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奋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宜奋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达到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从属于教育范畴,从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具体实践形式;从它的内容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从它的特征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有形式化(范式)的特征。综上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具体系统化的实践形式,“是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一种认识形式和操作体系”,是教育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转化环节,是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样式。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从高职教育产生开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方案的特点是按技术领域、工程对象和社会需求建立课程体系,从社会需求入手设计培养方案。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市场导向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特征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2.能力本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
3.学练并重。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因此,学练并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特征。
4.学研产训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五阶段模式
五阶段模式是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
(二)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产学研是高等学校为实现其社会职能,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社会其他主体所进行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发展相结合的多角度、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的实质,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宗旨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不单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通常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及实施途径是目前备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衡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也初见端倪。这种标准主要指:一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地位、作用和性质的认识是否到位;二是双重服务: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是否明确;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否准确;四是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是否深入;五是教学组织与方法是否创新,尤其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是否畅通:六是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等是否加强;七是办学特色是否鲜明;八是毕业生是否真正受用人单位欢迎。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建立适应我国社会经济需求的专业设置机制、培养目标及其规格要求。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设计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1.以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2.以培养目标及规格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3.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模式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内建立专业技能鉴定场所,提高学生技能鉴定通过率。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的指导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场所,开发相应的标准、教材、题库、考试技术及教务管理技术,使其成为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鉴定方法和考试技术的实验中心,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师范窗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技能鉴定的通过率,又可以补充更新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使学生在充足的设备条件下学习技能,接受鉴定。
(三)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应从以下三个机制入手。
1.科学的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上。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评价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循教育体系而定的评价体系,一是依循社会回馈而产生的社会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的根本评价还是要看社会的评价。评价的指标必须力求简明、可行和客观,评价的结果必须和激励与制约机制联系,以确保评价的实效性。
2.激励机制
要研究促进教师和学生自觉维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形成与学校共荣共耻的局面。如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制定培养人才的举措。整体考虑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机协调,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出台各种措施。特别是以事业发展作为激励机制的根本动力,形成“心齐、气盛、劲足”的良好氛围。
3.建立教育效益核算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必须合理而有效。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的同时,必须核算培养成本,实施国家、学校、受教育者成本分摊机制,并尝试“优质优价”配置教育资源。各级教学部门也应当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作用,并层层分解目标,层层分解压力,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投入、产出和社会影响的良性循环。
(四)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任何一种具有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自身内涵具有可行性外,还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其外部保障条件。
1.加强法制法规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良好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就我国而言,政府应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政策,逐步完善职业资格体系和劳动准入制度,建立教育教学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督机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强政府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导向和支持
从国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来看,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我国需要制定政策引导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具备了一支“学历高、业务精、技能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使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
实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社会而言,可以加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工作力度和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谋和智力保障。
[1] 闵建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3,7.
[2] 前新. 高等职业教学育[M].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3] 邓泽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 职教论坛,2002,20.
[4] 庄雪芸.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5] 刘晓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建构[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
[6] 余向平.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2005,4.
Personnel training modes research on our country’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Yi-fen
The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and tre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o do the research on its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asic purpose of culturing high professional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vocational skills
G71
A
1008-7427(2010)08-0027-02
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