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雄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浅析我国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
温国雄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多校区办学,应该采用怎么样的管理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探索。
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
多校区办学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进行了实践,其多校区的形成方式各异,有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管理模式也因学校的办学历史、类型、国家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我国多校区高校是与单校区高校相对而言的概念,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办学的高校。这种不相连的校园在学校内部称为校区。虽然在两个以上不同的校区办学,但作为独立法人的办学实体却只有一个。[1]值得提醒的是欧美国家一些多校区大学与我国多校区高校的概念不同,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多校园(分校)系统,各分校是独立的办学实体。
纵观我国多校区高校建设的情况,可把这些高校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合并型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国家教育部提出“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的精神指导下,很多高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合”。1992年扬州工学院等7个单位合并组建了扬州大学,作为我国高校合并的第一例,标志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启动。截至2005年5月26日,全国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60多个部委所属的1000多所高校参与了合并重组,新组建大学424所,从而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2]“高校整合”成为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超过一半的高校卷入这次整合浪潮,成为多校区高校形成的一条主要途径。这种为扩大办学空间,提高高校实力,优化区域高教资源,在政府行为下由两所或两所以上独立建制的高校通过优势互补合并重组成为一所拥有多个地理位置分散校区的高校,称合并型多校区高校。如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二)扩展型高校。1999年,我国政府鉴于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态势,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并从1999年开始启动高考扩招。当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55万人,比上年的108万人增加47万人,此后,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以年均20.8%的增长率增长。[3]到2008年高校在校生的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3%,[4]这些数字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教育之大国。许多高校面临教学资源紧缺、原有校区面积不能满足扩大办学规模需要等突出问题。为了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兴建了许多新校区或大学城以扩展自己的办学空间。这种由于历史原因,原校区在城市中心区域且空间较小已不能满足高校规模扩大发展的大学,为扩大办学空间,通过在校外征地建立新校区进而形成的多校区高校,称扩张展多校区高校。如中山大学新建了珠海校区,上海交通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新建了闵行校区,厦门大学新建了漳州校区,兰州大学新建了榆中校区,南开大学新建了迎水道校区等。
(三)混合型高校。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多校区高校外,还有一些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合并浪潮通过高校合并后,由于发展空间仍然不足或者自身建设的需要,继续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再建设一个或几个新的校区。这种既有合并又有扩展校区的高校称之为混合型多校区高校。如东南大学的丁家桥校区(原南京铁道医学院所在地)、晓庄校区(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所在地)属合并重组型校区,而浦口校区和江宁校区则属新建校区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多校区办学经过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理论上对多校区高校的研究不断增加,为多校区高校的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指导,较多学者用“条块”理论对我国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所谓“条”是指垂直管理部门,即学校对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校区实施的延伸管理;而“块”是指平行管理区域,即校区内部的横向管理,是由校区成立的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条块结合”是指综合性地开展纵向和横向的工作,即学校对校区的纵向管理与校区内部的横向管理相结合,有时会有侧重,如“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等。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条式管理模式。所谓的“条式管理”是学校的纵向领导,也称为集权型管理,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
1.特点。这一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以校长办公室为首的校级管理机构集中在某核心校区内,各分校区作其下属学院。由核心校区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通过学校各职能部门对各校区的人、财、物、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实行统一管理。该模式打破了各校区的管理体系,实行的是一个校本部、一套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运行机制。这种管理模式与原来的一校一区管理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是原来一校一区各职能部门延伸管理的模式。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
2.优势。这一管理模式的其优势是各级管理职责分明,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有利于统一配置各校区资源,实现校区资源整合。
3.不足。由于各校区因地域较远,根据管理幅度原则,容易导致配合不协调,大大增加了核心校区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制约了各校区的灵活发展,难以形成各校区相互竞争的局面,对于多校区高校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4.适用范围。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办学时间较短,办学层次不高,通过合并升格的院校和扩展型多校区高校来说,适当集权管理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而且也非常必要。那些将低年级学生放在校区培养,到高年级回校本部培养的高校,为保证人才培养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大都采用了这一管理模式。
(二)块式管理模式。所谓的“块式管理”是指校区的横向领导,也称为分权型管理。
1.特点。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学校权力和责任下移到校区,校区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通常表现为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具有相对完整的与学校的管理总部相配套的管理机构,并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只负责宏观管理、政策和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直接参与校区教学的具体管理。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
2.优势。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在于避免多头管理,管理跨度减少,能较好地发挥校区领导和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增强校区的活力;有利于为校区内各学科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即使某校区在教育决策中出现失误,也不影响学校的其它校区。
3.不足。由于强化了学院的自主管理功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可能会弱化核心校区的管理。另外,一定程度的自治分散权力,也意味着分散责任,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
4.适用范围。这一管理模式适用于学科门类较多、统一管理困难的综合性合并大学和将部分专业院系全部放在校区办学的高校。
(三)条块相结合管理模式。所谓的“条块相结合管理”是指学校的纵向领导与校区的横向领导相结合的模式,根据二者结合的侧重又分为两种。
1.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相对集权型管理模式。
(1)特点。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学校机关各职能部门在其他校区派出延伸的管理办公室,各学院分别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单位,接受学校的直接领导。如原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分校区)与四牌楼核心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分校区)与广州核心校区。
(2)优势。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全校总体规划,同时又加强了校区的自主协调管理。
(3)不足。这种模式由于校区管理委员会缺乏人财物的调控权以及与驻区各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以致协调的难度比较大。
2.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相对分权型管理模式。
(1)特点。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合并高校各校区保留原机关职能部门和各个学院以及直属单位,接受核心校区的直接领导,各校区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核心校区相应职能部门的副职。此模式适用于将部分学科建设完全放在某校区的合并型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管理。
(2)优势。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管理跨度减少,校长只需宏观地领导若干个校区或大学院,集中精力研究处理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利于调动校区领导和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负责地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有利于增强校区或学院活力,为校区内各学科交叉融合搭建平台,促进教学、学科、科研的发展。
(3)不足。由于突出“块”的功能后,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弱化核心校区的管理,不利于高校合并初期人员的思想融合和全校范围内学科交叉的统一规划和指挥。
目前,我国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还在探讨过程中,没有统一适用的管理模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套用到所有的高校。在多校区高校决定采用哪一种管理模式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根据各校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多校区高校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多校区高校应该根据各校区的历史、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学校及各校区的发展规划等方面因素,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高校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高校内不同的校区也可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二)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集权和分权都是相对的,集权意味着职权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分权则表示职权分散到较低的管理层次。多校区高校的形成都有自身的历史原因和发展策略,各个校区由于原有管理体制、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运行范式上存在的差异容易导致相互冲突,在组织管理上权力的集中与再分配矛盾较为突出。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既要防止出现权力过分集中,也要防止权力过于分散的两个极端倾向,要根据多校区高校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集权与分权的管理方式。
(三)树立“一个大学”观,促进多校区融合和协调发展。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多校区高校,最终都要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整合,真正形成“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只能有一个校名,一种校园精神。学校应统一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制定财政预算、按照发展规划确定资源建设计划等。因此,要高度重视原学校观念、传统、学科等的重新组合,无论是合并还是扩展的校区都必须围绕学校主体办学理念,重塑大学精神,培育各校区的特色文化,汇聚成大学的精神。
[1]彭永宏,徐丽萍.美国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启示[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1990年以来高校合并情况统计,http://www.gsedu.cc/gz/Html/NewsViewG.asp?ID=431&SortID=53.
[3]赵俊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六十年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工作,2009(10).
[4]《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教育部,2009.7.17.
[5]齐平,朱家勇.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6]孙品佳.浅谈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模式[J].高教高职研究2009(42).
On the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Universities with Multi-campuses
Wen Guo-xio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Guangdong,Guangzhou,510091)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manage the university with multi-campuses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multi-campus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nagement mode
H319
A
1008—6772(2010)03—0040—03
2010-3-31
温国雄(1969-),男,广东江门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实验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