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礼貌用语的比较与翻译

2010-08-15 00:49柴清丽万云慧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德语用语礼貌

柴清丽,万云慧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德汉礼貌用语的比较与翻译

柴清丽,万云慧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礼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基本语言表现形式——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差异性。本文拟从称呼语、招呼语、告别用语等日常对话用语论述礼貌用语在德汉两种语言中的语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浅谈德汉礼貌用语的翻译技巧。

德汉礼貌用语;语用差异;翻译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二者呈相依相存的关系。礼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言的使用,反过来语言也是表达礼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常常积极地使用礼貌语言。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礼貌表达方式及原则存在差异,若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往往易产生误解。本文所论述的日耳曼民族和汉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上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二、德汉两种语言在礼貌标准上的差异性

西方著名语言学家Leech从修辞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该原则主要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1]在中国,顾曰国先生参照Leech的礼貌原则,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相关的五项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2]他还认为,礼貌在汉语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温文尔雅。[3]

尽管从内容表述上看,上述两套礼貌原则似乎相似;但相比而言,顾先生提出的礼貌准则更符合中国人伦理和谐的交际心理,中国人的“礼貌”与传统的“礼”制紧密相连,在传统上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4]而西方人的“礼貌”则是出于避免冲突并体现人人平等的目的,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特点。

三、礼貌在德汉两种语言中的语用差异

1.称呼语

1.1 德语称呼语“Sie”/“du”与汉语“您”/“你”的差异

德语的称呼语有“Sie”与“du”之分,它们大致相当于汉语的“您”和“你”。但在日常交际中,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您”和“你”。

在德语中,交际者能够相互用“Sie”来称呼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关系比较一般或疏远的人之间。例如:王某请并不熟悉的张某参加聚会时,王见到张时会说:Ich freue mich sehr, Sie kennenzulernen.

(2)交际双方互不认识,没有亲属关系或不是很好的朋友。例如向陌生人问路时:Können Sie mir sagen, wie komme ich zum…?

在汉语的日常交际中,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经常使用敬语“您”,比如两位教授之间,企业领导与资深技术员工之间,或者交际双方在正式场合初次见面相互认识时用“您”相称时也较多。

在德语中,以“du”来互称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1)关系亲密的或有亲属关系的成人之间,最典型的如夫妻之间。

(2)孩子之间。

(3)父母长辈与子女之间。 例如下面一则母亲与女儿的对话:

Mutter∶ Anna, wie siehst du aus? Zieh doch einen anderen Rock an!

Anna∶ Ich habe keine Lust, mit dir darüber zu diskutieren. Ich rede mit Papa.

(4)大学生之间。在德国,大学生之间往往用“du”相称。

汉语中,“你”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可以广泛用于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交际双方不论是否熟悉,也不管是否具有亲属关系都可以用“你”来互称对方。

在德语和汉语中还有一种情况:即交际双方身份不平衡,一方用“du”或“你”,而另一方则用“Sie”或“您”。德语中主要用于没有亲属关系的成人与16岁以下的孩子之间,以及年龄和社会地位上有明显差距的人中,如师傅和学徒之间。汉语中的这种情况跟德语类似。

通过比较,“du”与“你”,“Sie”与“您”并非完全对应。汉语用“您”来表达对别人的尊敬,而德语的“Sie”不仅有尊敬的含意,还暗含交际双方在保持一定距离,因此德语中使用“du”时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不但可以表达关系的亲密,也可以用于表示交际双方的不平等关系和对对方的蔑视。

1.2 德汉其他称呼语的比较

(1)在德语文化中,为表示尊重,通常这样称呼对方:Herr/Frau+Beruf+Familienname。例如:Herr Professor Schäfer, Frau Doktor Müller。

(2)如果双方是同学、朋友等亲近关系,可直呼其名。如:Hallo, Lisa/Paul/Maria!

在汉文化中,称呼语大致也可以用两种表达方式来概括:

(1)“姓氏+职务/职业/ 先生/ 女士/ 老/ 亲属称谓”,这种称呼在汉文化教育中表示敬重,主要用于较生疏的关系和上下级之间。如:张书记、李教授、王主任等。

(2)“老/ 小+ 姓氏”。这种称呼主要用于熟人之间,使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如:老王、小李等。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国语言在称呼语上有相似之处,但从结构上看,汉语姓氏在前,德语姓氏居后,这也是汉语与西方称呼语的典型不同。从表达方式上看,汉语名目繁多且严格,在知道对方官衔职务时,往往使用“姓氏+官衔或职务”;相比而言,德语要笼统而简单一些。

2.招呼语

见面打招呼是德汉民族共有的礼貌现象。根据不同场合、以及说话对象和地区差异,德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正式场合或日常见面时,一般说“Guten Morgen!”、“Guten Tag!”、“Guten Abend!”,再在后面加上称呼,如“Herr/Frau…”。若只是迎面而过,并不想交谈,则不必在后面加上称呼。这些招呼语在德国不受地区、年龄、职业、语体的限制,使用范围最为普遍。

(2)熟人之间,可直接说“Morgen!”、“Tag!”、“Abend!”。

(3)地区及宗教文化差异。 德国南方人说“Grüß Gott! /Grüß dich! /Gott Grüß dich(你好)!”。另外,原东德人见面时会说“Freundschaft( 你好,本意为友谊)!” 而在汉诺威,人们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见面,都喜欢这样问候。“Gesegnete Mahlzeit!(你好)”及其简化形式“Mahlzeit!(你好)”,这原是基督教人士中午用餐时说的祝愿语。

汉语中常用的招呼语包括以下两类:

(1)问候型招呼语,一般用“早上好!”、“你/您好!”、“晚上好!”等,该类招呼语一般适用于双方有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或双方关系疏远的情况,并且在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较为广泛。

(2)交谈型招呼语,包括直接称呼对方,如“大伯”、“叔叔”、“大妈”等。或者通过有具体信息的问答进行问候,如在路上相遇可以问“吃了吗?”、“买菜去?”、“我大嫂子可好?”等等,此类交谈并非真的要获取某种信息,而只是表达友好和关心,亲近的人们之间用得较多。

交谈型招呼语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招呼语方式,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德国人而言,这类招呼语往往令人费解。此外,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德语招呼语中时间概念较强,日常生活招呼语地域差异明显,且蕴含着传统的宗教文化。

3.告别用语

德语中告别用语分两类:

(1)较为正式的场合,一般用“Auf Wiedersehen!”。熟人之间通常用“Tschüss!”或“Mach’s gut!”。若双方清楚以后在某个时间点会见面,也可用“Bis demnächst!”、“Bis gleich!”、“Bis später!”等。表达不久再见的希望,可用“Bis bald!”或“Bis dann!”。

(2)在具体情景下,告别用语又有特定的用语。如:日常下班后,同事之间可互相问候告别:“Schönen Feierabend”,送即将远行的人时说“Gute Reise”、“Glückliche Reise!”,道晚安时说“Gute Nacht!”等。

汉语文化中,双方告别时,通常说:“再见!”、“您走好!”、“有空再来玩儿。”。而与远行的人告别时,同德语一样,含有祝愿成分。如:“祝您一路顺风!”、“一路平安!”、“多保重!”、“路上小心。”中国的告别语中,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送乘飞机离去的人时忌说“一路顺风!”,若说了这句话,则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因为飞机顺风而行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

由此可见,汉德告别祝愿语都惯用省略形式。不同的是,汉语一般用四字成语、短语或动词谓语句省略形式,如 “一路平安!”、“祝您一路顺风!”。而德语则用名词短语,如“Gute Reise!”、“Schönes Wochenende!”等。并且德语不同场合中的告别用语与招呼用语一样分得更为细致。

四、小议德汉礼貌用语的翻译

House (2001 ∶63)在她的著作《礼貌和翻译》中认为,对等翻译最重要的要求是译文应该与原文功能上对等,而评估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礼貌”,它是达到语用对等的一个重要因素。[5]下面将结合实例,探讨德汉礼貌用语的翻译技巧。

1.直接翻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下面将举例说明:

(1)德语称呼语中“Herr/Frau + Familienname”这类表达方式在汉语中可直接译成“某某先生/女士”,不同的是汉语姓氏要置于前面。在一些句子中Sie可以直接译成“您”,如:Kennen Sie Herrn Baumann? 您认识保曼先生吗?但有些句子则不可以,需要考虑具体语境。

(2)招呼语中有些礼貌用语也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如:“Guten Abend!”——“ 晚 上 好 ! ” , “Guten Morgen!”——“早上好!”等等。

(3)在告别用语中,德语Kommen Sie gut heim!可以按照词语意思译成中文的“您走好!”,还有Schlaf gut!可直译为“睡个好觉”,Träum was schönes直译为“做个好梦”等。

(4)邀请某人做某事时,如:Ich möchte dich ins Kino einladen,可直译为“我想邀请你去看电影”。

2.翻译时注意文化对等

在翻译界,奈达曾经提出“功能等效”的概念,他主张翻译时应考虑到语用和交际等因素。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反映如何,即检验的标准是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感受是否一致。[6]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风情,才能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效用。试看以下例句:

(1)“Wer sind Sie? Warum haben Sie mein Auto geklaut?”fragt Herr Groß verärgert. 在分析“德汉称呼语的差异”时,涉及到Sie和du的使用,在这里,就不能直译为:“您是谁?您为什么偷我的车?”。读者看此译文后一定感觉很奇怪。因此翻译这个句子时,就要了解到德国人对陌生人、关系疏远的人称呼时往往用Sie相称,但并不代表任何情境下都表示敬意。了解到德国的文化特点,译者最好翻译成应把Sie译成您才不会有歧义。

(2)汉语招呼语中,问对方“吃饭了没?”、“去哪里?”等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交谈型招呼语译成德语时,绝不能直接译成:“Haben Sie das Essen gegessen?”,“Wohin gehst du?”。德国人读后势必会感到困惑,甚至认为说话者非常不礼貌。因此翻译时,译者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应根据说话者之间的关系亲疏,对等译成德语中的问候语,如“Guten Morgen!”/“Guten Tag!” 或 “Morgen!”/“Tag!”。

(3)德语中,对于即将远行的人,人们经常说:“Leben Sie Wohl!”直译成汉语为“活得健康!”。这听起来很奇怪,译者可以联想汉语语言文化习惯,寻找相对应的礼貌用语,将其译成“多保重!”就比较贴切了。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称呼语、招呼语等日常礼貌用语的比较,进而分析德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并尝试着探讨了德汉礼貌用语的翻译技巧。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为了实现交际的有效性,避免交际失败,翻译者必须考虑到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给予理解与宽容,尽可能实现功能等效传播,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2]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林新明. 礼貌原则解析及其文化特性[J].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4,11.

[4]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傅敬民,张顺梅,薛青. 英汉翻译辨析[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 付正玲. 探讨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H059

A

1008-7427(2010)09-0108-02

2010-05-23

猜你喜欢
德语用语礼貌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礼貌举止大家学!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礼貌用语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