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本土作家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探微

2010-12-22 05:41:48
黄山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陈 玲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张德学

(黄山学院 社会科学系,安徽 黄山245041)

北朝本土作家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探微

陈 玲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北朝本土作家群研究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以作家群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细致的梳理,辑录北朝本土作家共有312人,这庞大的作家群在分布上呈现出了不均衡性和向东拓展的地域走向两方面的特点。该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从整体来看和当时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以及文人的心理价值取向密切联系,细究各文学区域自身地域分布特点的形成又各有不同。

北朝;本土作家;地域分布;成因

北朝处于文学发展的低谷期,因而前人对于其评价往往是一语带过或不涉及,这使北朝文学研究长期处于沉寂状态。新时期以来,国内北朝文学的研究与此前的研究相比较,相对出现了一个比较兴盛的局面。但是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主要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比较充分,系统研究、整体研究尚嫌不足,对由南入北作家的研究比重较大,而对北朝本土作家创作文学之研究相对薄弱。

打破以往研究北朝文学的固定程式,以北朝本土作家群为切入点,从地域视角出发,运用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北朝时期文学现象的地理分布、组合及其变迁、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历史过程中文学的地域分布规律等问题对北朝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北朝本土作家分布状况及特点

北朝存在一支庞大的本土文学家队伍,而他们被后人忽视的原因可能在于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少或影响力不大。通过细致地勾稽史籍,考得北朝本土作家共312位。对此考证,有几点说明:

1.本考证所涉及的起止年代,上起304年,下至589年,该时段的判定遵照一般史书所规定的北朝时段。凡创作时间集中在304年至589年间的作家,均予表录。生卒年不明的文学家,参照前人对其国别的认定,依照史籍直录。

2.北朝本土作家即作家籍贯均限定在北朝所属之疆域内的作家。由于北朝之各朝所辖范围在不停的变动,故依照大多数历史地图册以449年(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的实际疆域为准。

3.“作家”的界定,设立了以下条件,凡符合且不与一、二条说明相冲突者均予辑录。

(1)正史艺文志、①补正史艺文志(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集部著录其人有别集行世。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有其人诗作。

(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有其人赋作,又据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附录《先唐赋辑存》、《先唐赋存目考》补严书之缺漏。

(4)《魏书·文苑传》、《北齐书·文苑传》、《北史·文苑传》列入其人,或在人物传记中载录其擅长文学,如出现“有文采”、“以文章显”、“著文赋,颇行于世”等字样,如史称苻坚“博学多才艺”[1]2884均予表录。按此标准录入的文学家共有138人。

以上四项条件,相互补充,彼此覆盖,此外还参照曹道衡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如此遴选出的作家共有312位。

这样一个庞大的本土作家群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了以下两个特点:

1.作家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北朝本土作家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既包括在各州间的分布是不均衡,又包括各州内部作家分布的不均衡。

一般来说,各州本土文学发展速度快慢不一,且随着王朝的更替,本土文学发展程度的排名也有较大变化,其中以司、定、幽、冀四州发展最为迅速稳定。而文学家在各州内的分布多集中在少数或部分地区,除这些地区外,均为本土文学家的空白区。

表1 北朝本土作家分布情况

分析上表,在各州际之间,以十六国而论,秦州有作家10人,排居首位,泾、司、敦依次居先,仅此四地,共出文学家34人,占北朝本土作家总人数的54.84%,而武川、瀛、朔、汾、燕、华诸州则是文学家分布的空白区。北魏的情形是:恒州跃居首位,独占近1/4强,其次是定、冀、相三州,计出文学家40人,又占去了总人数的34.78%。与十六国时期比较,文学家在数量上有大幅上升,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存在文学家的真空地带,如敦煌、岐、凉、朔等州。及齐周至隋,由于朝代本身历时较短,所以文学家在数量上趋于紧缩,分布范围趋于集中,如隋代,文学家主要集中在定、司、华三州,计17人,占去总人数的68%,其他各州或零星分布着少量文学家,或了无一人。可见本土文学家在各州际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各州内部,本土文学家分布亦不均衡。以文学家较为集中的定州来说,赵郡7人、博陵13人、中山9人、常山2人、巨鹿3人,以上地区均集中在定州东南部,其他地区没有文学家产生。分布最不均衡的应首推恒州,恒州共有文学家33人,均集中于代郡及代北,代郡11人,代北22人,相对于恒州广阔的地域显得极不平衡,悬殊之大可见。其他各州也都或多或少存在此类情形。

2.向东拓展的地域走向

文学家分布区域向东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文学家分布重心的东移。十六国时期文学家多集中在秦、泾、司、敦、相、雍六地,此六地连接成一条横贯黄河“几”形的狭长地带。北魏时期,恒、定、冀、相、司、幽等州依次居先,这些地区均在黄河以东,关陇及其以西颓势明显,因而在北魏时期完成了文学家分布由西到东的转变。此后由齐周而隋,文学家分布重心皆稳固在黄河以东,地域上的东移趋势明显。

其二,文学世家出现地域的东移。十六国时期,文学领域以陇西李氏、陇西辛氏、略阳苻氏为鳌首,而自北魏始,黄河以东的范阳卢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勃海封氏等文学世家经过十六国时期短暂的沉寂,在重新登上文学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逐步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关陇豪族,这说明本土文学发展重心重新回到了河朔地区。

二、作家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地域分布整体特点形成的原因

文学家籍贯的这种分布是北朝社会整体构成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同整个北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和区域关系等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受这些因素的支配和制约。对文学家籍贯分布区域的主要特征进行若干具体研究和分析发现,北朝时期文学家的地域分布广而疏,基本原因有三:

第一,从社会基础上看,从东晋末期开始,各族南侵,迫使晋廷南渡,中原文化主体部分随着政权南迁,大批文人南下。因而北朝作家队伍由两类人构成,一是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汉族文人,他们以家族为单位滞留在北方传播着先进的中原文化;一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因为在少数民族汉化过程中,统治者与先进的汉族文化接触较多,学习汉文化的条件较优越,所以汉化最早、最深的往往是上层贵族。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进入了本土作家的队伍,因而该区域创作队伍民族构成复杂,人员较少,进而呈现出广而疏的地域分布特点。

第二,从经济基础上看,北方各族通过征战进入中原,有许多人在战争中或死亡或流离失所,因而土地荒废,生产倒退。同时,自草原上的铁骑踏上农耕文明的土地之始,就注定了一场种族矛盾所造成的盲目性的仇杀和压迫。虽然北朝统治者也对经济发展做了大量恢复性的工作,如兴修水利、开发农田等,但要达到经济的复苏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在物质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人们无法从事更广泛的社会活动。因而作家籍贯分布密集、次密集的地区都是经济发展较为稳定迅速的地区。

第三,从文人心理取向上看,由于统治者疏慢和狐疑的心理,致使北朝的汉族文人长时期对文学创作噤若寒蝉,不敢无拘束的抒情言志,只是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浅薄文字。崔浩的“国史案”正是北朝前期少数民族统治文化的剪影。《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载:

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初,郗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取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以下尽死。[2]826

这就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崔浩“国史案”,从表面上看崔浩被诛是由于崔浩编史暴露了拓跋氏先族的野蛮落后,实际上太武帝如此残酷的大面积杀戮,不仅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根本性扼杀与对抗,更流露出了他们想要把握文化斗争中的主动权的意图,而这种杀戮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代表当时文化水平的文学大家族被灭门,也造成了北魏前期文化上几近真空的状况。这样的社会风气使文人的创作热忱在一点点的褪却,这种心理状况也不利于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因而在北朝人才分散,百科待兴。

在作家地域分布整体广而疏的特点下,还存在着地区间疏密不均的特点,其中统治者籍贯所属区往往是作家最密集的地区,如代北,北魏时期产作家22位,因为异族统治者在征服先进地区的同时,必然会被先进地区的文化所征服,虽然在他们依然存在着种族的敌对情绪与民族的戒备心理。

(二)各地区间特点形成的原因

本土作家在地域上分布是不平衡的,东部明显多于西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本土文学发展速度起伏波动亦较大,这些都是由许多具体的原因决定的。

第一,河西地区,东起今兰州一带,往西包括凉州、敦煌、西域等地。十六国时期是河西文学的鼎盛期,呈现出作家分布密集、创作人数较多的特点,这当然与五凉政权重视文教、招揽人才分不开,但河西相对僻远的地理位置也是文学发展最重要的原因。陈寅恪认为:

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移民流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不所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3]25-26

胡阿祥认为:

河西文学的身价正是借着中原的残破荒落而提起来的。[4]122

……

当和平统一时期,僻远之地远离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相对落后势所难免;而一旦分裂动荡,则僻远反而可以转化为某种优势。传统文明在僻远的环境中往往得以延续而发展,政治上也能维持相对的和平安宁。[4]122

十六国之后河西文学的衰落亦从上出,足见地理位置对河西文学影响之大。

第二,关陇地区,指潼关今山、陕黄河以西,黄河上游以东,秦岭以北,即“几”字形黄河所围绕的南部范围。就北朝而言,其地跨越了秦、雍、华、泾、豳、岐、夏七州。根据已知作家与作品的数量可判定,十六国和隋是关陇文学的高峰期。十六国时期关陇文学发展迅速的原因亦如河西之僻远,特殊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背景造就了这一区域文学的迅速发展。而魏周时期文学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统治者开发中心的东移。关中归入北魏比东方的河朔地区晚了16年,由于时间上的先后而导致情感上的亲疏,因而使当权者向东开发归顺较早的地区,定都邺又使政治、经济中心远离了关陇,关陇丧失发展机会而导致物质基础被削弱,进而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缓慢。周时虽定都长安,使政治中心回到了关陇,但要得到整体恢复有待长期积累。当周、隋之际政治、经济双轴心合而为一时,终迎来了新的文学高潮。所以,关陇文学发展快慢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直接挂钩。

第三,山东地区,指今山、陕黄河以东,黄河下游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定、冀、幽、司等地,是文学家分布的核心地带。这里学风鼎盛,著述较丰,学者辈出。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北魏、东魏、北齐京畿所在地皆在此地区,京畿之所往往人才云集,这都是通过政府的行政能力促成的。如兴办学校,收藏图书等,北齐还设立了文林馆,给广大文人的读书、写作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统治者选拔人才亦多在京畿之地,这样大批优秀的人才输入此地区,使河朔地区成为全国人才分布密集的核心地区。其二,河朔地区经济较关陇、河西更为富庶,尤其是冀州、河洛一带,优越的经济条件给教育发展与文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其三,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齐鲁文化、燕北文化、河洛文化都诞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虽然在东晋末期这里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文明之邦的形成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一旦形成就会有相当长的稳定性,不会因为政治经济等外在条件的改变而立刻改变,如《隋书·地理志》中记载:

冀州,……信都、清河、河间、博陵、恒山、赵郡、武安、襄国,其俗颇同,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前代称“冀、幽之士钝如椎”,盖取此焉,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故《班志》述其土风,悲歌慷慨,椎剽掘冢,亦自古之所患焉,前谚云“仕宦不偶遇冀部”,实弊此也。魏郡、邺都所在,浮巧成欲,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习,得京、洛之风矣,语曰:“魏郡、清河,天公无奈何”,斯皆轻狡所致。汲郡、河内,得殷之故壤,考之旧说,有纣之余教,汲又卫地,习仲由之勇,故汉之官人,得以便宜从事,其多行杀戮,本以此焉,今风俗颇移,皆向于礼矣。长平、上党,人多重农桑,性尤朴直,盖少轻诈。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土地沃少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亦风气然乎?太原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俗与上党颇同,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离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涿郡、上谷及渔阳、北平、安乐、辽西,皆连接边郡,习尚与太原同俗,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云。然涿郡、太原,自前代以来,皆多文雅之士,虽俱曰边郡,然风教不为比也。[5]859-860

所以,即便不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之所在,仍然可以开放出绚烂的文明之花。同时没有南渡仍滞留在北方的文学世家如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勃海封氏都在河朔地区,因为他们极具文学号召力,因而河朔文学发展较快。

综上所述,可总结出文学家籍贯分布地区的规律:经济繁荣教育发达的地区、生活稳定远离战争的地区、传统文化深厚的地区、统治者的籍贯所属地区,这四类地区皆是文学家籍贯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三、结 语

代表文学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文学因子是作家与作品。一个地区文学局面的盛衰皆取决于该地区的创作群体。北朝本土作家群的分布状况从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北朝文学创作局面的特点,文学群体始终处在不断的流动中,他们流向哪里,就意味着把文学地理的重心引向哪里,所以文学区系的构成及其重心的转移与文学家籍贯的地理分布与演变的轨迹和规律并不完全一致。

注释:

①《隋书·经籍志》,参照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

[1](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相融的新视野——《工作哲学引论》评价

张德学

(黄山学院 社会科学系,安徽 黄山245041)

摘 要:李晓元教授所著的《工作哲学引论》开辟了工作哲学的新学科、新领域。从思想逻辑上看,《工作哲学引论》填补了工作哲学理论体系研究的空白;从研究内容上看,《工作哲学引论》成就的工作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工作哲学的理论基础。《工作哲学引论》成就的工作哲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作世界;人性化工作世界;工作哲学;新学科

李晓元教授所著的《工作哲学引论》[1]于2009年10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后,即引起一定社会反响。该著作探究了工作世界的意义结构,是工作哲学的奠基性著作,开拓了工作哲学新学科、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

一、从思想逻辑上看,国内外尚未生成独立的工作哲学理论体系,《工作哲学引论》填补了这一空白

国内外学界对人的本质、实践与生活世界的研究,虽有工作世界视域,但其思想还散存于或蕴含在技术哲学、生活哲学、管理哲学以及实践哲学等理论和学科中,尚未摆明人的工作世界本质,更未生成独立的工作哲学体系与结构。哲学一开始就漠视工作世界,试图为人与世界寻求缺失工作内涵的本体支撑。古代哲学把人客体化,在主体之外的自然客体和精神客体中追寻人的本质;近代哲学把人主体化,在主体自身的自然本性和精神本性(主要是理性精神)中探求人的本质;“现当代哲学”试图扬弃以往客体化或主体化本质的单面性,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主客体统一或主体间的生活、交往、行动共同体,但这些只是意向性的存在,是直觉化、自我意识化甚至潜意识化的生成与呈现。现当代以来,就是这种意识层面或抽象视阈对生活世界的热衷遮蔽了哲学对人的工作世界本根、本质的漠视和遗忘。始于胡塞尔的现代西方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向,使哲学长期滞留于对生活世界的关照。生活哲学是走向工作哲学的逻辑先声。现象学社会学家许茨意识到工作世界对生活世界的本根性以及主体间微观工作共同体的意义,而这一点是受了马克思的影响才有了哲学的灵光。

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注视人特别是民众的工作世界,并把未来“真实共同体”的工作世界摆置于人的生活、实践和意识存在的本质层面,但马克思哲学的社会批判和改造重任注定了他更多地诉诸总体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未能成就关于人的工作世界本质与意义结构的工作哲学体系,也没有提出和阐明工作哲学、工作世界、人性化工作世界的概念。

当下国内学界对人本质的研究已从抽象实践、社会关系层面前进到生活或日常生活的人本层次。那么,生活与日常的意义又来自哪里?国内学界同样未抵达人的工作世界本质。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和管理学、职业生涯设计等学科则一直在关怀人的工作,如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又译德鲁克)就讲了很多“工作的哲学”,但这些都是非哲学世界观意义的具体关切。

综上,国内外学界关于工作哲学理论体系研究的空场,为工作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工作哲学引论》填补了这一空白。

二、从研究内容上看,《工作哲学引论》成就了独有的工作哲学理论体系

《工作哲学引论》成就的工作哲学理论体系,从概念、体系等研究内容上开辟了工作哲学新学科、新领域。工作哲学是研究工作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包涵工作世界观、价值观、生存论和方法论,工作世界是其基本概念范式,人性化工作世界的意义结构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从工作哲学研究的实体内容看,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工作哲学自己独有的存在和内蕴、结构和框架,不同于其它哲学的样式和体系。其一,新生的概念范式。论著提出和阐明了工作、工作世界、工作世界总体性、人性化工作世界等工作哲学的核心概念范式,提出和阐明了社会工作世界、单位工作世界和个人工作世界以及工作力、工作关系、工作价值、工作理念、工作目标等一系列工作哲学范畴,而人性化工作世界是其核心概念范式,并总体化其它概念范式。其二,独有的内容体系。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考察了人性化工作世界概念提出的理论前缘,把科学发展观的人本范式归于和谐人,又把和谐人的本质归于人性化工作世界;第二章解析了工作世界演化的历史范式和人性化趋向,是人性化工作世界概念形成的历史逻辑;第三章透视了马克思和许茨的工作世界思想,是人性化工作世界概念的学理考察和论证;第四章阐明了人性化工作世界的总体性、结构本质、事业形式、价值生成和精神文化,是人性化工作世界的现实解构,是工作哲学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五章“人性化工作世界的现实冲突”和第六章 “人性化工作世界的建构趋势”,是人性化工作世界意义结构的现实展延和深化;第七章是应用研究,即用新生的工作哲学理论和方法探究大学教育的工作世界本质和办学工作框架。由此,成就了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理论构成的、概念和内容关联性十分密切的关于工作世界总体意义结构的工作哲学理论体系,开辟了工作哲学新学科、新领域。

三、《工作哲学引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工作哲学引论》开辟了工作哲学新学科、新领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工作哲学引论》成就的工作哲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一,开拓工作哲学新学科、新领域。第一次系统提出和论证了工作世界、工作世界总体性、人性化工作世界等新概念范式,成就了工作哲学理论体系,这是一种哲学学科的创新,也是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随着工作哲学的诞生和传布,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会不断扩大,如在工作哲学基础理论上,可以进行工作人学、工作伦理学、工作价值论、工作生存论等多个工作哲学次级学科的研究。其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和内容的日常化与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抽象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转换成工作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植入现实的工作世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和内容的大众化。其三,变革哲学意识形式和思维方式。当今世界,最凸显的问题是工作世界的问题,最汹涌的意义是工作世界的意义,最缺失的哲学是工作世界的哲学。工作哲学的诞生,是哲学意识形式、哲学研究方法和工作世界思维方式的三重变革。

《工作哲学引论》成就的工作哲学理论体系,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社会实践意义。工作哲学为社会提供工作世界的哲学文本,提供工作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存发展向度。社会越来越袒露出工作就业问题,人越来越敞开工作世界本质与内涵。以人为本最终要以人的工作世界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取决于构建和谐工作世界。生活关怀、民生关怀的根本是工作就业关怀、工作环境与工作分配制度的关怀,即构建人性化的工作世界。其二,个人存在意义。每个人都有一个个人工作世界,筑造和追寻人性化的工作世界是人的存在之本。工作哲学为工作着和渴望着工作的大众工作者提供马克思主义工作哲学世界观、价值观、生存论和方法论,优化和改变工作人的工作意识进而优化和改变其现实工作存在,使其日益趋向人性化的工作世界。工作哲学有强烈的现实性、问题性、主体性、大众性,集学术性与可读性、理论性与应用性、教育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具有强烈的主体应用性。面对工作世界的存在问题和文化冲突,大众工作者需要工作哲学指向。其三,教育意义。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哲学文本,为大学生提供工作世界观、价值观和工作生存论、方法论。对大学生进行工作哲学教育,可以提升就业创业教育层次、深度和思想性,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现实性和实效性。

工作哲学倾诉了一种对哲学的新感觉:哲学即是“与山谷和麦地相融、与现实的大地相融的精神和存在”。[1]

参考文献:

[1]李晓元,等.工作哲学引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Abstract:An Introduction to Working Philosophy written by Prof.Li Xiaoyuan paved a way for the new subject and new field of working philosophy.In terms of logic,the work filled the theoretical gap in working philosophy research;in terms of its contents,the theoretical system put forward in the work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working philosophy,and broadened horiz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research.

Key words:world of work;humanistic world of work;working philosophy;new subject

A Study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Native Writer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and its Causes

Chen L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e study on the native writer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has been neglected.Through a careful collation,312 native writer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have been recorded.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riters features nonuniformity and eastward expansion.On the whole,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foundation,economic foundation as well as the writers'value orientation at that time.However,the causes of the distribution vary in each literature field.

the Northern Dynasty;native writers;regional distribution;causes

A New Horiz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Reality——An Evaluation of An Introduction to Working Philosophy

Zhang Dexue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I206.2

A

1672-447X(2010)0046-04

2009-06-29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立项资助项目(2009SQRS144);黄山学院校级项目(2006xskq005)

陈 玲(1982-),安徽黄山市人,黄山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至六朝文学及中国诗学。

曲晓红

A文章编号1672-447X(2010)02-0037-02

收稿日期:2010-03-05

作者简介:张德学(1964-),黑龙江省庆安县人,黄山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编审,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