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野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2010-08-15 00:44刘银行王彦飞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愿景共同体成员

刘银行,王彦飞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知识管理视野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刘银行,王彦飞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管理不仅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逐步成为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并成为了促进教师共同体发展的一条新途径。本文主要以知识管理对教师共同体的知识分享与创新为着眼点,立足于教师共同体发展,从组织和个人两个纬度探讨了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共同体发展策略。

知识管理;教师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转型兴起中的生产模式核心要素,知识管理成为了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担任着知识的传递、创造与学习的重要角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共同体”如何在知识管理视野下得以构建和发展,成为了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切入点。

一、知识管理视野下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20世纪 90年代初产生于管理学领域的知识管理概念,近年来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衍生了“教育知识管理”、“教师知识创新”等概念,成为教育研究的新视角。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其中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外化(将在个人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通过对话、比较等途径外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的共享与内化(使显性知识在组织内得到交流与共享,通过实践得到内化,实现知识的创新)。

教师共同体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开放、协作互助、发展为核心理念,能为教师个体、教师整体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载体的教师团体组织。[1]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基于知识管理构建的教师共同体是指:以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在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师团体组织。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可以更新教师的学习观,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中,知识管理是每个共同体成员的工作,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理念的缺失 首先,基于知识管理构建的教师共同体中,多数成员在知识获取环节有学习知识、参加培训的意愿,并曾参与各级教师培训或进行过自主研修,但在知识的加工、交流、创新方面则比较欠缺。教师共同体中教师成员教学行动反思意识不够,导致深层次的知识管理的缺乏。其次,在我国由于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教师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自己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诚如 Hargreaves(2000)所言:“教师经常忽视本身的专业知识,造成教师共同体成员间无法分享与应用这些知识;同样地,教师也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无法找出需要创造的新知识。学校内部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分配,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能够知道所有教师所蕴藏的整体专业知识。”[2]

(二)知识管理工具运用能力不强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师共同体成员知识管理的重要依托,知识管理工具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及网络环境。教师共同体中有些成员的知识管理工具运用能力还确实有待提高。

(三)缺乏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平台和外部条件 由于学校具有科层制组织的某些特征,因而科层化管理模式就被应用于学校管理中,科层制组织惯用的统一要求、行政命令、集权统治等方式开始在学校日益盛行。当这些手段被不加节制地滥用时,学校便陷入了科层化管理的误区,突出的表现是学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金字塔式的科层等级制的管理是单向的、强制式的,这种环境缺乏民主平等、和谐和交流的平台氛围。学校很少考虑教师的感受和想法,不尊重知识提供者的意识,教师缺少参与管理的话语权,缺乏平等对话的语境,加上组织结构机制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就致使教师自我的内在价值追求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妨碍了教师共同体专业自主决策权和主体精神的发挥。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运作策略

针对以上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和相关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组织和个人双维度层面提出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策略。

(一)教师层面 1.树立教师共同体成员的知识管理理念。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外部世界以及对自己的看法。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需要教师以开放、批判、发展的思想来面对,所以需要改变那种封闭、固化的思维。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知识管理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核心是知识的创新与共享,其目的也就是打破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构建知识管理的共同体,教师就一定要改变思想封闭、合作意识淡薄等观念。因此,教师个人十分需要注意加强对知识管理相关理念的认识,了解到知识管理对自身专业发展和共同体组织构建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知识管理方面的书籍、浏览知识管理网站、阅读他人研究论文等形式,加深对知识管理的内涵、目的、原则、程序的了解,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思考知识管理对于教师共同体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

2.建立共同体成员知识库,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建立共同体成员知识库,将显性的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等客观性、公共性的知识建立成成员自己的知识库,并通过一定的分类方法使之条理化、有序化以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建立共同体成员知识库,应该要采取下列措施:第一,进行知识的搜集、分类与组织。成员要经常反思、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检查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然后多方面搜集、累积知识。在知识蓄积上可采用数据库、个人博客、媒体(录像带、幻灯片、录音带)、文件、书籍、读书笔记等书面形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置知识系统,建立知识库。第二,通过系统的读书、专题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第三,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共同体成员要不断思考由于环境变迁所需要的知识更新与变动,通过省思发现并适时修正知识,提高知识的可行性,评判自己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目标,达成个人学习愿景,按照计划进行学习。

3.增强教师共同体成员的知识共享意识。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在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知识共享是关键,它直接制约着组织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创新。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知识不会因过多地应用而磨损减少,相反,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时才得以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教师共同体有其自身的知识发展方式,该组织既需要教师个体知识的不断丰富,也需要增进组织整体的知识。其实现方式为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在共同愿景下教育教学,在交流中将个体知识与经验转化成团队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以拓展自身的知识来源,并最终实现个体的专业发展、实现知识共享。教师共同体成员间通过不断交流,共享外化的知识,丰富个体知识,通过反省产生新思想。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知识面、工作经验、研究视角和思路方法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而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大家才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景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和共同学习”。[3]

4.提高共同体成员知识管理素养能力。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基于知识管理的虚拟教师共同体中成员的知识管理素养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共同体成员要有终身学习观念,教师专业化是个终身发展过程,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要流动的新鲜的水。目前正处在知识性、学习性社会中,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吸收最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掌握知识管理的基本技巧。即检索信息的技巧、评估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达信息的技巧、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协同技巧等七方面技巧;二是掌握知识管理的基本方法。一般可分为六个步骤:a.分析学习中对知识资源的需求;b.选择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c.建立知识的分类和编目准则;d.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e.更新个人知识库;f.使用知识资源。(3)掌握常用的知识管理工具。如微软Office、MS Outlook、E-learning、Lotus Notes与 ICQ、MSN等常用软件,Google等强大搜索引擎,以及个人信息管理系统——ISpace Desktop、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INota、网络日志Weblog等。[4]

(二)组织层面 1.前提条件——建立共同愿景。共同体愿景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共同的愿景应建立在共同体成员追求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追求个人愿景的人才会真正关心共同体的共同愿景。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通往共同愿景的价值观,比如我们要如何对待彼此,如何对待自我的持续发展以及我们应该遵守的和跨越的规范等,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后,要围绕教师成员隐形知识管理的主题,将隐性知识具体化,细分成若干个小的可行的目标并逐个实现。教师共同体成员应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加强彼此之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

2.制度保障——知识管理考核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等。共同体是建立在其成员主动自觉的学习的基础上的,但其自觉性并不是自发的,其成长也要经历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配以制度保障是完全必要的。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学校组织结构,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构建起“扁平型”的组织体系,为学校和教师实施知识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首先,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共同体合作交流,并从制度上给与教师一定的时间保证。其次,学校组织要从制度上明确对共同体的要求,比如探讨的次数、内容、结果呈现方式等。然后,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方式及激励措施。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构建和发展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即知识共享,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成为知识共享的充分条件。学校组织可以通过教师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小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一些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团队或小组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的参与性。激励的方法除了传统的奖金、职位晋升等,还要包括激励作用最大的知识产权激励。另外,激励机制还要与评价和补偿机制相结合,对教师转让的个人知识进行价值评估和物质补偿。

3.环境依托——和谐的合作文化氛围。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对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应具有如下特征:(1)自愿平等性。教师共同体是自愿组织的,它不是通过简单而硬性的设计,而是通过交往来实现的。它是人们自愿参与的群体,各个成员间都是平等的,而且共同体成员以氛围与情感为维系纽带。(2)协作互动性。“交流无疑是才智扩展或者说才智启发的条件或手段”[5],这种协助互动性的交流可以实现教师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知识建构、知识共享的目的,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3)归属感是教师共同体的情感特征。归属感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教师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对共同体团体组织高度认同。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共同体成员的心理认同程度,彰显人文关怀,让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家”的归属感。和谐,宽容和包容,让各种不同的见解、模式、风格共存,和而不同,必然使共同体这一文化栖息地更具有先进的文化精神。

4.学习型组织——提供知识共享平台。学习型组织拥有收集、储存并转化知识的高度能力,而且能通过促进组织内个体的转变,从而促成团队组织的成功。因此学习型组织是促使组织内人员提升学习能力的最大利益组织。[6]

托马斯(Thomas)曾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 (individualeffort)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 (communitiesofleamers),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戴维·A·加文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由此可见,个人的学习与组织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共同体组织气氛民主、平等、自由、和谐,通过群体共同的学习与交流,形成取得更深层次的共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在这里新老教师、不同学科教师、以及校领导和教师可以互相切磋技艺、勤学苦练、共同提高。再对教师共同体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将教师个体的生活史叙述成为团体分享、交流和学习的过程,这样就有利于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1]宋婷,王彦飞.教师共同体功能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0,(01).

[2]朱桂琴.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6, (12).

[3][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杨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4]刘成新.教师知识管理探微 [J].当代教育科学, 2006,(17).

[5][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 [M].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姜勇.知识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视角[J].教师理论与实践,2004,(09).

责任编辑 袁小鹏

G451.2

A

1003-8078(2010)04-121-04

2010-05-19

刘银行,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彦飞,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愿景共同体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