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琼 陆金金
“帅哥”和“美女”的使用状况与文化内涵
汪美琼 陆金金
“帅哥”和“美女”的称谓原本是对长相较好的人的一种称赞,但现在有泛化的趋势,成为城市青少年和中年群体的流行称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并做定量分析,探讨了“帅哥”和“美女”称谓的使用群体特征、使用情境和使用动机等,并就泛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称谓;交际群体;情境;动机
社会称谓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称谓来确定或确认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定位。随着角色和语言环境的改变,称谓也会做相应调整;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称谓也在逐步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动使一些旧的称谓消亡,新的称谓产生,或赋予旧称谓新的含义和功能。”[1]145
“帅哥”和“美女”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称谓。对于这一新的称谓,人们的反应不一。有的采取抵制的态度,如广东省肇庆市旅游部门 2008年发行的《旅游行业礼仪规范和行动准则》规定,今后在肇庆市,导游不能再称呼游客为“帅哥”、“靓女”。与此相反,在哈尔滨的很多商场,售货员们一改以往对年轻顾客“先生”、“女士”、“大哥”、“老妹”等称呼,改称“帅哥”、“美女”,很多年轻顾客听了很开心。
为了了解“帅哥”、“美女”称谓在城市的使用情况 (这种称谓形式目前很少用于农村环境), 2009年 10月,笔者在湖北省黄石市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的对象有:(1)机关干部;(2)大学师生以及小学老师;(3)公司职员和其他的群体如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和个体劳动者。共发出问卷 300份,收回有效卷 205份。调查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第二,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情况,包括使用的频率、使用的场所,以及与被称呼对象的关系等;第三,使用“帅哥”、“美女”的原因,对于这种称谓的感觉或印象。
调查显示,在 205名被调查人中,只有18.05%的人认为“帅哥”、“美女”是对长相较好的人的一种赞美,另外 81.95%的人认为“帅哥”、“美女”只是一种称谓语。对于这种称谓,被调查者中,有9.76%的人经常使用;有79.51%的人偶尔使用;只有 10.73%的人表示自己从未使用过。而从来没有使用过并且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称呼过的被调查者只有 9人,占总人数的4.39%。这充分说明“帅哥”、“美女”的称谓近年来已经相当普及,并逐步泛化成一种时尚称谓。
(一)“帅哥”、“美女”称谓的群体分布
1.年龄因素对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影响
从初期进行的确定“帅哥”、“美女”的使用范围的访谈中了解到,15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使用这种称谓的比较少,所以确定的年龄群体基本上在15岁以上。下文中的“被调查人总数”或“被调查者”一类的用词即指 15岁以上的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群体。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年龄群体分布情况如表 1所示。
从表 1可以看出,15~30岁的年轻人,更多地使用这一称谓,这说明这种称谓形式以年轻人为主。
表 1 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年龄群体分布情况
2.职业因素对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影响
从表 2可以看出,使用“帅哥”、“美女”称谓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和私营业主等,其中 20%的公司职员经常使用这种称呼。这估计与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平时接触的人较多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和老师在校园活动比较多,使用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较快,年轻的群体又喜欢尝试新事物,而老师与学生接触多了也会受到影响。公务员中使用这一称谓的比例最低,平时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一般都比较严肃,71%的比率已经比较高了。
表 2 不同职业的人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情况
3.文化水平对“帅哥”、“美女”称谓的影响
在面谈时,有的受访者认为,“帅哥”、“美女”的称谓只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才使用的。以下是不同学历层次的人使用“帅哥”、“美女”的情况。
从表 3看,似乎学历层次越低,使用“帅哥”、“美女”的称谓的比例就越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初中或以下学历者中使用这种称谓的比率100%,只能解释为一种巧合,因为接受调查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 3.91%而已。由于人数太少,不具备代表性。
调查人群中高学历的 (大学及以上)占 76%,其中 88.53%使用过“帅哥”、“美女”的称谓。这足以证明“帅哥”、“美女”的称谓并不是低学历的人所专用的称谓,它是为各个职业群体的人所用的,而且使用的频率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表 3 不同学历层次的人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情况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年龄因素和职业因素对“帅哥”、“美女”称谓的影响比较大,学历因素影响较小。
(二)“帅哥”、“美女”称谓的使用情境
使用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称谓发生的场合。
1.交际双方的关系
首先看交际双方的关系。从性别关系上看,“帅哥”、“美女”的称谓既可以用于同性之间,也可以用于异性之间。但在用于异性之间时,有位女性受访者说:“如果是个比我大较多的男性称呼我为‘美女’,会让我感觉比较轻佻。”
从熟悉程度上看,它既可以是好朋友之间开玩笑、活跃气氛的一种称谓,又可以用于普通关系的同事或同学之间,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人。对于使用过这种称谓的人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上,笔者采用的是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在对 183名曾经使用过“帅哥”、“美女”称谓的被调查者所作的选择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48.09%的使用者用于好朋友之间;33.88%的使用者用于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或是点头之交;32.24%的人用于服务行业的人,如餐厅服务员或商店的销售人员; 26.78%的使用者用于同学或同事;20.77%的使用者用于陌生人。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公务员最多的是用于服务行业的人,占 50%,其次是用于好朋友,占 40%;教师和学生主要用于好朋友之间,分别占 53.57%和 54.32%;公司职员主要用于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和服务行业的人,都占43.33%。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除了一名公务员表示会对上司采用“帅哥”、“美女”的称呼外,其他的几个职业群体对此项的选择为零。“帅哥”、“美女”的称谓基本上抹平了交际者之间的等级界限;而“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2]77,其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所以,即使在工作地点之外,上下级之间的尊卑关系还是存在的,这就使得表示平等关系的“帅哥”、“美女”的称谓不能或不易发生。
从交际双方的年龄来看,183名被调查者中60.11%的人会使用“帅哥”、“美女”来称呼与自己年龄相当或看起来年龄差距不大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知道他人的准确年龄;也有20.21%的使用者觉得不用考虑年龄。
2.“帅哥”、“美女”称谓发生的场合
场合可以分为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而场合的正式与否,通常又是通过具体的场所体现出来的,因此,场所基本上可以作为确定场合的明显的标志。一般说来,学校 (特别是教室)或办公地点等场所属于比较正式的场合,而街上、商店或餐馆等属于非正式场合。对于使用场所上,笔者采用的是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在对 183名曾经使用过“帅哥”“美女”称谓的被调查者的选择分析后发现:公务员、教师和学生这些群体的选择比较单一化;而公司职员和其他的群体选择比较多元化。
“帅哥”、“美女”的称谓很少在家庭使用。虽然,中国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比以前相对要随意些,有时孩子开玩笑也会称呼父母“帅哥”或“美女”,年龄相近的亲属或朋友之间在家里偶尔也会以此相称,但中国家族伦理观念毕竟还是很强,家里面“帅哥”、“美女”的称谓还是不合适。由此看来,“帅哥”、“美女”只是属于社交称谓。“帅哥”、“美女”的称谓主要是用在非正式场合,如街上或商店等休闲服务场所,这充分说明“帅哥”、“美女”的称呼基本上用于生活领域而并非公务领域。尽管也有16.39%的被调查者在办公场所使用,但主要是公司职员和其他如私营业主等。在使用场合上,群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公务员在正式场合使用较少,基本上是在街上或服务场所使用。教师或学生多在寝室、图书馆使用,但不会在比较正式的课堂上使用;公司职员中, 46.47%的人会在服务场所使用。另外,总体上看,有 46.47%的是不分场合使用这个称呼的, 43.33%的使用者还会用于办公地点。这可能与这个使用群体的年龄和职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三)“帅哥”、“美女”称谓的使用动机
Austin认为[3],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祝畹瑾教授认为[4],“目的指的是谈话活动按惯例所期待的结果,以及各参与者自己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者选择与使用某种称谓,实际上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制于交际时的心理需求与动机。为了了解称谓人使用“帅哥”、“美女”称谓的心理动机,调查表设计了“你为什么使用这个称谓?”的多项选择题。在对 183名曾经使用过“帅哥”、“美女”称谓的被调查者的选择进行分析后,有如下发现。
选择“为了拉近与对方的关系”的最多,占45.9%。比如,在商场,称呼顾客“帅哥”或“美女”这些没有隐含年龄信息的称谓,拉近了与顾客之间的距离,让顾客有个好心情购物;在餐馆就餐时,顾客称服务员为“帅哥”、“美女”,无形之中隐去了他们的职业身份,显得更为尊重,使他们能开心地去为顾客服务;同事之间一声“帅哥”、“美女”可以活跃气氛,办事更为容易。
32.24%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候突然忘记了对方的名字,为了避免尴尬才选用“帅哥”、“美女”的称谓。205名调查者在回答“如果听到‘帅哥’、‘美女’称呼时的感觉”这道多选题的时候,选“反感,对我是一种讽刺”的只占 4.39%;选“感到轻佻”的占 4.88%;选“反感,因为太俗气”的也只占 6.88%;48.29%的被调查者觉得“无所谓,一种称呼而已”;37.07%的被调查者认为“听着挺舒服的,虽然知道自己可能不是真美女或帅哥”,特别在中年群体中这个倾向更为明显。由于忘记对方的名字而选择使用“帅哥”、“美女”的群体中,公司职员所占的比例最大,这可能是由于公司职员,特别是从事市场销售工作的职员,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记住对方的名字是一大难题,突然忘记时,“帅哥”、“美女”这种笼统又亲切的叫法便可轻松化解尴尬。
27.87%的被调查者是因为受电视、报纸、网络或是身边的人的影响,看见大家都这么叫,耳濡目染,慢慢加入到使用者的队伍中。
还有 27.32%的被调查者是因为没有更合适的称呼。这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称谓困境。称谓困境主要是个人对称谓词语如何选择的问题,是个人运用语言时的语用现象[5]89。比如,在办公室,一位年轻的男职员面对一个比他大几岁,但显得年轻的女同事时,该如何称呼?称呼“小姐”,可能会被对方骂一顿;称呼“姓 +小姐”的形式又太过于正式;“大姐”,会让人觉得年老;连名带姓的称呼,显得过于严肃;只称呼名字则显得过于亲密,特别是名字只有一个字的时候,只有亲密恋人和家人才会这么称呼;“姓 +姐”的称呼形式,又显得江湖气息过重。但同处一个办公室,见面不称呼也不礼貌。这时候,他不是没有称呼语可以使用,而是在选择上面临称谓困境。陈建民先生说:“由于社交上的需要,最终总会有合适的称谓出现。”[6]虽然“美女”也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称谓,但在更合适的称谓出现之前,它至少可以解当前之急,摆脱一下困境,亲切又愉快。
其他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只是“偶尔叫着好玩”、“开开玩笑,活跃气氛”或“是为了让人对自己的外貌更加有信心”、“确实长得美或帅”等。
“帅哥”、“美女”称谓的泛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因素、语用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社会变化导致泛尊称的减少
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在论及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时说道:“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词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7]230
汉语的主要社会称谓语一直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解放后的一段时期,政治的大环境使得“同志”成为最流行的称谓;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对技艺或有技术的人的推崇,“师傅”成为社会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8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多元化,社会称谓也趋于多元化。根据李明洁 1996年上海泛尊称使用状况社会调查报告[8],就整个社会而言,在现有的社会称谓语中最受欢迎的是“小姐”、“同志”、“先生”,然后才是“师傅”。“师傅”让位于“先生”和“小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中的人们不再唯技是尊,而是开始强调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师傅”称谓的“退隐”伴随着的是人们对更高素质的要求和对更丰富的生活背景的呼唤[9]43。后来,“小姐”和“同志”因为其特殊的内涵,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明显萎缩了。杨永林教授指出[10]85,“小姐”的称谓形式由于受港台称谓习惯的影响,在新闻媒体中经常指代与色情有关的内容,很多情况下成为色情服务业的代名词,因此,绝大多数的年轻女性都反对被人称为“小姐”。不仅如此,“同志”一词的命运也大不如前,以至于有时竟成为男女同性恋的代名词[10]85。
汉语主要的社会称谓使用面的萎缩加剧了人际交往中无称可呼的称谓困境,“帅哥”、“美女”的称谓,从某种程度上暂时弥补了这一空缺,这是造成它们泛化的客观原因。
(二)礼貌原则与“帅哥”、“美女”称谓
在语言的使用中,礼貌原则可以用来说明很多现象。Leech 1983年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11]: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何自然教授认为[12], 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诸准则贯穿着一个中心内容,那就是尽量使他人得益和尽量使自己吃亏。顾曰国教授总结了与汉语有关的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13],其中第一条就是“贬己尊人”准则。“帅哥”、“美女”称谓实际上满足了 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尽量使他人得益和顾曰国礼貌准则中的“尊人”,而抛弃了其中的尽量使自己吃亏和“贬己”,达到双赢的目的。
“帅哥”、“美女”的本意是对长相较好的人的一种称赞。从心理学上说,女人大都希望自己年轻靓丽,男人大都希望自己英俊潇洒。“帅哥”、“美女”的称谓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态。对于长相较好的人,这种称谓会让他们听得怡然自得,心花怒放;对于长相一般的人,称呼他们为“帅哥”、“美女”,无形之中抬高了被称呼者,让他们听起来觉得很舒服。如果是忘记了他人的名字的话,称呼“帅哥”、“美女”更是能挽回被称呼者的面子,使他们得益。而这些对于称呼者来说,并没有让他们损失什么或贬低自己,相反还可能因为被称呼者听着觉得舒服,而促使交际成功,使双方受益。
(三)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称谓原则
新时期社会称谓的发展变化,一方面使称谓词语数量增多,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另一方面反映出现阶段人们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在诸多新、旧社会称谓词语中,人们更愿意接受或使用哪一些,这似乎更能反映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语言文化心理[14]197。也就是说,人们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他们对称谓语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反过来又反映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西方外来的价值观念的渗透等,“我国青年的人际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复杂的变化”[15]199。最近一项调查对中美两国大学生用“个体取向——集体取向量表”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显示了更强的个体取向[5]199。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中国人的个体取向特点正在增加,而集体取向特点却在相应的减少。“毋庸置疑,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价值目标改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5]199。
交际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得人际关系开始“从主从关系向平等互利关系转变,人们开始摆脱对权力意志和家族宗派的依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往”[16]164,反映在称呼上就是情感原则慢慢取代等差原则,成为汉语现代称谓词使用的主要原则。李树新教授认为[17]77,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是情感原则和等差原则。等差原则讲究尊卑贵贱、长幼有序,带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规定性;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
“帅哥”、“美女”的称谓没有隐含的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权势等的信息,无形之中抹平了等级地位的差距,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从目前的语言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等差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7]77。在正式场合,人们还是选用等差原则,但在非正式的休闲娱乐或服务场所,人们还是期待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
(四)心理因素加快“帅哥”、“美女”的称谓的泛化
追求新奇与变化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各种活动中,语言成分的创造和使用也能明显地反映这种心理状态[14]174。“帅哥”、“美女 ”称谓的使用群体主要是中青年群体,其中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本身就有强烈的求新求异心理,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文化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18]336,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对这个来自港台的称谓比老年群体更容易接受和乐于使用。一部分人使用了这些称谓后,人们的从众心理又加快了这种称谓的泛化。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帅哥”、“美女”的称谓,主要是在城市青少年和中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带时尚型的社交称谓;它并不是文化素质低的人所专用的称谓,而是为公务员、教师和学生、公司职员等各个职业群体所共同使用的;“帅哥”、“美女”的称谓可以用于陌生人,但更多的是用于朋友、浅识者或服务行业的人员;“帅哥”、“美女”的称谓通常用于非正式的生活场合,较少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意在拉近与对方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随和的氛围。
称谓是一种文化现象,“帅哥”、“美女”称谓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时代的变化。现在“帅哥”、“美女”称谓有泛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不分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从语言学使用上来说,称谓一定要讲究得体和切合。“帅哥”、“美女”称谓使用在适当的场合和适当的称谓对象上,还是可以为人们所乐意接受的。
[1]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7.
[3]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4]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2004(6):88-93.
[6] 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
[7]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 李明洁.泛尊称选用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解释[J].语言文字运用,1996(4):79-83.
[9] 李明洁.唯技是尊谈“师傅”——流行称呼语透视之四[J].咬文嚼字,1997(7):42-43.
[10]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 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1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3]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4):10-17.
[14] 杨华.汉语新词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7]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2004(5):77-82.
[18]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尹春霞)
The Applic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popular address term"Shuaige"and"Meinü"
WANGMeiqiong LU Jinj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mei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21)
The address ter ms"Shuaige"and"Meinü"originally are regarded as praise to those who look handsome or beautiful,but they tend to become popular address ter ms for youngsters andmiddle-aged people in city communities.After making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survey,this article gets some conclusions on the communication groups,contexts and motivations of their usag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ir generalization.
address terms;communication group;context;motivation
H0-05
A
1671-7422(2010)05-0047-05
(集美大学外语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5.014
2010-08-22
汪美琼 (1972— ),女,湖北黄石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