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介绍

2010-08-15 00:45
湖北植保 2010年2期
关键词:花被先端雄蕊

1 物种名称:草胡椒

拉丁文名:Peperomia〛pellucida

鉴别特征:茎直立或基部有时平卧,下部节上常生不定根;茎分枝、圆形,高 5~40cm,淡绿色,粗 1~2mm。叶互生,薄而易折,卵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阔,心形;长与宽 1~3cm,淡绿色;叶柄长 8~10mm。穗状花序顶生枝端,直立,淡绿色,长 1~6cm。花小,两性,无花被,雄蕊 2;子房椭圆形,柱头顶生。果极小,球形,先端尖,宽不过 0.5mm。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肉质草本,喜潮湿,常生长于林下湿地、石缝中、宅舍墙脚下或为园圃杂草。通常在每年的春季 1月和秋季 8月开花。该种生命力强,其花靠风媒传粉,种子极小,易于散布,其下部节上生有不定根,营养繁殖旺盛。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广东、海南 、香港 、广西、云南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为害:20世纪初在香港开始成为杂草。本种由于种子和营养繁殖能力都极强,常随带土苗木传播,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蔓延成片,成为优势群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目前,尽管草胡椒在我国只是一般性园圃杂草,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为害,但侵入潮湿的山谷、森林后,有可能大规模蔓延,因此应该防患于未然,及时加以防治。

2 物种名称:小叶冷水花

鉴别特征:铺散或直立。茎肉质,多分枝,高 3~17cm,粗 1~1.5mm。叶小,同对叶不等大,倒卵形至匙形,长 3~7mm,宽 1.5~3m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渐狭,边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钟乳体条形,上面明显,横向排列,整齐,叶脉羽状,中脉稍明显,在近先端消失,侧脉不明显;叶柄长 1~4mm;托叶不明显,三角形,长约 0.5mm。雌雄同株,有时同序,聚伞花序密集成近头状,长 1.5~6mm。雄花具梗,花被片 4,卵形,外面近先端有短角状突起;雄蕊 4;退化雌蕊不明显。雌花较小;花被片 3,稍不等长,在果期中间的一枚长圆形,与果近等长,侧生二枚卵形,先端急尖,薄膜质;退化雄蕊不明显。瘦果卵形,长约 0.4mm,熟时变褐色,光滑。

生物学特性:纤细小草本,耐阴湿,常生于路边、溪边和石缝等潮湿环境中。果实小而易于传播。花果期通常在夏秋两季。

原产地:南美洲热带地区;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

引入扩散原因和为害:1928年在台湾省台北采到标本。该种常随带土苗木传播,成为一种常见的园圃杂草。逃逸后在一些低海拔山地、沟谷归化,排挤本土的石生和附生草本植物,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

3 物种名称:

土荆芥拉丁文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鉴别特征:高 50~80cm,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大锯齿,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点并沿脉稍有毛,下部的叶长达 15cm,上部叶逐渐狭小而近全缘。花两性及雌性,通常 3~5个团集,生于上部叶腋;花被裂片 5,较少为 3,绿色;雄蕊 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 3,较少为 4,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味。通常生长在路边、河岸等处的荒地中以及农田中。花期和果期的时间较长。种子繁殖。

原产地:中、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 、湖南 、湖北、重庆、贵州、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为害:1864年在**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本种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在我国长江流域,该种经常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等植物混生在一起形成杂草群落,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的护堤美化的结缕草(Zoysia japonica)草坪。该种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同时还是常见的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造成为害。

4 物种名称:

杂配藜拉丁文名:Chenopodium hybridum

鉴别特征:高 40~120cm。茎直立,具淡**或紫色条棱。叶宽卵形至卵状三角形,两面均呈亮绿色,基部圆形、截形或略呈心形,边缘掌状浅裂,轮廓略呈五角形;上部叶较小,多呈三角状戟形。花两性兼有雌性,排成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 5;雄蕊 5。胞果双凸镜状。种子直径通常 2~3mm,黑色,表面具明显的圆形深洼或呈凹凸不平。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对环境条件耐受范围广,但通常在阳光充足和灌溉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旺盛,常见于林缘、山坡灌丛间、沟沿、旷野、荒地等处。花果期 7~9月。种子繁殖。干旱和阴蔽条件下,种子可保持休眠状态。

原产地:欧洲及西亚;现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及夏威夷群岛。

中国分布现状: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浙江、陕西 、山西、宁夏 、甘肃、湖北 、四川 、重庆、云南、青海、新疆。

引入扩散原因和为害:

1864年采自河北省承德。本种通过鸟和家畜携带散播,也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运输过程中无意散播。为最常见的农业、园艺和蔬菜作物田地中的杂草之一。在农田中与作物竞争水源,降低产量;幼苗可做家畜饲料,但大量食用会引起猪羊等硝酸盐中毒。

控制方法:开花前拔除。由于该种种子有休眠的特性,在整个生长季都可发芽生长,因此必须反复铲除。大多数除草剂对该种都有效,但有些群体对三嗪(triazine)类除草剂有抗性。

5 物种名称:

空心莲子草拉丁文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鉴别特征:

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 1.5~2.5m;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 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 30cm,茎杆坚实,节间最长 15cm,直径约 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 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 5。

生物学特性:

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 2~4cm。花期 5~10月,常不结实。

原产地:南美洲;世界温暖地区广泛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

引入扩散原因和为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19世纪 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为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内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为害人类健康。

控制方法:(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自 20世纪 80年代末引入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在我国云南、广西、福建等地释放,该方法对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磷、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

6 物种名称:

刺花莲子草拉丁文名:Alternanthera pungens

鉴别特征:茎披散,匍匐,有多数分枝,伏生白色硬毛。叶对生,同一对叶不等大,叶片卵形、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圆钝,有一短尖。头状花序无总花梗,1~3个腋生,白色,球形或长球形,长 5~10mm;苞片披针形,长约 4mm,先端有锐刺;花被片大小不等,2外花被片披针形,长约 5mm,花期后变硬成锐刺,中部花被片长椭圆形,长 3~3.5mm,扁平,近顶端牙齿状,凸尖,2内花被片小,凸形,环抱子房;雄蕊 5;退化雄蕊远比花丝短,全缘、凹缺或不规则牙齿状。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海边旷地、耕地边、河漫滩、路边荒地或干热河谷。花期 5月,果期7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南美洲;现广布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四川西南部、云南、海南、香港、福建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为害:1957年在四川芦山首次发现,蔓延很快。花被片顶端变成刺扎人,农民对这种植物极为厌恶。控制方法:在结果前铲除。

猜你喜欢
花被先端雄蕊
封面照片说明
钩藤花
石蒜 夏日里的一抹惊艳
先端帽辅助在结肠镜操作中的应用分析
大花耧斗菜雄蕊发育过程研究
西藏兰科一新纪录种
——长爪厚唇兰*
话说石蒜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肉豆蔻科植物合生雄蕊柱发育研究获新进展
玉米宝宝的“红丝线”
植物生长物质对蓝猪耳二长雄蕊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