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及对策

2010-08-15 00:46李智仁
黄山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李智仁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处,福建 莆田351254)

论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及对策

李智仁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处,福建 莆田351254)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收费上学制度的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除经济困难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贫困”,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与稳定发展,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已成为当前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大学生;贫困;心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近年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揪心、高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性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和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大局。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切实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国务院于2009年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于2005年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特困生)约占5%,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容易引发心理贫困。所谓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其主要心理反映是自卑与依赖、自我封闭与孤独、焦虑、自大与虚荣、妒忌压抑等心理。心理贫困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影响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所以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 “心理贫困”已成为当前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1]23-37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特点表现

由于经济困扰,高校贫困生往往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纷繁复杂、相互交错,有些甚至互为因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上的自卑与依赖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或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这种反差容易使得贫困大学生在刚进入高校时心理上极不适应,在自己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自卑心理。[1]23-37

由于自卑,很多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内向,多是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的思想活动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进行,这个角落是他们自己凭感觉自然而然地划定和形成的。

经济的压力诱发自卑的心理,往往还表现在贫困生面对贫困彷徨无策,对学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自我解困能力差,把党和国家、学校为其解决经济困难的措施当成理所当然要享受的待遇,而自己主动采取克服困难、自强自立的意识薄弱,强烈的依赖心理可能导致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畸形,阻碍了贫困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学习上的无力和焦虑厌烦心理

从高考竞争中取胜的贫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胸有成竹,在其他条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很多贫困生往往把成绩看作是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要求成绩出类拨萃。[2]65-66但是过度的自卑和自尊往往使他们对学习倾注过高的期望和过强的动机,然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评价手段与中学相比差异极大,学分制、综合素质测评等都是高中所没有的,因此他们虽然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但是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取得好分数,往往更容易产生忧虑、紧张的情绪。他们在考试前忧虑、紧张,在考试中怯场,甚至平时也陷入焦虑中无法自拨,到头来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过度的学习预期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使贫困大学生极易产生焦虑、厌烦的心理。

(三)人际交往上自我封闭的心理

自我封闭心理又称闭锁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自我封闭心理严重的人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强的戒备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尤为严重。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满足自己更多培训学习等的发展需要,如参加各种特长学习辅导班,购买个人电脑等以促进个人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或具有一技之长,或使学历高于他人以便增强个人就业方面的优势。当自身能力与外界需求相冲突时,心理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否定自我的倾向。心理上自我封闭,行动上避免与别人接触,在交往中要么少言寡语,要么不着边际,不与人推心置腹,给人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感觉和印象,使人无法接近,因而很少有知心朋友。这种自我封闭式的人际交往模式往往使贫困生脱离了集体,切断其与外界的交流从而影响其全面发展。

(四)能力上的自轻和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正如培根所说,嫉妒是“最卑劣最坠落的情欲”。嫉妒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也较为普遍,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尤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处于“弱者”地位,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他们在学习、交际、文体、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容易产生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从而对他人的成绩和长处不服气,甚至抱以嫉恨,当看到别人表现突出时容易产生不甘心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总希望别人比自己落后,看到别人处于劣势则感到莫大安慰。贫困大学生因嫉妒心理造成竞争勇气的丧失,往往使他们采取讽刺、挖苦、挑拨甚至不合法、不正当的行为来挤兑他人,对他人和集体造成种种危害。

二、贫困大学生陷入“心理贫困”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种原因又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困难是导致贫困大学生陷入“心理贫困”的最主要因素

自国家实行高校高收费标准以来,高校贫困生在高校中的比例日趋增长,他们又多数来自地域偏远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多数家庭没有固定收入,少数贫困生是由于家庭的特殊变故(如单亲、孤儿、重病、灾害等)。考取大学后,尽管学校及社会各界采取了各种措施,为贫困生提供了部分经济上的救助、帮扶,然而贫困生的“心灵”贫困并没有消除。据某大学对在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巨额的学费已让多数贫困大学生望费心叹,加上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有着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大学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融入城市习惯,这对那些穷于吃饱穿暖的贫困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长期处于巨大经济压力下,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将自我封闭起来,造成心理脆弱、敏感、焦虑、嫉妒等不良的心理体验,慢慢地陷入到“心理贫困”状态中。

(二)社会文化中的不良风气也是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体也属于社会的人,大学并非世外桃源,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使得高校不再是一片净土。在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为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似乎有了钱就有一切,贫困大学生中原始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等优秀品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贫困大学生身上蕴藏着的积极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侵略和撞击。[3]12-15“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思潮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导致心理极度失衡,诱发改贫困生产生了“仇富”、“敌富”的心态,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尚、爱心不大方、生活太寒酸,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进而产生了防卫反应、敌对心态,影响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出现精神和心理疾病。

(三)资助工作中一些不当做法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贫困”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就学和生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和高校也相应采取了各种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勤”和“绿色通道”等方面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活,但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一些贫困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遭受了挫折,挫伤了自尊心,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一些机构或高校本身,或是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达到自身的宣传效果,或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采取了“公示”、“合影”、“上台感言”、“写感谢信”等做法,加剧了贫困生自身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嫉妒等消极情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更加偏颇。

(四)就业压力和家庭因素也是促使贫困大学生陷入“心理贫困”的外在因素

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不是扶贫,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不现实,加上社会机制不够完善,在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中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许多贫困大学生看到社会办事靠关系、走后门,担心自己是否能真正被择优录用,能否找一个对口、满意的工作,担心“毕业即失业”,感到前途渺茫。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贫困生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心理失衡,从而引起情感焦虑。

不良的家庭关系对贫困大学生的情绪也容易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氛沉闷呆板、情感表达程度很低的家庭,其孩子受压抑,性格容易向孤僻、自卑、胆小的方向发展;而家庭气氛动荡不稳定、矛盾冲突多,其孩子的自尊心常常受到极大的伤害,性格也易向暴怒、厌世、自卑方向发展,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使贫困大学生在应对环境的变化中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三、预防贫困大学生陷入“心理贫困”的对策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段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对于特殊群体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能同其他人一样得到尊重和理解,但因经济贫困而滋生的“心理贫困”,使贫困大学生陷于自卑、焦虑、自我封闭、嫉妒等负面心理情绪而不能自拔,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对策,实施有效的帮扶措施,势必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4]48-53

俗语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浚溟先生说:“人类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的心。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从改变人心入手”。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在探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时指出,“必须先其难者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到有形的物质。”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日趋文明的今天,重视精神卫生,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目标指向。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致贫困大学生陷入“心理贫困”的原因即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解决和预防贫困大学生陷入“心理贫困”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荣辱观是人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可以激发广大贫困大学生追求积极的人生价值,激励贫困大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贫困大学生只要心中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充满对人生的渴望,充满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再大的困难也都可以克服并战胜。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贫困大学生的人生理想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涉及了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杠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贫困大学生只有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自己,才会在困难面前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才能真正达到明荣拒辱,实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人生目标。

2.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教育

自立自强对贫困大学生而言有其特殊的意义。自立自强是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思想保证,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大学生的奋斗自救必不可少。同时自立自强教育是防止贫困大学生思想消极,产生“精神贫困”的思想保证。对那些思想认识和心理有偏差,如依赖、悲观、消沉的贫困大学生,一味地给予经济资助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甚至会助长精神贫困的发生。自立自强,勇担重任,方能成就事业。贫困大学生必须艰苦磨炼、奋发拼搏、自强自励、正视现实、直面困难、转变观念,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3.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安排勤工俭学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的核心素质,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反映一个人素质的高低。责任感强的人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其专业技能也会因此在社会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其素质不断优化发展。责任心差,对工作消极怠工、马马虎虎的人,不仅会降低劳动质量,而且还会因此限制其自身能力的发挥和开发。勤工俭学对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责任感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勤工俭学,一方面贫困生可以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能较好地克服少数贫困生中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懒惰思想。在安排勤工俭学或发放困难补助时,应加强责任心教育,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使其思想上受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真切地体会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勇气,以培养他们学好本领、战胜困难、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立有效防御机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教育

要彻底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贫困大学生乐观豁达,勇敢自信地面对困难、挫折,使他们心理上首先“脱贫”。教育部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院、系要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要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员,形成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为了达到更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效果,学校要加大力度,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要加大投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场所与设备,要有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的专用房,比如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使心理咨询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还要在校园中营造积极的心理咨询氛围,让贫困大学生有吐露心声的平台。

2.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建立贫困生档案

根据贫困大学生各年级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援助,零距离、动态地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定期心理普查和测验,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他们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发展问题,实施有效的援助,帮助贫困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难和挫折。

3.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活动

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是指在团体中采用一定的心理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团体心理教育训练可以让贫困大学生在尊重、关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通过团体传感,互相观察、对比、学习、感染、体验、感悟,重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悦纳自我。通过训练可以调整学生的认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研究显示,团体心理健康训练,从方案的制订、内容操作及学习评分均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以“暖身活动”、“角色扮演”、“心理讨论”、“行为训练”等活动营建一种舒适、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贫困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活动过程中,使贫困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培养适应能力和自信心,克服自卑、封闭的心理。

(三)营建健康校园文化氛围,鼓励贫困大学生开展社团活动

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调查表明许多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解决自卑的心理健康问题,同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较少寻求社会性支持,也不常用心理与行为解脱的应对方式,我院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显示,我院贫困大学生中,有大部分人不善于通过与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流来获取心理支持,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因此高校应大力提倡并扶持校园文化生活,鼓励学生组建文学、艺术、科技、理论、社会实践等社团,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让贫困大学生有更多参与活动的选择权,高校可以根据贫困大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挖掘他们的活动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转移其生活上的过多压力,让他们在活动中体味快乐,在活动中健全人格。引领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迈向蓝天,在阳光中成长。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心理干预

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毕业即失业”,对前途感到渺茫,社会就业机制不够完善以及择业竞争靠关系、走后门等消极的就业思想观念,可以通过专门的专题辅导讲座,个别心理咨询,邀请已毕业且有成就的学生作亲身经历报告等形式,让他们能正确对待就业、择业问题,对就业、择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力,磨练意志,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观。

总之,高校贫困生群体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在帮助他们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品德高尚、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1]吁影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海星.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3]邰永琳.大学生仇富心理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4,(2).

[4]黎文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Origi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Psychological Poverty"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LI Zhiren
(Students'Affairs Division,Mei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Putian351254,China)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s the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ying school in China,the number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keeps increasing.In addition to economic difficulties,more and more poor college students suffer"psychological poverty",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and harmonious campus as well as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find a way to resolve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overty"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in cur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poverty;psychology;countermeasures

G641

A

1672-447X(2010)02-0122-04

2009-06-16

李智仁(1964-),福建仙游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曲晓红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