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爱芹,王稳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菏泽市惠慈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椎动脉近段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薛爱芹,王稳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菏泽市惠慈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目的研究椎动脉椎前段的形态学特点,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32具(64侧)经甲醛防腐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进行颈部解剖,观察椎动脉近段的起始部位、走行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并测量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起始部位的外径。结果64侧中3侧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4.69%),29侧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45.31%),32侧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50%);64侧中1侧穿C5横突孔,63侧穿C6横突孔;椎动脉近段的长度(mm):左侧37.6±5.1,右侧36.8±4.9;椎动脉近段的起始外径(mm):左侧4.23±0.37,右侧3.98±0.35。结论椎动脉近段的起源有变异,主要发生于左侧;左右起始外径左侧大于右侧,但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入横突孔处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
椎动脉/解剖学和组织学;变异;颈椎病
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在胸膜顶前斜角肌间隙内上方发出,走行较长,于颈前方上行,向上依次穿过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向内弯曲进入枕骨大孔,在脑桥基底部左、右椎动脉合并成一条基底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椎动脉的行程可分为四段[1]:第I段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处至第6颈椎横突,即近段;第Ⅱ段自第6颈椎横突至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即横突段;第Ⅲ段自第2颈椎横突上缘至颅底的寰枕膜,即远段;第Ⅳ段自寰枕膜至两侧椎动脉的汇合处。其中前三段称为椎动脉的颅外部,第Ⅳ段称为椎动脉的颅内部[2]。目前对于椎动脉其它三段的研究较多,而有关椎动脉第I段即近段的应用解剖报道较少。为了给临床应用提供有用的解剖学资料,本文作者对椎动脉近段的起始部位、走行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进行了详细地观察,并测量了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起始部位的外径,以期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采用经甲醛防腐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32具(男20具,女 12具),共64侧。给尸体标本的颈前部做“工”字形切口,剥离胸锁乳突肌,并于第二胸椎水平横断气管和食管,向上翻起,在颈前部全程暴露椎动脉。观察椎动脉起始的部位、走行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并测量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起始部位的外径(测量工具为国产游标卡尺,精确度为 0.05 mm)。将椎动脉的起源分为锁骨下动脉起源(OSA)和非锁骨下动脉起源(NONOSA)两组。其长度是指从锁骨下动脉起始水平至第6颈椎(C6)横突孔下缘水平;外径测量点在起点以远5 mm处。
2.1 椎动脉起源 按起源位置分为锁骨下动脉起源组(OSA)和非锁骨下动脉起源组(NONOSA)两组,见表1。锁骨下动脉起源组(OSA)均起于锁骨下动脉,左侧占90.63%(29/32侧),右侧占 100%(32/32侧)。非锁骨下动脉起源组(NONOSA)均起于主动脉弓,左侧占9.38%(3/32侧),右侧没有。椎动脉绝大部分起自锁骨下动脉,占95.31%(61/64侧),少数存在变异,共观察到3侧起始于主动脉弓,均为左侧,占 4.69%(3/64侧)。OSA组左侧29条,右侧32条。NONOSA组左侧3条。
OSA(锁骨下动脉起源组):origin from subclavian arteryNONOSA(非锁骨下动脉起源组):not origin from subclavian artery;
2.2 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部位 椎动脉进入C6横突孔者63侧,占98.44%(63/64侧);进入C5横突孔者1侧,占1.56%(1/64侧)。
2.3 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起始外径 长度差异无显著性,起始外径差异有显著性,左侧大于右侧2。左侧长度37.6±5.1(mm),外径4.230.37(mm)。右侧长度36.8±4.9(mm),外径3.98±0.35。
3.1 椎动脉近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椎动脉近段走行过程中因缺乏骨性结构的限制,变异较大。椎动脉多起源于锁骨下动脉,但由于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使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以外的其它部位,形成非锁骨下动脉起源组。本文结果显示,椎动脉起始部位变异均发生于左侧,起于主动脉弓,椎动脉穿横突孔部位变异1侧。这些变异提示临床上进行肺尖部肿瘤切除术、下位颈椎前路手术、臂丛神经特别是第7、8颈神经根神经纤维瘤切除术时,以及给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做椎动脉造影穿刺或者插管时都应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变异情况,以避免损伤。
3.2 椎动脉起始部的外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左侧椎动脉外径较右侧大。因为正常情况下,左侧椎动脉为主动脉的第2级分支,异常椎动脉大多起于主动脉弓,因而为主动脉的第1级分支,而右侧椎动脉均为主动脉第3级。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可说明椎动脉的血供以左侧占优势。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应该注意管径变化可能对椎动脉血流造成的影响,以便对血流量做出适当的调整。
[1] 汪忠镐,孔学英.椎动脉外科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1,2:68.
[2] 李应续,余海元,陈浩.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16(3):171-172.
[3] 赵森,刘执玉,毕玉顺,等.椎动脉椎前部的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1):51-53.
[4] 丁家明,余庆波,张洪.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学及其起源变异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4):10-11.
[5] Sehwarzaeher SW,Krammer EB.Complex anomalies of the human aortic arch system:unique case with both vertebral arteries as additionalbranches of the aortic arch[J].Anat Rec,1989,225(3):246-250.
[6] 陈伸强,张之虎,党耕町,等.颈椎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检查[J].中华外科杂志1991,11(2):95-97.
[7] 杨玉辉,吕衡发,刘景臣,等.椎动脉V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2004,30(5):762-764.
[8] 王艳炜 ,何精选 ,程雄飞,等.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局部手术学杂志2007,16(5):326.
R365;R63
A
1008-4118(2010)01-0003-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0.01.03
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