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璧中西唱法 突显民族意蕴
——谈彭丽媛的歌唱艺术

2010-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彭丽媛西洋美声唱法

王 菊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合璧中西唱法 突显民族意蕴
——谈彭丽媛的歌唱艺术

王 菊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彭丽媛的演唱风格既有西方审美追求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又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质朴、柔美、亲切、传神”,她的演唱具有典型的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现代民族唱法的特征。笔者以为,中国传统书画品评中的“能”、“神”、“妙”、“逸”是对她的演唱艺术的最恰当“定位”。

“能”;“神”;“妙”;“逸”;彭丽媛;歌唱艺术

彭丽媛是第一位将西洋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声乐传统唱法兼容并蓄的民族歌唱家。她的演唱大气、恢宏、声音自如、张弛有度、抒情委婉、豪放,表演出神入化,音色开阔,曲风辽阔。她的演唱风格既具西方审美追求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又有传统民族唱法的“质朴、柔美、亲切、传神”。正如著名词作家乔羽所说:“端庄大方的彭丽媛唱着她的那些端庄大方的歌,踏踏实实地走进了自己的时代。”

彭丽媛的演唱具有典型的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现代民族唱法的特征。如果对她的演唱风格进行定位,中国传统书画品评中的“能”、“神”、“妙”、“逸”“四格”最恰当不过。

一、“能”

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对“能”格的说明是:“画有性因动植,休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指山水画),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1]所谓“能格”就是注重将对象作客观之描写,而得其“形似”。彭丽媛演唱艺术中的“能”,指她在演唱中国歌曲时将西洋美声唱法的“深气息”和“混合共鸣”与中国传统声乐演唱艺术的精髓相互融合,达到描绘形象“潜鳞翔羽”的目的,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特色的演唱特点。

1.“气息”

彭丽媛抛掉20世纪50年代民族唱法的气息不通透,喉头位置较高或不稳定的气息现状,吸收西洋唱法中的“深气息”[2](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根据歌曲情感和旋律的需要加入中国传统呼吸方法中的“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呼吸方法,做到“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怮则少入气转换”。如《万里春色满家园》的第一句“我走,我走,不犹豫,不悲叹,啊,孩子啊,你紧紧依偎在娘身边”。彭丽媛驾驭这首低音在小字一组的 c到高音时小字二组的 b有较高难度的歌曲时使用了“深气息”;在歌曲的第二部分“告别了这条条绿水,告别了这座座青山•罗明哥”,为了突出田玉梅对家乡依依不舍的眷恋,彭丽媛在“了”字上刻意用中国传统呼吸方法中的“偷气”,使乐句更富有感染力,色彩更鲜明。

2.“共鸣”(混合型共鸣)

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震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彭丽媛在对歌剧《党的女儿》唱段处理上,抛弃50、60年代的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不充分的共鸣方法,在技术上采用西方传统歌唱的整体共鸣、贯通、音量控制的技术,使声音的表现力更丰富,声音能高能低,结实有力,在此也充分展现出她的吐字精到,情感灼热,润腔独特的演唱特色。

3.“咬字”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的吐字有别于西洋声乐学派,中国的汉语特征决定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韵味。彭丽媛深知西洋唱法注意音素和重音的准确、清晰,不关注音调,而民族声乐将“字正”和音调的准确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原则。因此,她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歌把“字”放在重要位置的特点,始终以(歌词)语言美为歌唱的审美价值和取向标准。在《万里春色满家园》中第一句“我走,我走,不犹豫,不悲叹•我们堂堂正正地还”中,因为“走”字的z是舌尖前音,用舌尖咬住送气后,韵母“ou”延长得舒展有力,因此,彭丽媛在演唱时,将“我”字咬住字头后,迅速过渡到“走”字,使字音亲和而不疏散;“不悲叹”中的“悲”字延用了戏曲唱法的“喷口”,短促有力地吐出归韵到“叹”字上;“还”字运用了戏曲唱法中的“送声”,将声母“h”咬住后迅速过渡到韵母“ai”上,保持了相对较长的时间,这些技法的合理运用使听者对剧中人物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彭丽媛不仅仅把字音的清晰表达作为歌唱的最终目的,她还从对歌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出发,通过歌词语言的语气、语调、语势结合音乐,唱出丰富、真挚的情感,真正做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二、“神”

黄休复认为:“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下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有为目之曰神格尔。[3]所谓“神格”是表现物象之神采、气韵的境界。而彭丽媛的演唱艺术的神采气韵的获得与显现,不是纯任自然,依类象形的物化形式,而是要经过她心灵的参与,有一个对物象观察、体验、提炼、抽象、改造,“创意立体,妙合化权”的构思过程,它是艺术家主体之思与客体物象之神高度融合创造出来的“有意味的形式”。

彭丽媛演唱《在中国的大地上》(歌谱如下)时,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演唱风格,将民间曲艺中土生土长的音调和叙事方法移植到歌曲中,又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运用和高声区头声共鸣的运用,使得歌曲中的高难度演唱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歌唱方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同时,她还将音乐的宽广、气势的宏伟、激情的气韵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达到气韵生动、“人神合一”的意境。

三、“妙”

黄氏认为:“妙格”是绘画主体的技能技巧上,达到了依人之才性,“笔精墨妙”,顺手从心,“不知所然”,曲尽物象之妙的阶段。[4]“妙格”在技巧的掌握上要求:笔精墨妙,以技为艺。彭丽媛演唱技巧中的“妙”是形容她对歌唱艺术技巧的掌握娴熟,具有着自由驾驭作品,展现作品意境,进行歌曲二度创作的能力。

彭丽媛在汲取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关注现代通俗歌曲和通俗音乐的发展状况,并从通俗唱法中汲取对歌唱有益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例如:在《也许你会爱上它》这首歌曲中,她鲜明地运用了通俗歌曲中常用的附点和连续切分的节奏感觉,通过通俗歌曲中节奏比较律动的节奏形式代替民族歌曲规整的节奏形式,使歌词语言滞后出现,让歌曲听起来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给民族歌曲加入了一股既亲切又诱人的生活气息,将这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作品演绎的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内在的律动感,成为在青年人中风靡一时的热门歌曲。

四、“逸”

所谓“逸格”。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云:“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5]它是对“神格”的进一步升华与超越。针对黄氏对“逸格”的描述,笔者将从以下三点对彭丽媛的演唱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在此“逸格”把艺术主体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看作是决定艺术品格的首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逸格”更加强调艺术表现的灵活与自由,是一种以意出法、以神赋形的艺术境界。彭丽媛将中西的演唱方法兼容并蓄,但她不恪守陈规,在追求西方美声唱法中的高声区的高位置点的同时,兼顾民族声乐中高音的明亮,秀丽;追求西方美声唱法中声音饱满的同时,兼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字正”和语调的准确的美学原则。同时,彭丽媛对声区也运用自如,在真声的基础上融进了假声的宽泛与松弛,既恰如其分地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中先进的养分,又保持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中所具有的张力和传统的审美特色。

第二,进一步追求简的品格,“笔简形具,得之自然”。所谓“笔简形具”,就是以极其简约洗练的笔画,略去不必要的细节,传达出物象的神采气韵和主体的精神特质。彭丽媛在演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将“得”字做轻轻弹舌处理,显得调皮又不失民族韵味。她的演唱摆脱人工雕饰的痕迹,“简约土气”、“得之自然”;既使主体的情感、意绪获得了自由,又使物象的神采、意蕴获得自然显现,以简易出大巧,萧然存意于歌声之外。她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中国大地上》、《我的家乡沂蒙山》、《我们是黄河泰山》等歌曲混然而天成,丝毫不带雕琢的意味,无不透露出质朴、纯真、秀丽的韵味。

第三,“莫可楷模,出于意表”。彭丽媛在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和取境立意上,有清新独到之处,给人以声外之想,是灵感突来、即兴自由的表现与创造。她在技术上采用西方美声唱法中的整体共鸣、贯通、音量控制的技术,但其演唱的曲目形式丰富,声音表现力强,既追求了整体共鸣、音色光彩、声音圆润,又保持了内外口形、面部表情随语言和感情变化的自如。如在演绎歌剧《白毛女》时,除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外,还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中的唱、念、做、打以及传统民族声乐中的口、手、眼、声、步的招式,准确地刻画了喜儿悲愤的心情,深刻表达被压迫致残的喜儿所爆发出的满腔仇怨。

彭丽媛这种将西洋美声唱法和中国传统戏曲的润腔、韵味及民歌的自然、质朴融合在一起的中西兼容并蓄的唱法,既具有美声的音域宽阔、吐字清晰的西方意蕴,又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歌唱特色。她改变了以往民族歌剧单一的演唱风格,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新歌剧的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

结 语

古人云:“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彭丽媛的声音圆润而清凉,甜美而激情,讲究用音乐和情感吐字使声腔浑然一体,表现出中国民族声乐特有的美感。同时,她又以质朴的民族唱法为本,吸取了中国戏曲的行腔技巧,有机的融入美声唱法,将西洋唱法民族化,把中国民族声乐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开辟了新的道路。

[1] 白秉权. 民族歌唱方法研究[M].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2] 顾旭光. 中国民族声乐论[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3] 沈湘.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 许讲真. 歌唱艺术讲座[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 周青青. 中国民歌[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 李晓贰.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7] 余笃刚. 声乐艺术美学[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8] 孙丛音. 中国戏曲创腔导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So goo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inging that can appear national connotation——Talking about Peng Liyuan’s singing art

WANG Ju

The singing style of Peng Liyuan is not only have the Western features as clear、concentration、wide and penetration power, but also have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as modesty、soft、kind and vivid. Her modern traditional singing combined Western singing and national singing, the author think the most suitable location to her singing are “ability、verve、relish and elegant”i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valuation.

ability; verve; relish; elegant; Peng Liyuan; singing art

J616.2

A

1008-7427(2010)04-0086-02

2010-02-04

猜你喜欢
彭丽媛西洋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青年彭丽媛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马可:衣以载道——彭丽媛的御用服装设计师
丽媛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