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堂,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77)
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基本目标、内涵和指标体系
刘玉堂,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77)
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基本目标是“五强”:文化转化力强、文化创新力强、文化提升力强、文化凝聚力强和文化辐射力强;内涵包括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制定中西部文化强省指标体系,必须遵循六项原则:历史发展原则、全面综合原则、科学公平原则、实际操作原则、高瞻远瞩原则和参照比较原则;中西部文化强省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4类评价领域,即文化事业建设指标、文化产业发展指标、文化市场消费指标和文化队伍建设指标,分为 22项二级指标和 48项三级指标。
中西部文化强省;基本目标;指标体系
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时代洪流中,中西部地区文化强省建设提上了历史日程,因此,我们亟需设定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基本目标,拟定中西部文化强省的指标体系,这项工作具有相当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考虑到文化强省建设工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工作的连贯性,我们将中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标体系设置的时限,适当延伸至 2020年。
我们认为,在中西部地域建设文化强省,其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五强”,即文化转化力强、文化创新力强、文化提升力强、文化凝聚力强和文化辐射力强。
1.文化转化力强 文化强省首先必须是文化资源大省。中西部省份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在文学、戏剧、报刊、科教领域,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精神。要建设中西部文化强省,就必须将地域文化传统精神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强有力的转化,通过当代人的努力,在历史文化资源中注入时代精神,实现当代价值转换,生产出具备鲜明时代性、历史传承性和地域特色性的文化品牌产品,这是文化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1]
2.文化创新力强 一个文化强省,其文化产品必须充足,文化创新能力必须要强,文化服务必须充分,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2],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提升力强 文化强省的文化建设对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作为“软实力”成为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注入经济领域中的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效益也就越好。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渗透,不断催生出新型文化业态,从而带动产业升级,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本省的综合竞争力。
4.文化凝聚力强 文化强省的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共同发展。文化与经济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经济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建设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文化建设离不开政治的指导,政治建设又以文化作为依托,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社会建设则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5.文化辐射力强 文化辐射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本省文化建设在中西部区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中西部省份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区域文化建设的潮流之中去。这种立足于中西部区域,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融合和辐射,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只有真正融入世界文化建设的潮流之中,敞开胸怀,广泛吸取,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才能在区域文化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内涵主要包括:
1.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文化强省建设,让全省人民具备牢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民主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意识。普遍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普遍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健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着眼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形式、内容、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公民文明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大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课程建设,指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认真遵守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2.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大中城市拥有一批高水平、高标准,具有鲜明荆楚特色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功能齐全,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的需要。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功能齐备,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达到较高水准。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3]。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 (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要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全省各级政府都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编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 (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地方标准,修订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建设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3.繁荣公益文化事业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健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综合科研实力达到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的一流水平,一些重要学科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文学、戏剧、电视剧、广播剧、歌曲等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一些作品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大型节庆活动和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相互并存,同步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进一步加强,文博历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动员城市单位、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鼓励权利人许可基层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文化服务。
4.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健全,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立体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企业富有生机和活力,中小文化企业“专、精、特、新”,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力雄厚、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强,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文化经济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活跃,中介机构、行业组织较为完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增长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全面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发射、播映、存储、交换以及影视和演艺后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数字化。推动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要大力发展中小文化企业。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鼓励公民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依法创办中小文化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推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充分利用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向相关产业延伸发展,开发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
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文化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明显增加,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网络出版、数字传输等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更新,文化人才队伍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文化名人、名家、大师群星荟萃[4]。要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借鉴其它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继续支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文化名人和名品。要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和愉悦方式,在内容上进行独特的、富有创意的开掘和提炼,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制定中西部文化强省指标体系,应尽量有效地避免凌空蹈虚的“设计”,或者脱离实际的“想象”,为此,我们力图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1.历史发展原则 中西部文化强省建设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伟大工程,我们要遵循历史性原则,在历史发展的视域中制定指标体系。我们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基础上,总结文化发展实际的经验教训,巩固既有成果,开拓未来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天地。同时,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日益加速的新世纪,科学技术成就日新月异,物质文明水平不断攀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文化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地增加新的文化内容、提升新的文化技术含量、更新文化表现形式[5]。因此,中西部文化强省的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才能较好地描述、评价与量化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
2.全面综合原则 中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目标与指标分解,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出该省域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既要反映出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建设等等方面的总量指标,又要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还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指向,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指标项目的重复设置。
3.科学公平原则 中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目标与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中西部省份文化建设发展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及其内在关联,特别是各个分解指标的概念、数据收集以及计算方法都要有科学的依据,指标的选择也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环境理论、循环理论和统计理论作为科学依据。
4.实际操作原则 中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目标与指标体系,其设置和数据统计都要有利于资料的取得,指标内容应该简单明了,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进行较科学的计算研究和分析。在测评方面,要做到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力求做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简洁、实用、有效、客观。
5.高瞻远瞩原则 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内涵与时俱进;其内涵的不断改变,要求我们在制定各项指标时,也要考虑到其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我们建设中西部文化强省,就必须以超前的眼光制定文化强省的基本目标与指标体系,站在科学的高度上来规划省域文化建设的进程,在此,势必要有前瞻性的高度和视域。
6.参照比较原则 衡量和判断一个省、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必须要有比较客观的参照物,通过自身纵向的和各省之间横向的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研究结论。中西部文化强省基本目标与指标体系的制定,应该能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既可以是历史性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空间水平的横向比较,还可以是不同文化内容、产业、事业之间的比较。
我们拟定的中西部文化强省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 4大类评价指标领域 (一级指标),即文化事业建设指标:主要考核文化事业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6];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主要考核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大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上升比率[7];文化市场消费指标:主要考核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实际水平、公民文化生活的质量;文化队伍建设指标:主要考核文化发展基本队伍和文化人才的基本情况。
本指标体系主要针对新闻出版、社会科学、广播电视、电影娱乐、艺术广告、科技教育、卫生体育7个评价对象,分别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队伍 4个评价指标领域,制定出 22项二级指标,最终确定了 48项三级考核指标。①
指标体系的权重处理以专家组打分的形式完成,采用逐层推进的方式,即由专家组从三级指标打分开始,逐层推进到二级指标,完成二级指标打分后,再给一级指标打分,在此基础上,完成文化强省指标体系考核。其中,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权重为 33%,高于 25%的平均水平;文化消费领域权重为 25%,正好处于平均水平;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建设领域权重分别为 22%和 20%,略低于平均水平。
中西部文化强省指标体系
注释:
①文化强省指标体系的设置,参考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焦锦淼、喻新安,课题组成员:张新斌、王建国、李立新、袁凯声、杜明军、毛兵、李龙、李建华、韩宇宏,河南社会科学网,http://www.hnass.com.cn/html/Dir/2008/ 02/28/00/21/02.htm,特此致谢。
[1]刘玉堂,黄南珊.湖北文化资源转化的战略思路和途径选择[M].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关于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J].江汉论坛,2003,(12).
[3]刘玉堂,黄南珊,刘保昌.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湖北省为个案[J].学习与实践,2007, (4).
[4]傅汝仁.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J].东岳论丛,2007,(4).
[5]周大仁,孙志明.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多维性[J].江汉论坛,2004,(12).
[6]刘玉堂,黄南珊,刘保昌.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M].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刘保昌.文化产业集群研究三题 [J].江汉论坛, 2008,(6).
责任编辑 周觅
G249.27
A
1003-8078(2010)04-078-05
2010-05-11
刘玉堂 (1956-),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刘保昌 (1971-),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湖北省 2009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