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远东
刍论矿冶文化
郭远东
(湖北省黄石市政协,湖北黄石 435000)
矿冶文化是人类在对各类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冶炼、加工和贸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矿冶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充分表现为包容文化、熔炉文化、合作文化和求实文化。矿冶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认识矿石的作用,到探矿、开矿、燃起熊熊炉火炼矿的那一刻起,就表现出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人文精神。矿冶文化不仅是黄石作为千年矿冶文明之都的历史传承,而且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地推动着黄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黄石的血脉和现实发展的驱动力。深入研究矿冶文化,既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弘扬矿冶文化精神的内在需要,又是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城市精神、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矿冶文化;命题依据;形态特征;精神内涵;建设必要性
文化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和发展,包括了人类活动的过程、方式及全部结果。矿冶文化不仅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陶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至现代工业时代的发展过程,而且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深入研究矿冶文化的命题依据、形态特征、精神内涵和建设的必要性,既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弘扬矿冶文化精神的内在需要,又是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矿冶文化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多在百种以上。就词源而言,汉语“文”与“化”的搭配使用,最早见于《易 ·贲卦 》中的《象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人文化成”的设想,是中华先哲们对“文化”一词最早的诠释。19世纪 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思想。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起源于人类劳动。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1]。从中华先哲们“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来自自然,又区别于自然,是“自然的人化”的思想,可见“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即文化是人的产物,为人所创造。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文化来自自然,又区别于自然,所有“人化”成果的基础是人类在“生产”方面的“人化”。人类最早的“人化”状态是从“打制石器”开始的。矿冶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实践之一。在长期的矿冶活动中,人类所形成的认识、观念、知识、技术,以及在勘探、采矿、冶炼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制度规定和行为规范,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晶,它构成了矿冶文化的基本内涵。
矿冶文化是物质文化之一。文化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种类型。广义的物质文化概念,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物质、又是文化 ”的内涵,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在甲骨文中,“文”字像一个人正面站着,“化”字像一正一反两个人相对,寓意为转化、变化。《周易》中说:人参与改造自然的活动和成果,就是人化;自然万物本无名字或善恶价值,人赋予其各种称谓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由此,文化是人类介入自然的结果。文化是自然的对立物和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改进生产手段和方式,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质、智慧和精神。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对自然进行改造、解释、“包装”的过程,就是文化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这就如同一块孔雀石,裸露于地面,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变得光滑圆润好看,但这不是文化,这是自然界作用的结果。如果人们把一块孔雀石雕刻成印章、项链、手链或包含寓意的工艺品,或者对于那些极具象形的奇石赋予其形象的名称和内涵时,就产生了文化。矿藏的开采、冶炼,是人类利用自然、发掘自然资源的智慧和力量的体现。矿冶文化是人类在对各类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冶炼、加工和贸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采冶活动的过程、方式和全部结果。因此,矿冶文化是以矿冶产品和矿冶活动为载体的文化,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
矿冶文化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是文化创造者精神世界的客观表现,带有民族精神的传统和特色。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矿冶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国的先哲们看到了大自然运行的重要规律,由此提出,天的运行是刚健的,君子只有效法天道、刚健立身、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几千年来,自强不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精神的激励下,为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人民的福祉,执著奋斗、殒身不惜。从古至今,采矿和冶炼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过程。矿石是冰凉而坚硬的,矿井是幽深而黑暗的,采矿是艰苦而危险的,冶炼是艰辛而困难的。三千年前,先人们采矿的环境和条件是十分险恶的,没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可能有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展现给世人的采矿冶炼的辉煌成就的。由此可见,矿冶文化的基本精神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文化渗透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内容上是丰富多彩的,而且表现形式上也是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态的多样性是文化生长和发展的根本。矿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形态。
矿冶文化是包容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坤卦》)中华先哲寓意后人要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这种包容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包容是矿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以黄石的矿冶为例,在以铁或铜为主的矿山,还共 (伴)生有金、银、钴、硫、钼等多种矿石,这些矿石共 (伴)生在一个矿床,相互包容。只有在冶炼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温度熔点,才能把它们分解开来。正是矿冶的这种包容,成就了黄石“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造就了“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矿冶包容文化。从矿冶文化的包容性看,包容文化首先是承认对方的存在,与对方共存一体;其次是不断接受异体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再就是从横向和纵向各方面包容,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的局面。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矿冶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之不仅能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而且体现出这种文化跨越时空的先进性。
矿冶文化是熔炉文化。熔炉是一种以高温使固体物质转变为液态的冶炼器具。人们把矿石送入熔炉,既可以把铁和铜或其他金属元素从矿石中分解出来,又可以在铁中加入其他合金元素、稀土元素等物质,熔炼成普通钢或特殊钢,把氧化的冰铜粗铜炼成精铜。熔炉在冶炼的过程中,物质在溶解中还原本质,在融合中相互吸收,在熔炼中提升品质。这既是一个去石成金、去粗取精的过程,又是一个熔化融合、提炼升华的过程。这种去伪存真、融合吸收、修炼提升的精神,就是熔炉文化、包容文化。千年矿冶文明之都的黄石人民,在采矿冶炼的艰苦环境中,铸就了粗犷、豁达、包容、务实的性格特征;在熔炉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矿冶精神。
矿冶文化是合作文化。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矿冶炼是一个工序复杂、参与人数众多、组织严密的生产过程。从采矿运矿、选矿配料到筑炉冶炼,都需要全体参与者通力合作,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配合不好的情况,就会影响整个冶炼的质量和效率。在长期的矿冶劳动实践中,矿冶工人形成了分工和职责清晰明确、团结合作、高度协调的矿冶合作文化。合作作为一种文化,首先是一种意识和社会观念,“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是矿冶人的共识。其次,合作是一种精神,在共同参与、共同劳动、共同收获的过程中,人们有很强的大局意识,把协同合作当做自己的责任去追求。合作作为文化更是一种制度,它规定了一个人干什么和怎样干,都必须按规程办。当今世界是一个合作的世界,这种合作文化正是方方面面都需要的。
矿冶文化是求实文化。求实就是尊重客观规律,研究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矿冶活动作为人类最直接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实践活动,从找矿、选矿到冶炼的全过程都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长期的矿冶实践中,祖祖辈辈的矿冶人形成了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求实文化。作为文化,“求实”是一种态度:刻苦认真;“求实”是一种作风:严谨细致;“求实”是一种精神: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既是从事矿冶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华先哲们一向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生活态度与精神作风,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一贯要求。因此,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求实文化,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文化”的定义虽然千差万别,但其属性无不涉及精神层面,即使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其落脚点也在精神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文化创造者精神世界的客观表现,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精神是文化源远流长的灵魂。矿冶文化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的先祖从认识矿石的作用,到探矿、开矿、燃起熊熊炉火炼矿的那一刻起,就表现出了矿冶文化蕴涵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代代传承之中,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矿冶文化蕴含着艰苦奋斗精神。三千多年来,在劳动条件极其简陋、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劳动强度极其艰辛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开山凿石、燃炉炼铁、大兴炉冶,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创造了华夏矿冶文明,同时也铸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多年开采形成的深凹矿坑,开采最高标高 276米,最低标高负 168米,最大深度 444米,上部面积 118万平方米,底部面积8 150平方米,这一蔚为壮观的矿冶遗迹,就是一代又一代矿冶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见证[2]。所谓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体现出的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行为和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历史证明,任何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艰苦奋斗,只追求安逸、奢侈,没有不走向衰落的。艰苦奋斗,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内容,但作为一种精神,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无论在什么时代环境,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非要求人们节衣缩食,过苦行僧式的清苦日子,而是倡导勤俭节约、物尽其用、量力而行的物质观。艰苦奋斗,其落脚点在于奋斗,在奋斗中传承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理念。
矿冶文化蕴含着开拓进取精神。三千年多前,先人们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用简陋的工具,一斧一斧地凿石,一锹一锹地铲土,一筐一筐地背矿,在大冶铜绿山方圆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了一个集采矿、选矿、冶炼于一体的矿冶工业基地。研究表明,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不仅代表了当时矿冶文明的最高水平,而且是开拓进取精神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矿冶文化中蕴含的“开拓进取”精神,就是一种筚路蓝缕、不怕吃苦、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就是一种抓住机遇、拼搏奋进的精神;就是一种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使三千年的矿冶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黄石这座矿冶之都人民攻坚克难、成就伟业的强大意志力量和精神动力。
矿冶文化蕴含着求真务实精神。人们在矿冶实践中,从根据铜草花等植物寻找铜矿,到观察矿物颜色 (如孔雀石)找矿;从将矿石一块块敲碎选矿,到运用物理原理 (如淘金法)选矿;从将矿石投入熔炉冶炼,到将矿渣进行再分解,无一不是求真务实的过程。这种求真务实的过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所谓“求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动、去实践。三千多年来,在求真务实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矿冶人,探矿不止,开矿不停,炉火不息。人们从最初发现铜矿到现在,共发现约两百种矿石 (仅黄石已发现的就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 4大类,计 64种);从最初只能在伴生矿中炼出铜和铁,到炼出金银和其他金属,不仅创造了人类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传承了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矿冶文化中蕴含的求真务实精神,是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知与行的具体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正确认识、把握、运用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就能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从而求科学发展之真,务以人为本之实。
矿冶文化蕴含着创新争先精神。黄石作为古代“大兴炉冶”之地,探矿、采矿、选矿和冶炼所具有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不但领先于中国古代的矿冶文明,而且无论是找矿方法的变化、采矿方式的改进,或是开矿工具的进步、冶炼技术的提高,无一不体现着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不甘心落后、追求卓越的创新争先精神。从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看,中国古代矿工们运用铜质和铁质工具把矿井开掘到近百米深的地方进行采矿,不仅有效地采用了竖井、斜井、盲井、斜巷、平巷相结合,以及多种中段的开拓方式,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井下的通风、排水、提升、照明和巷道支护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从对铜绿山发掘出土的炼铜炉、粗铜、炼渣的研究结果看,冶炼的粗铜纯度达 94%,渣的平均含铜仅为 0.7%。其冶炼的粗铜纯度,可与现代水平相媲美。这些足以说明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创新精神。从百年老厂湖北新冶钢的发展看,从最初生产普通钢到后来生产特殊钢,再到现在生产高强度、高精度的载人飞船用钢,其整个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争先的精神是观念和意志的表现,是矿冶文化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手段,争先是目的。创新需要勇气,争先需要信心。正是在创新争先精神的引领下,过去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但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矿冶技术,而且精工细制了堪称世界一流的青铜兵器、祭祀器皿、工艺制品,成为世界矿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现在的黄石要在创新中发展,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示范市。
文化是城市的形象,更是城市的灵魂。矿冶文化,不仅是黄石作为千年矿冶文明之都的历史传承,而且是黄石的血脉和现实发展的驱动力。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下大力加强矿冶文化建设,是建设特色城市,弘扬城市精神,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矿冶文化建设是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需要。城市主题文化,是以城市的唯一和独特的特质为主题,形成个性化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概念,成为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最本质区别的文化。城市主题文化代表的是城市形象,承载的是城市特色,体现的是城市个性,蕴藏的是城市品质。黄石矿冶文化底蕴和文化遗存十分深厚,矿冶文化的惟一性和独特性非常明显。三千年历史的矿冶文化资源,既是黄石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把矿冶文化作为黄石的主题文化来构建,作为黄石的城市品牌来打造,通过对矿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和培育,使城市品牌明确化;通过矿冶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使城市品牌视觉化;通过矿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城市品牌特色化,从而形成黄石极具魅力的城市特色形象和城市品牌,这是使黄石在世界城市符号谱表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品性特质,最终实现城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矿冶文化建设是弘扬城市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的需要。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灿烂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一种意志品格与生活信念的精确提炼,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城市精神是高扬于市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是引领市民前进的号角,是城市发展与提升的灵魂。城市精神对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黄石矿冶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城市精神,不仅根植于三千年的矿冶文明,而且体现了时代精神,突出了矿冶城市的特色,对全体市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城市精神是城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矿冶文化蕴含的城市精神是矿冶文化中积极向上因素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形象在精神层面的积淀与升华。加强矿冶文化建设,弘扬黄石城市精神,不仅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而且对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能够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矿冶文化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需要。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换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助推器,矿冶文化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源型城市要由单一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的经济转化,必须延长资源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必须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型的接续产业,逐渐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的新局面。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既需要智力和资本的支持,又需要精神的力量。弘扬矿冶文化蕴含的包容、熔炉、合作、求实的思想,能够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人的本质力量,有利于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矿冶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具有激发力、导向力、感召力的作用,发扬这些精神,能够激发黄石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和动力。由此可见,大力推进矿冶文化建设,发挥城市文化力的作用,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矿冶文化建设是提高文化力、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创造财富、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及吸引、转化和创新能力。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看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作用后形成的一种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特征的综合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建设新一轮竞争,实际上就是城市文化的竞争。对于矿冶之城黄石来说,以矿冶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弘扬城市精神,推动城市发展,可以激发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内在凝聚力,增强城市的潜在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矿冶文化的熏陶,市民的素质也会普遍提高,从而转化为巨大的创业、创新能力,转化为集聚社会资源的城市竞争力。文化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矿冶文化建设,是提高黄石文化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黄石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 辜谌生,唐晓勇,李学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继林,钟丽萍,杨泽喜.黄石矿冶文明之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咏梅)
On the Culture ofM i ning andMetallurgy
GUO Yuandong
(Huangshi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s,Huangshi Hubei 435000)
The culture ofmining and metallurgy refers to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wealth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exploitation,s melting,processing and trade,which is humanization of nature.As a major aspectofmaterial culture,the culture ofmining and metallurgy embodies the culture of China,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contains the inclusiveness culture,the melting pot culture,the cooperation culture and the matter-of-fact culture.To some degrees,the culture ofmining and metallurgy inherits the essential spirit of China culture,because the humanistic spirit such as hard working,ambition,matter of fact,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was appeared at he very beginning of understanding ore,exploration,exploitation and s melting in stove fire.The cultur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as driving force invisibly,carry on the fine cultural traditions handed from the history of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ivation,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Huangshi,which has rooted in Huangshi area deeply.The indepth study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 is not only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 and mining and metallurgy culture,but also the only way to magnify the urban flavor,uphold urban spirit,advance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f the resource-exhausted city and enhance the competiveness power of Huangshi.
the culture ofmining andmetallurgy;proposition basis;morphological feature;spiritual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necessity
G127
A
1671-7422(2010)05-0005-05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5.002
2010-08-18
郭远东 (1953— ),男,湖北广水人,黄石市政协主席,高级经济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