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强
(渭南师范学院 中文系,陕西 渭南714000)
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述评
曹 强
(渭南师范学院 中文系,陕西 渭南714000)
20世纪以来,江有诰的古音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宏观评论较多,微观、系统研究不够;大都集中讨论古韵分部和阴入相配等问题,对其他问题关注不多;局限于以江氏的理论谈其理论,历时和共时地比较研究不够;对原材料挖掘不够。
江有诰;古音学;研究
江有诰(?—1851),字晋三,号古愚,清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有关江氏的生平事迹,史料中记载不多。江氏卒于咸丰辛亥年(公元1851)。其生年,向来诸书均缺。《清史稿》、《清儒学案》、《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歙县志》等文献,虽载江氏小传但缺其生年。专述江氏其人之文,如葛其仁撰《江晋三先生传》等文亦缺其生年。[1]14-15但是,自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神田一郎撰《江晋三先生年谱》[2]推定江氏的生年为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以来,关于江氏生年问题就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还认为“生年不详”,另一种则依神田一郎之说,认为是1773年。裴银汉先生研究神田一郎的《江晋三先生年谱》后,认为神田一郎之说仅仅是一种推论,不足为信。[2]诚然,神田一郎的推论或许与事实相差不多,但毕竟只是一种推论。江氏生年至今尚无确切之考证,所以暂且以问号(“?”)代替其生年。
江有诰生性狷介,无意举业,年二十二为学官弟子,“壹志古学,杜门著述,无寒暑间”。[1]14他一生的著述很多,除《音学十书》外,还有《唐韵再正》、《唐韵更定部分》、《说文六书录》、《说文分韵谱》等。晚年时,他家中失火,所藏书版和未付梓的书稿全部被烧毁,此时他已双目失明,不能重新整理旧业。其著述流行于世的只有 《音学十书》中的七种,即《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附 《宋赋韵读》)、《先秦韵读》、《唐韵四声正》、《廿一部谐声表》、《入声表》,另有《等韵丛说》附于十书之后,这些还不到他著作目录的一半。
江有诰精研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与江永的《古韵标准》,在顾、江分部基础上,分古韵为二十部,后接受孔广森的东、冬分部说,共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的分部对顾、江、段、戴、孔五家有证实、匡补之功。江有诰审音之精,胜于江永一筹,其考古之功不让于段、孔。清人段玉裁对江有诰的学识推崇备至,誉其书“精深邃密”,称其人“集音学之成”。[3]1王力先生更称江有诰是“清代古音学的巨星”。[4]562
清代学者对先秦古韵分部的研究,到了江有诰可以说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境地。夏炘在《诗古韵表廿二部集说》中对清代的古韵分部做了这样的总结:
自宋郑庠分《唐韵》为《诗》六部,粗具梗概而已。顾氏博考群编,厘正《唐韵》,撰《音学五书》,遂为言音韵者之大宗。嗣后江氏、段氏精益求精,并补顾说之所未备。至于王、江(有诰)先生出,集韵学之大成矣。[5]313
夏氏所言甚是。而关于江有诰之古音学的研究直到目前为止还比较薄弱。
主要有:王力先生的《清代古音学》之《江有诰的古音学》、陈瑶玲博士的《江有诰音学研究》、郭锡良、耿振生二先生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中为江氏撰写的评传及乔秋颖博士的《江有诰古音学研究》。
中国文化大学陈瑶玲的博士论文《江有诰音学研究》,是目前见到系统研究江氏音学的著作。论文分为七章,分别论述了江氏的学术渊源、古韵论、古声调论和等韵学等内容。陈文认为上古韵部体系的建构,是江氏古韵分部研究上最大的成就,并就江氏古音学其他方面的成就做了较详尽的讨论。另外还指出了江氏古音学的缺失。[6]陈文材料翔实,论证有力,评价中肯、公允。但陈文对江氏的《诗经韵读》、《群经韵读》等具体问题讨论不多,例如江氏研究《诗经》韵例的得失、《诗经韵读》中叶音的本意、江氏对《诗经》合韵处理的得失以及江氏韵字注音的性质等问题,陈文均无具体阐释,而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江氏古音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否。
郭锡良、耿振生二先生在《江有诰》中介绍了江氏的生平、音韵学著作和古韵二十一部,并对江氏的《入声表》、《谐声表》和《唐韵四声正》等作了简要评述。文章指出江氏的古音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贡献:一是祭、缉、葉部的独立,二是重新划分了各个阴声韵部里的入声字,特别是对段玉裁的入声分配多所纠正。同时,又指出江氏二十一部排列的次序也比段玉裁、孔广森更加合理,能够更精确地体现“音近为邻”的原则。此外,郭文还指出江氏古音学的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音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有关四声的认识、论断。[7]609-622限于篇幅和体例,文章未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细致地分析。
乔秋颖的《江有诰古音学研究》是在其博士论文《江有诰<入声表>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文分八章分别介绍了江有诰的生平及著述、研究江有诰古音学的方法、江有诰古韵的分部、江有诰对平入关系的研究、江有诰古音学理分析、江有诰古音学与其他学者古音学的对比和江有诰古音学的地位、影响及其不足。[8]1-233
主要有:许世瑛先生的《辑江有诰通韵谱合韵谱借韵谱》、陈瑶玲博士的《江有诰等韵学述评》、乔秋颖博士的《论江有诰<入声表凡例>研究入声及平入关系的方法》、《江有诰、王念孙关于至部的讨论及对脂微分部的作用》、彭静博士的《江有诰<谐声表>中的“古某某切”和“改某某切”》、王怀中博士的《江有诰古韵二十一部得失谈》、崔彦博士的《江有诰<诗经韵读>的古韵分部及影响》、沈昌明先生的《论江有诰在音韵学上的成就》、江举谦先生的《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平声字订补》、《江有诰唐韵四声正上声字订补》、《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去声字订补》、《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入声字订补》以及拙文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用韵之比较》和《江有诰<诗经韵读>叶音本意考》等。
许世瑛先生的 《辑江有诰通韵谱合韵谱借韵谱》,辑录了江有诰通韵、合韵、借韵谱,并阐释了江氏所谓通韵、合韵和借韵的内涵。此外,许先生还校勘出江氏《音学十书》中二十一处讹误。[9]对研究江氏之古音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陈瑶玲博士的《江有诰等韵学述评》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文章以江氏《等韵丛说》中有关字母的论说和古韵研究中等韵知识的运用情况为对象,分析江氏等韵学内容与审音能力。文章认为江氏等韵学成就有四方面:一是能掌握声母发音的生理机制,也能注意到韵母洪细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影响,并对七音的发音状态能加以细致的描写;二是能据七音、清浊及发送收分析声母,以声母的发音特征排列出五十母位图,按类定音,揭示了三十六字母的聚合关系;三是以时音说明古音,认为方言中保有古音成分,同时也认识到方言的城乡差异是受官音影响程度不同所致;四是吸取了等韵学自语音系统观察汉语各种语音现象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于古音分合的研究,重视系统结构的整齐性,留心字母等呼的不同,据此定出平入的分配关系,架构出上古韵母系统。[10]287-324文章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乔秋颖博士的《论江有诰<入声表凡例>研究入声及平入关系的方法》探讨了江氏研究上古入声时运用的方法。作者认为江氏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比较众家,择善而从;二是以考据方法离析中古入声韵;三是根据等韵审定古音中的平入关系。[11]其后,乔氏又作《江有诰、王念孙关于至部的讨论及对脂微分部的作用》一文,从王氏、江氏二人对至部是否独立的分歧入手,讨论了二人争论的意义,认为这种讨论启迪了王力先生等后来的学者,最终将阴声的脂、微分立,完成了脂质真、微物文、阴阳入三分的格局。[12]乔氏的两篇文章对江氏古音学理论做了有意义的探索,但对江氏的《诗经韵读》及其他方面的内容讨论不多。
这里的国学,不仅仅限于“一国固有之学”的“国学”,而是泛指中国元素(或者说东方文化)比较浓厚的著作。我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因此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不得不说的是,我回到中国文化来集中阅读,是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菲利普·W. 杰克森的启发,他指出:“教育就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因此,研究我们的教育,绝不能绕开中国文化。
彭静博士的《江有诰<谐声表>中的“古某某切”和“改某某切”》以之部为例,认为两种改音方式虽然都把不同部的切下字改为同部的切下字,但它们有自己的特点。“古某某切”唐韵切下字与改读后的字中古韵母的读音相差很远,“改某某切”唐韵切下字与改读的字中古韵母主元音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并尝试性地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3]可惜限于篇幅,作者未能对此展开深入地讨论。
王怀中博士的 《江有诰古韵二十一部得失谈》从江氏古韵二十一部入手,结合段玉裁、王力先生的古韵分部来讨论江氏分部之得失。认为屋烛分立、药部分立、祭部独立是江氏所得,质物不分、脂微不分等是江氏所失。[14]
沈昌明先生的 《论江有诰在音韵学上的成就》一文,从宏观上阐述了江氏对古音整理、古韵分部及入声分配等方面的贡献。[15]
崔彦博士的《江有诰<诗经韵读>的古韵分部及影响》一文,分五个部分探讨了江氏《诗经韵读》的古韵分部、祭部独立、葉部和缉部独立、江氏的韵部次序和阴入相配等问题。崔文较全面讨论了江氏的古韵分部及对王力先生、李方桂先生等后代学者的影响。[16]但是,崔文的材料和有些数据并非据江氏的《诗经韵读》统计,而是取自王力先生的 《诗经韵读》。以非直接的材料来讨论江氏古韵分部的成就,说服力自然较低。
江举谦《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平声字订补》等系列论文,对《唐韵四声正》做了详细订补,[17]尽管其中有订补失误之处,但对研究江有诰古音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拙文《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用韵之比较》,采用统计法,全面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的差异,发现两部《诗经韵读》在韵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韵脚字、入韵字理解不同;第二,非韵脚字是否入韵处理不同;第三,韵脚与非韵脚是否押韵理解不一。通过分析发现,王力先生纠正了江有诰诸多纰缪,可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但是,亦有个别篇章的韵例,江有诰分析是正确的,而王先生的分析尚有商榷之处。[18]《江有诰<诗经韵读>叶音本意考》一文,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中全部的叶音,共有58处。通过全面考察这些叶音,发现江氏的叶音并不是乱改字音。他的叶音标准是他确定的古音,他的叶音本意是多音中选择一个音读。[19]系统考察江氏的叶音,不仅对重新认识叶音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全面准确评价江氏古音学的成就。
主要有:裴银汉先生的《江有诰古音学探微》、[20]乔秋颖的博士论文《江有诰<入声表>研究》、[21]崔在秀的博士论文《江有诰<唐韵四声正>研究》[22]以及拙文《江有诰<诗经韵读>研究》等等。[23]这些文章或概述性地介绍或对某个方面深入地研究,而未对江氏《音学十书》作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
另外,何九盈先生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对江有诰及其古音学的成就做了简要评述。[24]308-309一些音韵学著作和教材也对江氏的古音学成就做了概括性地介绍。此外,有些学者的文章中零星提及江氏古音学的某些论点,例如陈新雄先生的《怎样才算是古音上的审音派》,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江氏应当归入考古派。[25]李开先生的《论江永的审音方法及其在古韵分部中的应用》,论及江永的审音方法在古韵分部中的应用时,提及江有诰区分侯、幽,以宵和萧三韵半属本部(江有诰第三部宵部),以萧三韵另半属幽部,以及江有诰解决了侯、幽分立和萧三韵半问题。[26]李先生指出了江有诰古音学研究的成就所在。
近年来,研究江有诰之古音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此胪列管见,尚乞海内外方家哂正。
归纳总结20世纪以来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评论较多,微观、系统研究不够。多数学者仅从宏观上对江氏的古音学予以评述,微观、系统的研究仍不够,与研究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等古音学取得的成果相比,江有诰之古音学的研究仍比较薄弱。
第二,大都集中讨论古韵分部和阴入相配等问题,对其他问题关注不多。目前学者大都集中讨论江氏的古韵分部和阴入相配格局等问题,未对江氏的 《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廿一部谐声表》等著作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目前也尚未见到学者深入探讨江氏研究《诗经》用韵体例的得失、江氏对《诗经》合韵处理的情况及江氏韵字注音的性质等。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中指出:“韵例的研究很重要;只有了解了《诗经》的韵例,才能更好地了解《诗经》时代的韵部”。[27]41绕开江氏对《诗经》韵例的研究和其对《诗经》合韵处理之得失,而谈江氏的古韵分部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此外,江氏的 《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等著作中有大量的音注材料,是其分部理论的实践。不分析江氏的理论实践,只谈其理论,那样得到的大都是空洞的理论。
第三,局限于以江氏的理论谈其理论,历时和共时地比较研究不够。周祖谟先生在江氏《音学十书》①前言中指出:“江有诰的《音学十书》是研究古韵的必读之作。学者宜与段氏《六书音韵表》和王念孙《古韵谱》参照来读”。[28]5而目前大多学者局限于以江氏的古音理论谈其理论,而将江氏的《诗经韵读》与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王念孙的《古韵谱》、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等著作进行历时和共时地比较研究不多。不注重历时和共时地比较,不利于总结江氏古音学的成就,也不利于探讨古音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乔秋颖博士的新作《江有诰古音学研究》设专章将江有诰的古音学与江永、戴震、王念孙及段玉裁等人的古音学进行了比较,梳理了江有诰古音学的成就,对研究江有诰的古音学具有重要价值。除了共时层面比较外,还可从历时角度比较,例如同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楚辞韵读》和陆志韦先生的《诗韵谱》等比较,从中反观江有诰古音学的成就与不足。只有全面、系统比较,才能更清晰地认识江氏古音学的成就和不足,进而丰富江氏的古音学理论,而且对清代古音学的研究也将大有裨益。
第四,对原材料挖掘不够。多数学者从宏观上讨论江氏古音学的得失,所举材料,大多相同,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缺憾,客观上降低了所持结论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与研究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古音学取得的成果相比,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同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依旧任重道远,尚需学者不断努力,以期丰富江氏之古音学理论,从而将江有诰的古音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注释:
①江有诰.音学十书[M].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
[1]葛其仁.江晋三先生传[C]//江有诰.音学十书.北京:中华书局,1993.
[2]裴银汉.江有诰的生年[J].中国语文,2001,(3).
[3]段玉裁.江氏音学序[C]//江有诰.音学十书.北京:中华书局,1993.
[4]王力.清代古音学[M]//王力文集:第十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5]夏炘.诗古韵表廿二部集说[M]//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陈瑶玲.江有诰音学研究[D].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
[7]郭锡良,耿振生.江有诰[M].吉常宏,王佩增.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8]乔秋颖.江有诰古音学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9.
[9]许世瑛.辑江有诰通韵谱合韵谱借韵谱[J].燕京大学文学年报,1941,(7).
[10]陈瑶玲.江有诰等韵学述评[C]//何大安,等.声韵论丛.台湾:台湾学生书局,2001.
[11]乔秋颖.论江有诰入声表凡例研究入声及平入关系的方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2).
[12]乔秋颖.江有诰、王念孙关于至部的讨论及对脂微分部的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
[13]彭静.江有诰谐声表中的“古某某切”和“改某某切”[J].现代语文,2007,(3).
[14]王怀中.江有诰古韵二十一部得失谈[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1).
[15]沈昌明.论江有诰在音韵学上的成就[J].黄山学院学报,2005,(5).
[16]崔彦.江有诰《诗经韵读》的古韵分部及影响[C].第五届先秦两汉学术两岸研究生论文发表会,2006.
[17]江举谦.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平声字订补[J].图书馆学报,1968,(10).
[18]曹强.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力诗经韵读用韵之比较[J].宁夏大学学报,2009,(2).
[19]曹强.江有诰诗经韵读叶音本意考[J].语言科学,2009,(5).
[20]裴银汉.江有诰古音学探微[D].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生硕士论文,1997.
[21]崔在秀.江有诰唐韵四声正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2]乔秋颖.江有诰入声表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3]曹强.江有诰诗经韵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5]陈新雄.怎样才算是古音上的审音派[J].中国语文,1995,(5).[26]李开.论江永的审音方法及其在古韵分部中的应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1).
[27]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8]周祖谟.音学十书·前言[C]//江有诰.音学十书.北京:中华书局,1993.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JiangYou-gao's Ancient Phonology
Cao Qi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714000,China)
The twentieth century saw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JiangYou-gao's ancient phonology,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inadequacies.The deficienc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There have been too many macro comments,too few micro and systematic researches;They have mostly focused on the collocation of rhyme division and Yinru and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other issues;The studies have used Jiang's theories only as the source of researches,and there haven't been enoug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comparisons;In-depth researches on raw materials haven't been conducted.
JiangYou-gao;Ancient phonology;Research
H11
A
1672-447X(2010)02-0012-05
2009-10-12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09JK073)
曹 强(1977-),宁夏海原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和修辞学研究。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