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开偏门

2010-08-15 00:48作者魏求是
湖北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特长校长

作者:魏求是

任何一项政策或举措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人人受益。兴利除弊,将积极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而将消极的一面尽可能地控制,是决策者的常态思维。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确保政策能够如制订者设计的那样,不受干扰地实施,或者一切干扰因素都在政策实施者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北京大学实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人士褒贬不一。从网上看,主流言论多持肯定态度,而民间则有众多疑虑,如校长是否真能充当伯乐、有可能滋生权钱交易、弱势群体上学的权利可能又一次被削弱,等等。主流言论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肯定,而民间多从公平的角度来审视。

评判一项政策或举措的优劣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好的政策或举措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任何一项政策或举措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人人受益。兴利除弊,将积极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而将消极的一面尽可能地控制,是决策者的常态思维。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确保政策能够如制订者设计的那样,不受干扰地实施,或者一切干扰因素都在政策实施者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多年来的历程。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在一段时期内,除了达到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多出快出人才的效果外,还赢得“天下第一考”的美誉,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良好的匡正作用。其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愚以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考试与录取本身的公平与公正,一张试卷、一道录取分数线,不管是什么人什么背景,高分上低分下,统统是“裸考”;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官风,相对于当前还比较清正,少有人拿钱权在高考录取上打主意。但这种“一考定终生”的制度,很快催生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导致了文理分科、考什么学什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

尔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市场和计划双轨制的过渡,以及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纠偏,高考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实行分省命题;政策许可的各种降低分数的做法名目繁多;打着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幌子,实则是敛财的出钱买分的政策也赤裸裸地出台。再往后,就是部分高校实施的招收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在这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高考招生违规违纪事件时有发生,招生骗子见缝插针,“天下第一考”的光环逐渐褪色。“找关系”“托人情”,成为每位考生家长必做的功课,“先考学生,后考家长”,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高考招生成为受世人诟病最多的领域之一。究其原因,还是那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招生的改革在公平与公正上渐行渐远,导致享受了优惠政策和利用暗箱操作的那部分人成为受益者,而“裸考”的那部分考生的利益则受到实实在在的侵害;二是此时的社会风气已经远没有原来那样清正,官场腐败现象严重,钱权交易在各种领域,尤其在高考招生领域大行其道。此二者相互作用,将一个信誉度很高的领域搞得声名狼藉。而从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促进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考察,也未见明显效果,相反,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基础教育非但未能均衡发展,反而差距拉得更大。高考改革的根本目的没有达到,而负面的效应明显,这种结果,不能不说是一种政策取向的失误。

虽然,从最近北京大学公布的39所中学推荐的90名学生名单来看,都是毫无争议的“好好学生”,但是这一结果很明显与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参与推荐的学校数量有限密切相关。当校长实名推荐成为常态,社会各界关注的程度不再像如今刚实行时这么高了,这一制度设计存在的漏洞是否会导致招生中的弄虚作假,还很难说。

高考招生的混乱现象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考招生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杜绝了以钱买分的现象、实行阳光招生、采取网上录取的方式,对各种名目的加分优惠政策也在进行清理,应该说,在公开、公平、公正上,较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社会对高考招生的信任度也有所增强。由于在招生制度和程序的设计上减少了漏洞,缩小了灵活操作的空间,加大了钱权交易和钻空子的难度,所以高考招生违规违纪现象有所收敛。然而对于一个受到严重污染的领域来说要想恢复原来的清白,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此种好转的迹象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只有做到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才有可能防止浑水摸鱼,只有把篱笆扎得紧紧的,才能让腐败分子和不法之徒无缝可钻。

用三十多年高考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参照来考察北京大学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我认为,对其必要性和实施的风险控制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北京大学将推荐对象定位为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其实正在实施的保送生制度和自主招生制度也是这类学生,为同样的对象另辟渠道,显得多此一举。再说,现行的高考制度与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并非完全不相融,一般而言,真正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也应该会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另外,这一制度的实施可能会给基础教育带来负面冲击。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是本,是人一生的基础,丢失了基础而去追求特长,无异于舍本求末,特长也难以持久发展。而这项制度的实施,有可能助长舍本求末的倾向。这并非主观臆断,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当前流行的“奥赛热”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其次,在保障这项制度的“健康”实施上远非北京大学能够做到。制度的关键词是“校长实名”,校长的识才能力和诚信度是该项制度的基础,而对此的认定也仅仅因为是校长,换言之,是校长就必定具有足以信赖的识才能力和诚信度。另外,北京大学对于实施过程的监控问题也有所考虑,做出了“发现弄虚作假,取消推荐资格”的警示。其实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就样的警示等于废话。首先是推荐的标准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这样的含糊话,全凭推荐人的主观判断,校长说他符合条件,别人用什么证据来反驳?其次,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谁来解决,靠北京大学自身吗?调查、取证、甄别、判断,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学校本是育人场所,花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来做这样的事,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更何况没有具体标准,认定的权威性靠什么来支撑?再次,在处理上,仅仅是“取消推荐资格”,当然就北京大学而言,也只能如此。但这能起到警示作用吗?我看悬乎。虽然,从最近北京大学公布的39所中学推荐的90名学生名单来看,都是毫无争议的“好好学生”,但是这一结果很明显与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参与推荐的学校数量有限密切相关。当校长实名推荐成为常态,社会各界关注的程度不再像如今刚实行时这么高了,这一制度设计存在的漏洞是否会导致招生中的弄虚作假,还很难说。假如有校长经不住诱惑,推荐了不该推荐的人,一旦推荐得手,就有可能在前程和利益上获得巨大的好处;即使推荐失败,也可能会得到充分理解,校长照当。当前反腐倡廉任务艰巨,党中央态度坚决,工作力度很大。严刑峻法,加上包括公检法、纪检、监察、反贪局等强大的专业执法队伍,腐败分子尚且敢于顶风作案。北京大学对于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仅凭一句“取消推荐资格”来警示,未免太过自信或轻率。

综上所述,我向北京大学进一言,慎开偏门,把劲使在教学科研上,放眼世界,把学校真正办成国际一流水平。倘能如此,天下英才必将趋之若鹜,投奔门下。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特长校长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老板的特长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论校长的修养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