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价值——兼评《徽州记忆》

2010-08-15 00:46赵懿梅
黄山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黄山市徽州文化遗产

赵懿梅

(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所,安徽 黄山245041)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价值
——兼评《徽州记忆》

赵懿梅

(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所,安徽 黄山245041)

在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徽州记忆》

2009 年,随着黄山市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即将划上一个句点,徽州人开始全面了解自己的另一半——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

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拥有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与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有着不解之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黄山市不落人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响应文化部的号召,从2007年开始黄山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分类、立项和申报。费时两年,黄山市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即将告一段落。

目前,黄山市申报成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居于安徽省首位,它们分别是:歙砚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剧、目连戏、徽州三雕、徽州民歌、齐云山道教音乐、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术、徽州髹漆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程大位珠算法、祁门傩舞。有省级非遗40项,市级91项,县级184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人,省级传承人34人。在黄山市14大类13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文学943项,占72.26%;民间美术23项,占1.76%;民间音乐16项,占1.23%;民间舞蹈30项,占2.3%;戏曲5项,占0.38%;民间杂技10项,占0.77%、民间手工技艺53项,占4.06%;生产商贸习俗20项,占1.53%;消费习俗30项,占 2.3%;人生礼俗37项,占2.84%;岁时节令50项,占3.83%;民间信仰72项,占5.52%;民间知识11项,占0.84%;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5项,占0.38%。区域分布相对均衡,以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数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目前黄山市针对非遗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了抢救性、扶持性、生产性、整合性等不同形式的保护方式。但在宣传、经费、开发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2008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成立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黄山市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抢救行动的基础,这项工作的完成有利于尽快将工作重点转入到下一阶段保护、传承的常规性工作,并进一步完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开发和合理利用。

通过现阶段的非遗保护工作,可以建立起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局观,完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树立整体保护观念,加强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设。在非遗保护工作的机构、经费、队伍建设上做到心里有数,将有利于下一步的加强投入,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相关非遗保护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的制定也有了客观事实的根据。对于各项非遗项目的摸底性田野调查,有利于分清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具体保护措施,比如徽州三雕既要注意保护、传承,又要进行产业化开发,并且在产业化进程和形式上也可以进一步探索。

黄山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徽州记忆》为历史、哲学、民俗、语言、社会、宗教、文学、艺术、医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书中有对各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态、传承区域、传承现状等内容的介绍,为后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在非遗普查工作中,走乡串户的地毯式、拉网式地访问调查,对广大基层群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高了非遗保护的意识。同时,充分利用现阶段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通过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也将凝聚社会共识、振奋民族精神。

二、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从此次普查情况来看,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是徽州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徽州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下,经过岁月的锤炼,历经沧桑,保存、流传下来的。它深深植根于徽州文化的沃土,同时也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徽州社会的生产水平、组织结构、生活风貌、道德习俗、思想禁忌等。比如很多徽州民间文学就承载了丰富的徽州历史,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抓壮丁歌》就真实记录了民国年间的社会现实和政府抽壮丁的状况,而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徽州的许多婚丧礼俗则反映了徽州的移民社会和宗法制度,而徽州的宗法制度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典型。可以说将徽州无形和有形的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对于还原徽州历史甚而中国历史都有极高的价值。

文化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州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徽州社会的文化和传统。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渗透着儒家文化,却又保留了山越文化的遗迹,还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徽州三雕反映的主要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取向。徽州礼俗完全遵守朱熹家礼施行。徽州的水口文化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齐云山道场音乐是道教文化的分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容并蓄,反映了徽州人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着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发展轨迹,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本身内涵许多科技因子,还为多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资料,是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种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开展研究的主要对象。文房四宝中制墨技艺和制砚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既是对中华古老的书写传统的保存和延续,也具有科技史、工艺史的研究价值。徽州三雕、徽派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技术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建筑学有研究和借鉴的意义。新安医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中医振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徽州民间文学、人生礼俗、民间信仰、徽州方言等也为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学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文献和史料。各界学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也有利于其自身的保护、传承、开发。

审美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等项目或者是纯粹的艺术门类,或者包含审美的因素,是徽州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徽州人、徽州文化的审美取向和情趣。徽州民居中精致繁复、美妙绝伦的徽州三雕令无数游者赞叹不已;新安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其画风、意境至今还有继承者;目连戏、徽剧体现了徽州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审美取向。这些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欣赏价值,深深打动人心,触动情感,使观者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另外,丰富多样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和素材。

社会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社会教育意义,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上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意义。打锣封山等习俗严禁私伐树木、开山凿石,事实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布局构建和徽派民居的营建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机思想。唐模水口、宏村水系,徽州民居中随处可见的四水归堂都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徽州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戏曲、民间信仰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目连救母本身就是为宣扬忠孝节义而作,有的地区近年仍有自发组织打目连的传统。徽剧的许多剧目 《四郎探母》、《铡美案》等宣扬的就是公忠、正义、孝慈等中华传统道德。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善加利用,有利于弘扬公忠、正义、中和、孝慈、诚信、宽恕等中华传统道德,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经济价值。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徽州非遗的保护应当是一种整体保护,不是说立项了、保护了、展示了,就到此为止了,这种停滞的方针对于那些濒危的传统技艺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不仅要对即将销声匿迹的项目进行完善地记录、保护,更应当兼及传承人和基层群众的经济利益,制定合理的开发方针和措施,防止在开发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而丢失最精华的传统,将非遗泛化或过于商业化。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应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保护、传承能够为完善地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开发又能够为保护和传承提供充足的经费和机会。具体来说,徽州制墨、制砚、罗盘制作是一种技艺,其制作过程的展示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很多徽州非遗项目如傩舞、徽剧等也都具有旅游观光的价值。而将徽州三雕、制茶技艺、火腿腌制、竹编等具有实用性的工艺技术产业化、规模化,既实现了传承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成为礼品、商品进入流通市场,既获得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企业、群众受惠,更会积极投身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中。目连戏、徽剧等音乐、舞蹈、戏曲、杂技艺术还可以发展特色演出业。传统戏剧大多存在着缺乏演出市场、演出人员后继乏人的状况。对于此类项目除了政府的硬性投入保护之外,开拓演出市场更是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可以依托黄山市蓬勃的旅游业,将特色演出纳入旅游线路中,为传统艺术剧目提供更丰富的舞台。将面具之类的表演道具或者表演内容纳入旅游产品、礼品的行列中,这些表演项目的副产品能够起到扩大宣传、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随着观赏者、爱好者的日益增多,表演项目的收益会进一步增加,以此壮大演出队伍、增加经费投入,并提供更广大的舞台。在挖掘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和方法,都要有一个原则和监督,即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防止盲目过度开发,避免因开发而丧失了传统。

三、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观——《徽州记忆》

以上所述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收录在了《徽州记忆》中。作为黄山市非遗保护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完整展现,由黄山市文化局编撰的《徽州记忆》于2009年7月付梓出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该书按地域分为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祁门、黟县·休宁、歙县(上)、歙县(下)五卷,汇编了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14大类共计1305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是对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全记录。《徽州记忆》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全面系统记录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纵向上囊括了15项国家级“非遗”名录、40项省级名录、91项市级名录、184项县级名录;横向上按行政区划汇编了民间文学943项、民间美术23项、民间音乐16项、民间舞蹈30项、戏曲5项、民间杂技10项、民间手工技艺53项、生产商贸习俗20项、消费习俗30项、人生礼俗37项、岁时节令50项、民间信仰72项、民间知识11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5项,涉及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观,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第二,真实还原第一手资料。《徽州记忆》立足田野调查,客观介绍了1305个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态、传承区域、传承现状等内容。每一项目调查真实记录了项目名称、传承人(传承单位/传习基地/讲述者)、记录载体、调查人等基本信息,还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民间文学类就记录了神话、传说、故事等的内容、来源等信息;民间手工技艺则有历史沿革、工艺流程、相关材料工具及制品、传承状况等信息;民间音乐则有历史沿革、表演形式、代表曲目、相关活动、相关资料等。像歙县壁画、砖雕、徽派版画、新安画派都附有作品和制作图片,歙县民歌、目连戏附有歌词、曲谱、唱腔、图片。在收集、整理中,尽力做到去伪存真、有案可查、有迹可寻。

第三,编辑体例清晰明白。《徽州记忆》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忘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到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去观察分析。开篇以黄山市作为先导,使读者对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包括了黄山市行政概况、行政地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汇总表。其余各卷均在其统领下,按此体例分区域编排。在叙述内容中,使用充分而真实的数据展示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黄山市及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分布、特点、保护现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这使得整部书立足于夯实的基础,显得厚重而扎实。并创新地使用表格的形式展示项目清单、相关资料、详细信息,又便于查阅。

第四,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徽州记忆》在章节之间、每一项调查表之后附上丰富的徽州文化、民俗等图片,为这部侧重于资料汇编的丛书增添了新的形式,增强了阅读者的感性认识及趣味性,加强了著作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第五,装帧典雅,意蕴深长。《徽州记忆》五卷统一采用16开本装订。在主编的精心指导和设计下,每本封面统一选用暗红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配以寓意“和谐”的荷花螃蟹彩色水墨图,图上方是与标识相同的暗红色“徽州记忆”四字,衬以浅绿色古代庭院花纹的封面装饰风格,充满了古朴而典雅的文化气息,意蕴深长。捧读在手,仿若清新淡雅的书香扑面而来。配上与封面一致的封套及纸袋,外观就是一件典雅大方且具有文化气息的馈赠收藏佳品。

《徽州记忆》提供了如此全面而丰富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和一般读者来说是了解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渠道,对于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可谓用功颇多。其资料之详尽、信息之真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提供了一本好工具书。学者们可以从中获得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内容、现状等基本信息以及所需的相关数据,按图索骥,与传承人、相关者进行联系,进而开拓项目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更利于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徽州记忆》因其丰富的内容、典雅的装帧,对于馆藏和个人来说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徽州记忆》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果能够联合绩溪与婺源,将此两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囊括进来必将更加完善。另外,部分插图不能与非遗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某些项目的口述记录部分应当注意减少加工修饰、保持原生态记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深入地开展,这些不足必将得到逐步完善。瑕不掩瑜,《徽州记忆》忠实记录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也意味着下一步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工作的开端。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爱好者将会通过《徽州记忆》描绘出日益丰富多彩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卷。

The Research and Value of Hui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 Review ofMemory of Huizhou

Zhao Yimei

(Institute of Huizhou Cul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multi-value of Hui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a research on Huangshan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Besides,itbrieflyreviewsMemoryof Huizhou.

Hui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value;Memory of Huizhou

G124

A

1672-447X(2010)02-0001-04

2009-10-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徽州文化的当代价值”子课题(2008sk076zd)

赵懿梅(1981-),安徽黄山人,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徽州文化。

曲晓红

猜你喜欢
黄山市徽州文化遗产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徽州绿荫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