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冬 曾正国 潘喜山 李 勇
(湖北省郧县植保站,郧县 442500)
2009年郧县水稻种植面积 666.7hm2,稻田分布零散,大部分田块分布在山间沟岔中。2009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为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累计发生面积达到近 1万 hm2(次),最高百蔸结苞1360个,部分田块剑叶为害率达到 100%,属于郧县有资料记载的 50年来第 5个特大发生年份。
6月12日在灯下见蛾,比 2008年的 6月26日提早 14d,2005年6月29日见蛾,2003年7月6日见蛾。2009年成虫迁入期是近 10年来最早的一年。
2009年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峰期在 6月12~18日,迁入历期短而集中,中后期成虫迁入量小。第 2代、第 3代大发生的虫源主要是由当地第 1代虫量造成的。
全县所有水稻田普遍发生,这在郧县是少有的现象。前期成虫迁入量小,但大面积田块均有成虫,由于农民对少量成虫迁入的忽视,导致该虫在稻田内安全的完成了第 1代的生长发育史,为第 2代的大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虫源。当第 2代幼虫大发生时,7月22日至 8月5日期间的长期阴雨影响了及时防控,又为第 3代的大发生提供了大量早源。
进入 8月份以来,稻纵卷叶螟在全县普遍大发生。据 8月5日在谭家湾村 1组调查,稻纵卷叶螟百蔸结苞数 160~740个,加权平均 225苞 /百蔸;8月18日在茶店二道坡村 2组调查百蔸结苞数 190~1360个,平均 426苞 /百蔸,田间第 2代蛾量达到48头/m2。随后在全县的巡回检查中看到,各乡镇都有为害十分严重的个别田块,稻株上部 3片叶的结苞率达 90%~100%。
迁入代成虫在田间表现为分散而普遍,虽然每畈田蛾量较少,但都有分布。在第 1代幼虫发生时,绝大部分田块都达不到防治标准,第 1代幼虫未加防控,为下一代大发生储备了大量虫源。前些年,迁入来的成虫多集中迫降在生长嫩绿的田块,造成个别田块为害严重,易引起防治上的重视。
郧县气候条件属于风调雨顺年份,没有出现大的高温、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稻纵卷叶螟迁入和发生为害期间,多雨、凉爽的气候条件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繁殖为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一是阴雨日多,7月~9月期间全县阴雨日54d,其中降雨日25d。降雨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迫降迁入,全县水稻种植分散,受雨面大,稻纵卷叶螟迫降后集中到稻田,增加了田间虫量。二是气温偏低,入夏以来气温偏低,7~9月份月平均气温24.9℃,常年7~9月份平均气温 26.1℃,2009年偏低 1.2℃.稻纵卷叶螟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不利产卵和卵孵化,能使该虫发生量受到抑制,而多雨、低温气候非常有利于产卵和卵孵化,导致发生为害加重。
我县种植的水稻品种 80%以上是优质稻,加上氮肥用量大,气温偏低等因素影响,使水稻生育期推迟,形成长势嫩绿、吃味芳香、贪青迟熟、田间阴蔽非常适合稻纵卷叶螟取食为害的有利条件。
一是在第 2代、第 3代发生期间时晴时雨天气严重影响了及时施药,错过了最佳防治期;二是全县经销的农药品种与防治稻纵卷叶螟不对路。全县缺乏统一调配防效好的农药品种。三是农民施药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农民不会选择药剂,见药就打,用药时对水量小,喷药不均匀等。
培育壮秧,宽窄行栽植,科学管水,适时晒田,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降低田间湿度和阴蔽度,提高稻株抗虫耐虫能力。
稻田安装杀虫灯和悬挂性诱粘板,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
坚持“治早、治小”的防治策略。注重防治第 1代,压缩第 2代虫源。在第 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用熏蒸剂农药,消灭田间成虫。在第 2代幼虫孵化高峰期开始用药,间隔 7~10d再施一遍药,连续防治2~3次。往往在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容易发生持续的阴雨天气,要抢住晴好天气及时用药。防治稻纵卷螟应选择毒死蜱、甲维盐、丙溴磷等农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