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前语言行为研究对比

2010-08-15 00:49林婷婷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言语婴儿语音

林婷婷,刘 蓉

(1.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2.新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外前语言行为研究对比

1林婷婷,2刘 蓉

(1.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2.新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前语言行为是心理语言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成果主要在言语知觉、语音发展、交际能力和看护者作用四个方面,而国外学者对前语言发展的言语知觉、语音发展、手势和社会语境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接下来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发现国内研究既得出了与国外研究相似的结论,也发现了汉语儿童在前语言阶段独有的特点。

前语言行为;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对比

1. 引言

人类对语言的学习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开始。从出生到第二年早期,第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词语出现之前,婴儿已为语言发生做好各种准备,这一时期称做前语言阶段。在此阶段,婴儿的语音知觉、发音能力和交际能力逐渐发展,通过咿呀学语、非言语声音和动作等方式获得了最初的交流体验,这些行为被称作前语言行为。(李辉,1993;周兢,1994;杨慧芳,1997)前语言行为揭示了“婴儿对如何进行交际活动的理解”,“促进了婴儿语音、句法和语义的习得”(Carroll,2008∶252),有助于我们探索发现婴儿习得语言的全部过程和内在规律,对此中外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2. 国内研究

国内有关前语言行为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者们在引进国外相关研究的同时,对汉语儿童的前语言发展进行了研究。

第一,言语知觉方面。李辉(1993)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界定出婴儿言语知觉的五个阶段:(1)胎儿期(妊娠5~8、9个月)。胎儿能大致区分出乐音、噪音和语音。(2)新生儿期(0~1个月)。新生儿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辨别各种声音的细微差别。(3)乳儿早期(2~4个月)。婴儿开始理解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模仿成人发音。(4)乳儿中期(5~8、9个月)。婴儿能辨别不同的言语节奏和语调,开始根据语言环境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5)乳儿晚期(9~12个月)。婴儿能辨认母语中的每个音素及其意义,模仿学习新语音,为语言发生做好准备。周兢(1994)发现婴儿前语言知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辨音水平(0~4月),辨调水平(4~10月),辨义水平(10~18月)。不同学者对婴儿的前语言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划分,但其顺序大致相同。

第二,语音发展方面。吴天敏和许政援(1979)记录了五个儿童0~3岁间的语音发展,发现三岁前儿童的:一,语音发展是一个连续、有次序、有规律的过程;二,词语习得从具体到抽象;三,言语发展有个体差异,但顺序大致相同。张仁俊和朱曼殊(1987)追踪记录了一名婴儿从出生到13个月的语音发展,发现婴儿发音可分成三阶段:0~4月,单音节阶段;4~10月,双音节和多音节阶段;12~13月,模仿成人发音,是学说话的萌芽期。迟立忠和许政援(1997)通过对比汉语与英、法语儿童的前语言发音发现,各语境下的前语言发音特点大致相同,在某些具体发音上有差别。

第三,交际能力方面。前语言交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0~4月,婴儿逐渐产生交际倾向:最初用不同的哭声来表达不同的生理需求,引起成人注意,后来学会用喁喁作声、微笑等非言语行为表达感情。4~10月,学习交际“规则”:婴儿开始对成人的逗弄予以应答,用不同的语调和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10~18月,婴儿的交际能力进一步扩展,能用非言语行为实现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周兢,1994)

第四,看护者的作用。前语言发展因每个婴儿的生理状况、与成人的交流、语言和非语言环境而不同,因此为了帮助婴儿发展前语言能力,看护者首先应注意婴儿的生理需求,保证婴儿身体健康,其次要多与婴儿交流,为婴儿提供充分的语言刺激,同时要为婴儿提供丰富多样的非语言环境刺激,如玩具等。

3. 国外研究

在过去的40年里,国外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前语言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一些重要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但也已取得一定成果。(Carroll,2008)

首先,在言语知觉方面。Mehler及其同事发现婴儿出生4天后便能分辨母语和其他语言。后来的研究发现婴儿甚至能区分两种外语以及不同的音位。Lasky等考查了出生于西班牙语国家的危地马拉婴儿对音位的辨别能力,发现他们能够感知母语以外的不同音位间的差别。(Carroll,2008∶259)然而,婴儿感知外语中音位差别的能力在出生后的12个月内逐渐下降。Werker等通过对6和8个月的婴儿分别测试证明了这一点。Werker和Pegg认为这是由于知觉重组——“音子被归纳到母语的音位类别中了”(同上,2008:260)。

其次,婴儿的语音发展经历三个水平阶段:咿呀学语,向言语过渡,早期词语(Carroll,2008)。E. Kaplan和G. Kaplan把婴儿的语音发展进一步划分为四个阶段:(1)哭叫(0~1月),婴儿最初的声音;(2)唧唧咕咕(1~5、6月),哭声开始分化,其他语音如[uh]出现;(3)咿呀学语(5、6~10月),元音、辅音及二者的结合出现,音调和音节获得成熟性发展;(4)标准化言语(10~12月),标准化词语语音出现,言语真正发生。(李辉,1993)

再次,前语言手势是“言语发生前用于与他人交流的手部动作”(Jay,2003∶402)。8个月前,婴儿的手势很少或是无意识的。之后,为了实现个人目的或社交意图,婴儿开始用手势如指向、展示等进行交流。Bates等发现婴儿主要通过手势来满足两个愿望:引起注意和要求得到。手势促进了交际技能的发展。随着婴儿的语音发展,手势逐渐被辅以词语,并最终被言语取代。(Jay,2003; Carroll,2008)

最后,社会语境,尤其是语言环境,对儿童的前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DeCasper和Spence的研究显示,胎儿在子宫里时就能听到母亲说话。儿童在第一年里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至关重要。Fernald和Kuhl发现与成人语言相比,婴儿更喜欢听儿语,因此看护者应以儿童化的语言与婴儿交谈。同时,成人应常对婴儿发出的声音进行意义推测并予以回应,从而鼓励婴儿与人交流。这些早期的对话教育有助于婴儿的言语知觉和交际理解的发展。(Carroll,2008)

4. 中外研究对比

在前语言行为研究方面,中国起步稍晚。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摸索出了汉语语境下的研究方法。

4.1 相同之处

第一,中外研究的对象相同,即婴儿。婴儿从出生到第二年早期处于前语言阶段,通过咿呀学语、非语言声音和动作等前语言行为进行最初的交流体验,为语言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研究方法相似。研究者旨在发现婴儿前语言发展的自然过程,因此观察法被广泛使用。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既可采取纵向研究法,跟踪记录一个或多个婴儿一段时间内的前语言行为,发现其发展模式,也可采取横向研究法,观察对比不同年龄婴儿的前语言行为的差别。

第三,研究问题相似。国内外对前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婴儿的言语知觉,语音发展,交际能力和外部影响因素。婴儿的言语知觉和理解力如何发展?从第一声哭叫到第一个词语之间婴儿经历了什么?他们如何用非言语方式与人交流,这对将来的语言交流有何影响?哪些外部因素有助于前语言发展?

第四,主要研究发现相似。婴儿的言语知觉和语音发展要经历几个阶段,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在具体划分上有分歧,但大致顺序相同。言语知觉方面,婴儿一出生就能区别不同的声音,后来逐渐能分辨母语的不同音位。语音发展方面,婴儿最初的声音是哭叫,接下来是喁喁做声、咿呀学语,最终是词语。在前语言阶段,婴儿已能理解成人的意思,运用非言语方式表达感情和意愿。语言环境、看护者等外部因素影响着婴儿的前语言发展。

4.2 不同之处

首先,中外研究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进行。国内研究的是汉语儿童,而目前国外学者研究的主要是以英语、法语和德语为母语的婴儿(迟立忠,许政援,1997)。这些研究找出了前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也发现了各语境下的不同特点。

其次,研究方法略有不同。除自然观察法外,国外的一些研究者还通过实验及测试来考查婴儿在前语言阶段的能力或偏好。例如,Fernald和Kuhl给婴儿分别听了儿语和成人语言,发现婴儿更愿意听儿语。(Carroll,2008)而这些方法在国内研究中很少使用。

此外,研究重点不同,尤其是在交际能力和外部影响因素方面。交际能力上,国外学者深入研究了手势的运用,包括其类型、意图、功能、如何过渡到言语;而国内的研究涵盖了更多的非言语交流技巧。外部影响因素上,国内学者重点研究了看护者在促进婴儿前语言发展方面的作用,而国外研究则注意到了婴儿出生之前所受的语言影响。(Carroll,2008)

最后,某些研究发现有所不同。由于研究者和语言环境的不同,各研究对前语言阶段婴儿的言语感知和语音发展的阶段划分是不同的。尽管它们的大致顺序相同,但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例如,在语音发展过程中,与英、法语境下的婴儿相比,汉语儿童能够发出汉语特有的辅音如/j/,/q/,/c/。(迟立忠,许政援,1997)

5. 结论

前语言行为,作为婴儿进行语言交流前的准备,在几十年前就进入了语言学家的研究视野。国内学者引进了国外的研究,并在汉语语境下进行了相关研究。基于相似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国内学者得到了与国外学者相似的结论,也发现了汉语儿童在前语言阶段独有的特点。但是,目前国内此类研究为数不多,汉语儿童的前语言行为仍需进一步研究。

[1] 迟立忠,许政援. 儿童前言语阶段语音发展[Z]. 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

[2] 桂诗春. 心理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李辉. 儿童前言语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2.

[4] 刘晓,金星明. 前语言阶段语言发育进程的研究[J]. 重庆医学,2006,10.

[5] 吴天敏,许政援. 初生到三岁儿童言语发展记录的初步分析[J].心理学报,1979,2.

[6] 杨慧芳,1岁前婴儿的言语准备[J]. 心理世界,1997,3.

[7] 张婧,胡清芬,彭宣维. 前语言儿童词语习得中心理理论的先行者角色[Z].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8] 张仁俊,朱曼殊. 婴儿的语音发展[J]. 心理科学,1987,5.

[9] 周兢. 汉语儿童的前言语现象[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Prelinguistic Behaviors Researches in China and abroad

LIN Ting-ting, LIU Rong

Prelinguistic behaviors are a key issue in the area of psycholinguistic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relevent studies in China and abroad. Then we compare the studies in China and abroad from the aspect of research subjects, methods, questions and findings, and find that Chinese scholars have obtained findings that are similar to researches abroad as well as that only belong to infants whose mother language is mandarin.

prelinguistic behavior; studies in China; studies abroad; compare

H0

A

1008-7427(2010)09-0106-02

2010-05-18

猜你喜欢
言语婴儿语音
艺术家婴儿推车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