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礼貌用语比较及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分析

2010-08-15 00:49段三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恭维文化背景礼貌

段三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系,湖南 长沙 410208)

中西文化礼貌用语比较及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分析

段三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系,湖南 长沙 410208)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语用失误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师的重视。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文章从语用学原则入手,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后认为,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需要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用失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人们各自有着一套说话习惯。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错误的推论。在跨文化交际时,交谈双方难于自觉地发现谈话方式上的差异,主动采取弥补措施以防止发生交际故障和冲突。而且,非本族语者在跨文化的交谈中经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情况表现在:听话者有时显得没有兴趣、缺乏反应,有时口气又过于肯定或显得盛气凌人,出现令交谈者困惑甚至难堪的局面。究其原因,是由于交际者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造成语用失误而引起的交际失败。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现象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交际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总是回避不了语用差异,而这种语用差异往往是他们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一、中西文化礼貌用语的共同点

“交际”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可作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理解指传播方面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广义的理解则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涉及到的文化诸方面。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通常作广义的理解。在人类交际空前广泛、频繁的当今世界,不少人都可能要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即进行交际。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学会并掌握礼貌原则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避免在交际过程中因语用失误而出现的各种不好收拾的场面,从而保持友好、和谐的交际气氛。人们之间的交流大部分是通过交谈来实现的,格赖斯(Grice)提出所有的谈话者都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合作原则”。它包括四个准则:(一)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不多不少。(二)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有根据,要真实。(三)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四)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词。但是,在交流中人们通常并非严格地遵守这些准则,而经常出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言变得不那么直截了当了。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中也充分体现了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利奇(Leech,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你做的饭真好吃。

(2)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其实,在英语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只不过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A: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Yes.The rent is expensive.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人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西方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二、中西文化礼貌用语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而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你起得总这么早!

(3)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以英语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而西方社会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3.应答态度的差异

应答语是在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完成利用褒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在对褒奖语的跨文化研究中,不仅要研究称赞什么、如何称赞,还要研究如何得体地对待称赞。在汉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恭维称赞所持的态度和反应也大不相同。英语中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称赞者的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国文化的谦虚准则使我们对于他人的恭维通常喜欢用否定或有所保留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语交际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话,如“哪里哪里”“过奖了”“谢谢,还差得远呢”等等,比较含蓄、委婉。我们常常可以从两人间进行的交谈中察觉不同文化所担负的社会价值。如,

(1)A:这件衣服真好看!

B:是我姐姐给我买的。

(2)C:How was your travel to France?

D:Fine,thanks.

A和B都是中国人,B对A的称赞无意识地采用了“转移(reassignment)”的策略来作答,这是一种将恭维转向他人或被称赞事物以避免自夸的应答方式,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是对对方的一种敬意。C和D是英语文化圈的人,他们按一般寒暄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在会话中,敬意的表达是褒奖行为的核心,在文化中并不是没有谦让这一点,但西方人更主张自我尊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褒奖语的应答模式中,以英语为背景的人会表现出认同和感谢的心态。

三、中西文化对褒奖行为的语用失误

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兰彻斯特大学的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等。托马斯(1983)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即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语用失误可分为语言的语用失误和社会的语用失误。在中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他们从1984年开始采用托马斯的观点对英汉语用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出语用失误率相当高。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如何认识和分析中国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错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中国人好用“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之类的话对来自对方的称赞做出否定的反应,好像不找个托词推却一番便是盲目自满。有个例子,说的是由于处在英语背景的人不明白中国人的自谦语“哪里哪里”,结果闹出笑话。这个英国人被邀请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时,有礼貌地赞扬新娘长得很漂亮,一旁的新郎谦虚道:“哪里哪里。”结果这位外国朋友大吃一惊,想不到中国人对笼统的赞美还不过瘾,还得举例说明。于是他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道:“头发、眉毛、眼、牙、鼻、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哄堂大笑。然而,语用迁移并非都会像这则趣闻那样总会给人带来喜气,在很多情况下,不同文化的礼貌方式会使交际双方感到困惑,以致影响正常的交际。下面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妇女和刚认识的中国女孩之间的对话。

(1)A: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

B:Oh,no.It’s just a common one.

女孩没有回答“Thank you!”她所用的回答在中国人眼里谦虚有礼、符合标准,但在美国人看来她没有接受自己的好意,反而责怪自己大惊小怪,缺乏鉴赏能力和审美观,讨了个没趣,其后果不言而喻。

这种因文化迁移带来语用迁移而引起交际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外国人说汉语,经常会受到中国人的称赞:“汉语说得真好!”如果被称赞的人认为自己的汉语并不怎么好,受到这种称赞会很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据说有一位刚到中国教书的英国老师,尽管只会说诸如“你好”“再见”之类的寒暄语,却常常得到“汉语说得真好”之类的称赞,常常不知所措,因为在英国被人称赞“wonderful”“excellent”的地步,则表示已经能够娴熟自如地运用,运用语言的水平已经和那个国家的人们没有多大差别了。当然,中国人很多场合是在说恭维的话,但这种恭维语言频繁出现,有时会使外国人感觉似乎受到一种讥讽,事情反而变得麻烦起来。

结语

由上述可见,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褒奖语的运用、应答模式、语用原则诸方面的异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差异对褒奖语实现方式的影响。言语行为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褒奖行为也不例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除了语言本身外,还有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难免会出现冲突或误解。对英语教师和学习者来说,交际文化素养的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实际语言运用的成败。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潘晓惠1996)美国着名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对文化的了解,把英化变为已知文化,注重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如何结合情境,准确熟练地运用交际语言进行交际。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学刊,1996,(2).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秦秀白.英语学习与吸收文化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3].

Thought on Sino-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Failure of Politeness Pragmatic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AN San-fu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Changsha 410208,Hunan)

Because of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customs,people’s lifestyles,ways of thinking,values,language habits are very different,with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agmatic failure caused the domestic foreign linguists and language teachers attention.Many daily acts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two languages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cultural differences.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principle of pragmatic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pragmatic failure analysis that addres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pragmatic failure(pragmalinguistic failure)need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enhance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sensitivity and insight,so that we learn more about the language only in a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ontext to be properly used,can reflect the value of their communication,which is our daily communication,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have great inspiration and help.

politeness principl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e;differences

G04

A

1671-5004(2010)03-0100-03

2010-05-25

段三伏 (195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双语教学与中西文化差异。

猜你喜欢
恭维文化背景礼貌
为何恭维让我们不舒服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为何恭维让我们不舒服?
恭维为何让我们不舒服?
礼貌举止大家学!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