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语代词系统探源

2010-08-15 00:49刘世元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第三人称土家土家族

刘世元

(恩施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土家语代词系统探源

刘世元

(恩施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土家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两个民族在地域上互为近邻,间或杂居,因此在语言上交互影响。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土家语的代词系统与汉语的关系。文章的主要观点认为:土家语的部分代词与汉语是同源词或借词。借词时间在中古以前,因此保留了中古汉语代词系统的某些特点。

土家语;代词;探源

在湘鄂渝黔交界处生活着一些土著居民,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明清以后汉人大批迁进时,这些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建国后,通过民族识别,国家认定这是一个新的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使用土家语进行交流的群体规模日益缩小。到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建州的时候,只有以湖南龙山为中心的一个不大的区域里还有完全的使用土家语交流的群体,恩施全境已经基本上没人能用土家语进行交流了。1982年前后,以湘西为主的一批学者相继对现存的土家语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土家语简志》,用科学的方法,从静态描写的角度反映了土家语的现存状况,为保存土家语这一逐渐式微的民族语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将现有的土家语资料与汉语对照,我发现土家语的代词系统与汉语古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下面从分析这些相似(一致)现象入手,探究两种语言的历史渊源,并推断两者相互影响的年代和成因。

一、两种语言代词系统的比照分析

1.第一人称

土家语:“ŋa”

汉语:汉语的第一人称古代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ŋ”系:ŋa我 ŋɑ吾 ŋaŋ卬。

另一个是“d”系:diɑ余、予 diə台

语言中存在亲缘现象。土家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语言中会有同源留下的印记。

汉藏语系有“汉语”和“藏—克伦”两大分支。汉语与同一语系的“藏—克伦”分支差别很大,专家们认为土家语应该属于藏—克伦语系中的藏缅语系。藏缅语系中的其它语种中有几种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都称作“ŋa”,如藏语、怒语和缅语。我们在比照中看到早期的汉语与土家语第一人称有同样的发音,这应该可以视作是一种同源现象。

从语言学的规律来看,同源也只发生在语言产生的早期,时间越长,分化得就越厉害。实际上汉语的第一人称“ŋ”系已经随着语音的发展经历了由“疑”(ŋ)发展为零声母“u”。处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西南山地里的土家族语音更多地保持较原始形态的几率要大得多。

2.第二人称

土家语:ȵi²你

上古汉语:“n”系 ȵɪ̆ɑ汝 ȵɪ̆a尔 ȵɪ̆ə而 nə乃

现代汉语:ni

“ȵ”在中古时属“泥”纽,“ȵ”中古以后由于韵头 i的影响,ȵ后面产生了半元音j,发展成“ʑ”。而“n”母是自古至今最稳固的声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ni”的读音里的“i”是从“照”系字ɪ̆e ɪ̆ə发展过来的,今天的“你ni”是后起的读音。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陈述道:“‘你’,广韵:‘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似乎是唐代新产生的一个词。其实‘你’也是一个‘强势’,是‘尔’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ŋia-nie-ni)”。在西南方言中将“n”念成卷舌鼻音“ȵ”也是常见的事,成都话的“你”就念做“ȵi”。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现象的产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不同民族的语音完全按同一轨迹演化的几率微乎其微。土家语接受了汉语的这种演变并将其表现在自己的语言中,这只能说明它进入的时间比较靠后,在然后的时间里两种语言的这一概念的语音都没发生大的改变。

3.情况复杂些的要数第三人称。《吉首大学学报》1981年的民族问题专刊称:“土家语原无第三人称,现在的第三人称可能是受汉语影响而后有的。”

这种说法的依据文章中没提及,下面我要探讨的是汉语的第三人称是什么时候进入土家语的。

土家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和其它代词现存的情况很复杂,以至于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之一的《土家语简志》与《吉首大学学报》81年“湘西土家族”专刊中的记叙就相差甚远。《土家语简志》里土家语的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工很细。比如表处所的指示代词分成了近指和远指,近指的又分近指和较近指两级,远指的则分为远指,较远指和更远指三级,而且每一级中都包括多个词语,多的达六个。但对其进行分类,从声母来看,大致有舌根音和舌面音两大类。另外还有一些舌尖中音。

属于舌根音的:ko他,kitse他们,kʻi'ti哪个,kʻi'te哪些,ka几,kʻiu哪(远指)kʻi哪(近指),kie这(表处所较劲指)kie'tu这里,等等。

上古汉语:ɡʻɪ̆ə其 kɪ̆wat厥

现代汉语:tʻa 他 (ʨʻ其)

中古汉语中第三人称出现了“伊”、“渠”、“他”三种形式。隋唐时代用“渠”的很多,朱熹的诗“问渠哪得清如许”的“渠”便是第三人称代词。王力认为,“渠”大约是从“其”演变而来的。所以我在这里只列了“其”“厥”的拟音。

“其”“厥”古代分属群纽和见纽,当时的读音应该都是舌根音,演化到今天,在北方方言中变成了舌面音ʨʻ和ʨ,而第三人称的常用词也被“他”取而代之。

今天土家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和其它代词的声部很多都是舌根音。这也许是个巧合,但巧合中也许包含着一些必然的因素。

《汉藏语言概论》中说:“无法为藏缅语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人称。”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在藏-缅语支中的各个语族的第三人称之间缺少一致性,以致难找到统一的规律。各语族现今的第三人称代词都是后来形成的,形成的条件不同,差别当然就大了。土家语的这些第三人称代词和指其它代词是在中古汉语的影响下生成的。

中古以前,“其”的声母为舌根音ɡʻ。古代舌根音中的齐齿呼后来逐渐演化成舌面音,“其”正符合这个条件。演化出来的“渠”与“其”在代表第三人称单数的时候音义完全相通。今天普通话中的舌根音是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构成音节的。这种演变的痕迹在今天的西南官话方言区里仍然可以找到很多,例如“街”“鞋”读作 gai、hai。王力认为,这个分化在18世纪以前已经完成。

王力认为: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上古的意思是“别的”,《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指物,也可以指人,如《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人称代词的“他”正是从“他人”的“他”来的。汉语的这种变化没有对土家语造成影响,间接地说明土家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形式没有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

在上古汉语中,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其”既然可以指物,就和第一、二人称专指人的不同,以致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把“其”归入指示代词。我正是基于这个特点认为土家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可能是受“其”影响形成的一个系统。

古代汉语与土家语第三人称和其它代词系统的这种对应的关系,是汉语对土家语形成强大影响力的结果。土家语从中古时期陆续接受了以“其”为中心的汉语代词系统,并逐渐形成自己完整的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体系。

土家语人称代词复数不是像汉语一样用词根加后缀的方式构成:an²ȵi¹我们、se²你们、ki⁴ʦe³他们。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早期的人称代词是没有复数形式的,出现比较固定的“们”大约在第10世纪到12世纪之间。因为汉语人称代词复数形成的时间较晚,远后于土家语接受汉语代词之后,所以土家语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看不到汉语的影响。

本文始终在从音韵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对土家语词汇的影响,这完全是基于土家语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只能从音韵的角度寻找蛛丝马迹这一客观条件。由于土家和汉人杂居,由汉语带来的新概念,新事物不断进入土家人的生活,土家语中的汉语借词比比皆是,这在一些文章中有系统的介绍,这里就不一一重复了。

二、对代词系统相似原因的解析

两个相邻的民族之间语言发生相互影响是一种必然。

土家族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湘西一带还是后期迁徙而来,没有史料做准确证明。从语言的亲缘关系来看,它属于藏缅语系的特征更鲜明一些。比如在整个藏缅语区,固定的句法规则是,动词必须放在句末,其后只有后缀成分或句尾虚词,土家语是符合这一基本特点的。而且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属于这个语系的不是个例,比如彝语也是将宾语的位置放在谓语之前。土家语的这些特点使它与周边的其它少数民族如侗苗从语源来看区别较大。

流行土家语的湘西至少从秦代开始就已经是统一的汉民族版图内的地域了。里耶出土的竹简告诉我们湘西秦代属于洞庭郡,尽管这个郡不见于历史记载,在秦36郡之外,但绝不是虚构的。里耶所处的位置正是湘西的西部边际,也是秦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西边的县级行政点,以里耶为边界正好将土家族聚居地囊括在内。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虽然土家族在后来的两千年里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但在这一区域里至少上层与朝廷的派出机构、人员必然发生密切接触,包括语言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处于优势一方的观念、事物名称会逐渐影响相对封闭的一方。

从语言形成的角度来看,有些词汇,在语言中产生得是比较早的,所以即使后来发生分化,也会有分化的痕迹。反之,如果同一语系的词汇发生很大差异,也可以从外部影响的角度来考察变异的原因。

代词中的第一人称应该是较早形成的,它们是人类进行基本交流的必须内容。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看到第一人称ŋa汉土家语言同源,后来汉语演化成今天的形式,土家语依然保持了早期的形态。

藏缅语系的第二人称通常的形态是ŋaŋ。土家语的第二人称没有沿袭这一形态,而是与汉语合流形成了几乎一致的形态。前面说过,泥母是汉语最稳定的声纽,我们便无从考察合流的时代,但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本尼迪克特认为,“无法一般地为藏缅语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人称”。这说明在藏缅语系中第三人称由于约定俗成的条件发生了分化,不同的语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不排除一种语言对另一语言的借鉴。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现在土家语中的第三人称ko²可能来自于中古的汉语,保留了当时的舌根音特点。

五代时期,江西彭氏进入五溪是土家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彭氏对湘西的统治,持续了34代,直到清“改土归流”之后才结束。虽然彭氏进入湘西以后逐渐融入当地土著之中,成为土家族的一部分,但他们的进入,也会对土家族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带进一些新的概念和思想。现在的土家语第三人称 ko可能就是这个时间进入土家语词汇的。中古以后湘鄂西一代相对稳定,一是地缘的隔绝,再则由于土司制度的建立,有“汉不入洞,蛮不出境”的禁令,人口的流动很小,这个地区的借词也因此保留了汉语的原来状态。

说明:文中土家语的词汇均见于《土家语简志》和《吉首大学学报》(民族问题专刊)

[1] 王力. 汉语史稿[M]. 中华书局,1980.

[2] P.K.本尼迪克特.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室编译. 汉藏语言学概论[Z]. 1984.

Exploring the pronoun system of Tujia language

LIU Shi-yuan

Tujia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are belongs to Sino-Tibetan. The two nationalities are neighbors or mixed together in area, so their languages are influenced each other. The paper chief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of Tujia language’s pronoun system and Chinese language.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per is that a part of Tujia language’s pronoun are paronym or loan words to Chinese language. The loan time is before mideaeval times so that they kep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ideaeval Chinese language’s pronoun system.

Tujia language; pronoun; exploration

H07

A

1008-7427(2010)08-0095-02

2010-04-06

作者系恩施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第三人称土家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