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巍巍 肖 凌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肩负的重要任务
方巍巍 肖 凌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部,湖北黄石 435003)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随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对大学生国情、历史的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这门课的独特优势,结合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契机,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使命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民族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构建”的主要阵地[2]。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求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抽样调查。
民族精神,从其本质而言,表现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情感、信念与责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对民族精神的调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观
在课堂中,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一项“中国近现代史上,你最不能忘记的十大事件评选”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大屠杀”、“鸦片战争”和“九一八事变”的获选率分列前三位,可见,民族屈辱史在这些大学生心中有更重的分量。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历史和当前的国情都能有一个较清醒、客观的认识;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史上所遭受的苦难与挫折不能释怀。这与这一代学生从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无关系,“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思想是指引这一代人成长的精神动力。更可贵的是,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的屈辱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史让他们耿耿于怀,但这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动力,知耻近乎勇。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辉煌史也同样重视。他们对全民族团结奋斗、争取民族尊严的事件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等给予积极关注并为之骄傲。如,“五四运动”、“抗击 SARS”、“加入 WTO”、“神舟七号升天”、“嫦娥一号升天”和“港澳回归”、“抗震救灾”、“北京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建国 60周年庆典”这些事件的入选,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赞叹和对祖国建设成就的关心。
(二)大学生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解
1.对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评价
在回答“对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评价”这一问题时,有 4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弱化了”;30%的大学生认为“强化了”;有 28%的大学生认为“没多大变化”;只有 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起最大作用的是社会 (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个人内省和其它。70%的学生认为,在物欲极盛的今天,高校办学即使是为了保持其“知识圣地”和“精神殿堂”的价值存在的这一崇高目标,也不应使高校远离尘嚣世俗。有的同学还在问卷上写道:“否则,毕业时学生处在从象牙塔向尘世的过渡中会感到万分痛苦与矛盾,仿佛在飞越万丈深渊一般,精神上的痛苦和对社会的无所适从会促成一批可叹可悲的人。”
2.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解、认识
关于“大学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激励作用”这个问题,有70%的大学生认为“作用较大”,20%的大学生认为“作用一般”;60%的理工科专业学生认为“需要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7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组织升旗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30%的大学生认为“比较满意”,50%的大学生认为“不太满意”。调查表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手段、授课方式、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校开展近代史观的教育工作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但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3.对校园文化中培育民族精神氛围的评价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多持肯定态度。80%的大学生认为: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很有必要”;校园网对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拓宽各种途径,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集体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大型展览,院校合作、固定的实践基地,演讲比赛、大型纪念日等,来加强学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效却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五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文化底蕴薄弱
大学时代正处在学文化、长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以升学为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和以实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看名著、不读历史,普遍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对西方文化和历史也知之甚少,知识面狭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审美情趣下滑,文化底蕴薄弱,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不成熟,导致大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较差,良莠不分。但是,他们又处在信息传播能力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容易受到暗示和错误思想的诱导,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减弱。
(二)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就业形势的严峻,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生存发展,在校期间注重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工作业绩;就业后,看重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对民族、国家的需求满不在乎,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岗位锻炼自己。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有些大学生甚至丢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了解祖国发展的历史,对国家的历史、未来漠不关心。
(三)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在政治领域进行和平演变,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文化渗透。他们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持续不断地散播着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论调和声音,利用他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的优势,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西方的文化,争夺青少年。这一切都在削弱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感情,从而影响到本民族的凝聚力。党的十六大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3]。
(四)高等教育界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一度存在民族精神教育弱化的情况,我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课长期结构性缺失,高等教育的学与教均重在专业乃至功利,而轻民族精神之养成,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润,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人生态度世俗化。现有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手段单调,导致民族精神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差。很多科目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缺少师生互动交流,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以考试通过为目标,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自身的行动了。
(一)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为基本脉络,着重探讨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邓小平同志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这门课程的开设,十分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帮助他们确立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则是在概要地介绍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专题式的历史聚焦。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分析与探讨,侧重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必要的国情、社情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大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知识,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文化,科学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更好地把个人的发展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
要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国史、国情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质量较高、稳定性较强的社会实践基地;要选择一些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地等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对学生进行“悠久的历史、可爱的祖国”教育;选择一些革命根据地,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选择大型工矿企业以及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单位,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同时,还要结合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和建立一些与之联系的实践基地。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对社会的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认同,从而使他们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5],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我们一方面需要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精华内容大力弘扬,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不息、兼容并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与时偕行”、“随时而制”的与时俱进精神,等等。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科学地设计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充实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提高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从而发挥文化活动的教育作用。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建设校园网上民族精神教育阵地;开设网上民族精神教育阵地,开辟一条可以让大学生自由表达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关注而进行议政的途径,以表达青年学生对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同时实现对大学生爱国情绪、意识的正确引导,使之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采取富有建设性的爱国行动;结合重大事件,如北京奥运、建国 60周年大庆、抗震救灾、抵制藏独疆独等热点问题,结合学校校情、家乡乡情等,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契机。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 -15.
[2] 刘贵芹,宇文利.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J].教学与研究,2007(9).
[3] 江泽民.民族精神 [M]//江泽民文选: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0.
[4] 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M]//邓小平文选: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
[5] 梁红.我国高校民族精神培育机制的时代境遇[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2):7-10.
(责任编辑 陈咏梅)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The Duty of"Outline of M odern Chinese H istory"Teaching
FANGWeiwei X IAO l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national spirit embodied the unique way of living and developing of a nation in a certa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and reflected a natio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traditions and mental outlook.W ith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transition,the educ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confrontswith a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dilemmas.Aiming to clarify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course ofOutline of China’smodern history plays an i 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The essay focus on giving fullplay of this course,make good use of opportunity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spirit,exploringways of education suitabl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sentiment and sense of miss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Outline of China’sModern History
G643.1
A
1671-7422(2010)05-0083-04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5.024
2009-11-20
黄石理工学院科研项目“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肩负的重要任务”(项目编号:08yjr15B)。
方巍巍 (1981— ),女,湖北襄樊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