“走出去”项目),增强“五个意识”(即:危机意识、率先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全局意识),全力推进“五个聚焦”(即:精力聚焦、资源聚焦、政策聚焦、人才聚焦、服务聚焦),以转型升级引领二次创业,“积极打造产业制高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建设“三大高地”(即: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推动开放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及早把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通过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先进产业高度集聚,79家世界 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 125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 101个,其中 10亿美元以上项目 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 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 2个百分点,去年底分别达到 30.5%、63%,并形成“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2008年园区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离岸外包产值分别约占全国 3%、17%和 8.8%。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万元 GDP能耗 0.36吨标准煤,万元 GDP的 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18和1/4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二、未来几年苏州工业园区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及预测

根据最新出台的政策规划,未来几年,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将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全力塑造先进产业品牌,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攀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以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为重点,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攀升,坚持高端化、高效益、高增值的产业发展之路,加快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体系。力争形成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 4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软件及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环保、融合通信等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度和竞争力。

二是全力塑造自主创新品牌,推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聚焦科技跨越计划,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推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加快打造生物纳米园、光电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着力推进企业上市,力争用 3年左右时间形成50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6-8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功 20家以上自主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以上科技上市公司,加快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

三是全力塑造国际都市品牌,全力打造五大特色现代服务业。抓住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完善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位,重点加快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建设,全力打造服务外包经济、总部经济、金融商贸经济、物流会展经济、旅游文化经济五个特色现代服务业,力争 3年内服务业年均增速超 30%,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每年提高 2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国际技术产业新城的功能形象。

四是全力塑造中新合作品牌,巩固和提升园区项目在中新合作中的“旗舰”地位。始终维护发展好中新合作优势,与时俱进加强双向学习交流,完善互利合作机制,巩固提升园区项目在中新合作中的“旗舰”地位。充分发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机制,按照“第一性、唯一性”要求,加强先行先试探索,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考评机制,完善“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体制,弘扬“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继续加大“走出去”探索力度,加快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

五是全力塑造和谐社会品牌,提升区镇协调发展水平。以社会民生为根本,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新模式,按照“功能对接、产业对接、建设对接、管理对接”的思路,提升区镇协调发展水平。更加注重社会和谐,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积极塑造多元多彩、开放包容的园区文化,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新天堂”。

众所周知,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点,产业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才会推动这一区域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引发严重倒退。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必然会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调查研究来及时、科学地了解这种变化,并在人才培养或引进等方面提前采取相关对策,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调查范围与内容

本调查采用了非概率抽样中的定额抽样和分层抽样 (即STR抽样)。为避免使调查出现倾向性偏差,课题组将目标调查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单位间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因而使此次调查更具科学性和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涉及苏州工业园区辖区内的 320家企业,21个行业类别,共发出问卷 345份,有效回收 328份,有效率为95.1%。调查对象中,28%为企业老总,24%为分管人事的副总经理,43%为企业人事主管或班长 (组长、线长),其他占5%。本次调查的侧重点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及校企合作。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参与率,让调查结果更为客观可靠、调查程序完整规范,我们在问卷的设计上,突出了问卷针对性强、题量适中、便于回答的问卷设计原则,全卷共分四大类,42个选项,大部分采用单项选择,少量题目为多选题。

(二)主要结果与分析

对于调查结果,我们采用规范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类和分析。从统计结果看,比较典型的结论如下:

1.八成以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有需求,产业之间有区别。

人才是企业生存的命脉,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调查统计显示,约 57%的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有较为迫切的需求,其他对技能型人才“有需求”、“可以接收”、“无所谓”、“不需要”的比例分别为:26%、、10%、7%、0。在不同的产业之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区别。此次调查发现,先进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有明显下滑趋势,大多抱着“优秀的非常欢迎,没有合适的可以不要”的心态,而三产服务业则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普遍比较迫切,尤其是刚刚创办或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服务业,大多选择了“非常迫切”,并承诺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比较有吸引力的“发展空间”。

2.七成以上企业希望校企合作,推崇“订标准”,但不愿下“订单”。

在“校企合作”的选择项中,有 76%的企业选择了“愿意”校企合作,“不愿意”的为“0”,“有条件愿意”的约占 65%。对校企合作的形式,“出资”、“出智”、“出知”的分别占 43%、32%、20%;在具体“合作形式”(多选题)选项上,选择“设奖学金/奖教金”的占 64%,选择“办冠名班”的占 72%,选择“订单培养”的占 15%,选择“以培训换设备”的占 35%,选择“共建实验/实训室”的占 21%。通过对“订单教育”项的意向性电话回访,有八成以上的企业委婉地表达了“更愿意订标准”选才的真实意图;在问及对以往“订单教育”的评价时,半数以上的被访者认为纯粹的“订单”会给企业带来无形的用人压力,甚至有人直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波动”时,这种感觉尤甚。而学校不能主宰企业所“订”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到企业工作,也是企业对“订单教育”信心渐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八成以上的企业人员愿意到学校兼职,参与教育教学过程。

实行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超过八成的企业“非常愿意”参与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在“参与形式”(多选题)的选项中,选择“到校开讲座”、“到校上专业课”、“参与制定教学大纲”、“参与编写教材”、“接收学生实习”的分别为 85%、48%、70%、32%、78%。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在“干预”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但在如何参与问题上,则更多地显现出“多指导少实践”,“多说少做”的倾向,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推行“高度融合型”校企合作的难点所在。

4.八成以上的企业更看重人才的“软技能”。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所有被调查对象都对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人才质量指标”项中,“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操作技能”、“综合素质(软技能)”三项的权重分别是 15%、32%、53%。在对“软技能”问题的专项电话回访中,许多企业的人事经理直言不讳和直截了当,“如果员工的专业技能稍差一点,企业可以进行后续培训,而如果综合素质不合格,则没有办法进行‘深加工’”,“一个员工,只要你热爱你的职业/专业,我可以把你从外行培养成专家,而即使你是一名专家,如果你不爱企业,你对企业来讲也是一文不值”[3]。

5.九成以上企业对政府的支持和协调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在常人的印象中,一说到校企合作,很多人就会抱怨“学校热,企业冷”、认为“学校用热脸贴企业的冷屁股”,企业配合不够积极。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却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都很高,但期望值也相当大。有 63%的企业对当前的校企合作“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 (多选题)主要有,“合作过程虎头蛇尾”53%,“合作内容流于形式”60%,“学校服务不到位”26%,“学校服务能力跟不上”86%。跟踪电话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不太满意,抱怨学校不能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难题,他们对学校偏面地认为企业与学校合作就是为了招聘员工感到“不可思议”。所以,在问卷调查中,有 94%的企业“非常需要”政府对“校企合作”给予支持和协调。有很多企业呼吁“校企合作”要走出主要靠感情和利益维系的误区,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产学合作促进条例》,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并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时明确规定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促进产学合作新局面的形成。

三、思考与建议

1.多方联手切实解决师资问题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在职教专业师资相对紧缺而职业教育又缺乏吸引力的当前形势下,解决师资紧缺这一瓶颈问题需要多方联手,共同出力。众所周知,职教师资缺乏的关键是企事业单位之间存在人事流通“障碍”,所以,从支持职教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着眼,政府层面应出台支持引进职教专业人才、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从制度上理顺关系,把优秀人才吸引到职业教育战线,为学校培养人才出力,为经济发展育人。而在职业院校层面,则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促进讲师与工程师的互转、互用,实现校企之间专业人才资源的共享。

2.对现有的相近专业进行改造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长期存在一个错误的做法,即不断地开设新专业。因为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抱佛脚”的做法往往会造成,需要用人的时候还没有,而等到大批量地培养出来,又出现结构性“过剩”,结果不但对企业、学校双方都不利,还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就业压力。实践证明,对现有的相近专业进行“改造”,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增加知识模块,使其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一个比较便捷的解决方案。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原则,根据“知识 +能力 +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能充分体现“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 +操作能力 +就业创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应对专业改造、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非常有利。

3.适量、适时开设新专业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培养出的学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既为学校增加了就业压力,又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所以,作为育人主体的职业院校,依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开设新专业势在必行。“改造”相近专业以培养紧缺人才只能应一时之需,是权宜之计,且会破坏原有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及计划格局,因而适量、适时开设新专业显得非常必要。

4.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苏州工业园区的生产企业正逐步从追求数量向追求“配套”转化,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创新生产和加工工艺、广泛使用自动化设备,可使企业达到人员不增效益增,甚至减员增效,因此,高职院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亦应注重素质而非纯粹增加数量,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益的目的。学生除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外,更要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4]。所以在办学过程中,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力求使人才的素质达到或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中国广播网.2009-05-13.苏州工业园区概况[EB/OL].http://www.cnr.cn/09tf/hhcj/hxyd/200905/t20090513_505332597.html.

[2]方怡.招商龙头的“二次创业”[N].苏州日报,2009-10-23.

[3]单强.2009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发言[EB/OL].中青在线, 2009-03-07.http://edu.cyol.com/content/2009-03/17/content_2584627.htm.

[4]王志勇,尚慧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几点认识[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conference/forum/discuss2004.08.21.

Forecast&Analysis of Demand for Skilled Personnel of th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NG Shou-bin,GAO Hong-tao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Vocational Technology,Suzhou 21502,Jiangsu)

In economic 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is fundamental.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uman resourceswill inevitably lead to changes in demand.Well below the general trend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skilled talents demand forecasts for the territorial vocational schools guide timely adjustment of professional set-up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o better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success and upgrade,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e survey based parks, services,parks,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in personnel training,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so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comment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ndustrial park;skilled personnel;forecast.

F427

A

1671-5004(2010)01-0017-03

2010-01-15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09年立项课题《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变化的调研与分析》(课题批准号分别为:200822和 252521)

王寿斌 (1969-),男,江苏盐城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高教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技能型校企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中小学校长(2022年4期)2022-05-28 11:43:36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现代苏州(2019年20期)2019-11-01 08:46:42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现代苏州(2019年18期)2019-10-15 08:49:4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36
校企合作五反思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