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丽,冯彦武,张益新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
曾雪丽,冯彦武,张益新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本文通过华南某一高校通选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找出目前制约该校通选课发展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管窥之见,期抛砖引玉,呼吁引起有关部门对通识教育在高等学校课堂的重视,为更好的培养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当今时代,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的发展,愈来愈呈现综合、交错的趋势,因此,鼓励在这种学科交叉点和结合部培育人才,创造成果,也正是国际范围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本为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并对该校的通选课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其制约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怀抛砖引玉之诚,以期引起对通选课建设的重视。
该校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有南北两个校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该校自 2005开始实行学分制以来,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思想,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以培养“三创型”(创新、创业和创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人才为宗旨。其中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在通选课学分方面作了详细要求:“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和6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 ①。 制度的确立固然重要,但内涵还需把握。通选课以跨学科素质教育为宗旨,它的设置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设置变化,而是一种对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该校积累了通识教育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反映了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有着相对优势的特点,但由于通选课的建设还处于尝试阶段,出现了具备初级阶段特色的一些问题。我们以该校为例,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建设提供参考。
1.学科设置的校区特点分明 选修课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
自2004年该南新校区办学以来,按照“高起点、强依托、延伸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南校区重点发展生物工程、经济、新闻传播及计算机软件等新兴学科和工科背景强的人文学科,而办学历史较久的优势学科则留在北校区。过于明显的校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选课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据统计,南北校区的优势学科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优势资源与稀缺资源的偏差越大,说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越大。目前的现实条件并没有让二者的资源充分有利的共享,这是很多跨校区办学的高校普遍遇到的问题。
2.教学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原因有三:
一是考核与监管体系不成熟。目前该校的通选课尚未建立一个类似于专业课的考核标准,教师自主制定教学计划与内容,标准不一。再者,通选课多开设在晚上,在组织教学督导小组与管理老师听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质量缺乏长期持续有效的监控。
二是开课准入口径宽松,教学团队比例不够合理。学校每学期开出通选课的数量相对于学生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对新开通选课程基本持开放的态度。从目前对通选课任课老师的一项统计来看,讲师比例最大,占到了将近70%,而副教授及以上的是30%左右,教授仅不到10%。年轻的讲师们在时间、精力上占优势,他们热情度较高,在承担学校通选课任务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足的是教学经验相对不及成熟的教授级别的教师,他们在教学方法、课堂驾驭能力上,对各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把握上,有待磨练与提高。
三是教学缺乏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思想。由于通选课每个学期可以延续开设,有的教师做好第一份教案后,就一直延用下去,。也有教师甚至将专业课的教案拿来直接用上,完全没有考虑到通选课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有的老师认为通选课只是满足学生的学分需求,不会对学生作严格的要求。认识的偏差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3.学生到课率不高,存在应付心态
在教务部门组织的摸底听课活动上,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通选课的学生到课率普遍偏低,大部分是只有50%左右,而在听课人员随堂发放的调查问卷上显示,在“你的通选课出勤率”一栏,“每次都上”的人屈指可数。在“你选该通选课的原因在于(多选)”一项, “完成学分”占主导。由此可见学生在对待通选课的态度上不够重视,认为能拿到学分即可。上课期间,老师并非每次都会点名,这就给一些学生缺课找到了机会,还有因为各种社会活动缺席的。到了考试的时候,大部分老师都会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很多同学心存侥幸与应付心态,认为简单准备就能轻松通过。宽松管理以及过多的社会活动都是学生到课率不高的诱因。
4.课酬偏低,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该校对上课教师的课酬发放标准是“W=学生数×时数×标准×系数(注:标准是0.16元/(生•学时),系数:各类课程按1取),全校性通选课课程给予适当补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发10%。以一个200人班级为例,那么老师一晚3节课的课酬是200×3×0.16×1×(1+10%)=105.6元。很多教师认为如此偏低的课酬与实际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比列。尤其对于跨校区上课的教师来说,花费的时间成本太大。该校身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在各类企业有相当好口碑。年轻务实的教师在这些企业能找到自己专业实践的良好平台,相比传授课程,在这些领域,能够实现他们时间价值的最大化,也能为他们带来比课酬更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老师白天疲于应付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不得不利用晚上时间来完成实验与科研的任务。精力有限,课酬偏低,无法激发他们太强的积极性。
5.相关部门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通选课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发展,也就是 “通始教育”建设这一块,在我国起步的较晚,尚处于探索与改革的阶段。而与此同时,国外已经发展的相当的成熟了。以美国为例,早在18世纪美国的大学就发起了通识教育运动,随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学以及芝加哥等重点学校先后将其进一步深化、明确,巩固并发展成熟。随着其教育改革成果的顺利验证,通识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并为人民尊崇,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核心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九十年代我国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才慢慢进入中国高等教育课堂,但对比传统的专业课、基础课,并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通选课的开设似乎是为学分制的实施走过场或者铺垫,有形而无髓。学校在通选课学科意义、学科设置、课源采集、监管举措,激励政策等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体制保障。
6、学生存在选课难的问题
一是学校网络的不稳定,本来可以轻松选到心仪的课程的,到最后却因为网络原因而痛失这个机会。二是选课资源少,造成选课路径拥挤。为更好地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跟就业顺利进行,学校尽力优先保证高年级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必须的学分。当遇到某一课程资源稀缺的情况,学校在选课管理上会进行操作,优先高年级的学生,而低年级只好等待下一学期的选课。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成了选课难以摆脱的痼疾。
1.统筹合作,完善配套,合理共享资源
学校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统筹安排,使学科设置更加合理,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对于跨校区办学的高校,应该积极利用行政手段与鼓励措施,使各校区的优势资源相互共享,合理流通,同时做好班车配套设施,采取人性化服务措施,解决老师往返交通的后顾之忧,各校区的课程资源就能跨越空间的限制,达到合理的共享状态。
2.量化考核标准,加强管理,提高上课质量
缺乏考核体系与标准,没有制度的约束力,现有的教学条件与氛围不能保证通选课健康有序的发展。建立考核标准,量化细节,如每个教师一学期调停通选课的次数不能超过2次;组织相关人员对该教师进行评分,如果学生满意度低于70%,将失去下学期开课的资格;每个学院每学期必须保证提供不低于2门通选课,并将其纳入其他评优考核体系中考虑,等等。这些将有效杜绝个别学院推搪教学任务、个别教师上课迟到,随意调停课、课时不足等现象,在制度层面去规范与保障通选课的教学质量。
3.创立精品课程,积极引进他山之玉
该校不少学科领域具有特别的优势:如计算机、食品、机械、材料、汽车、艺术等。但这些学科知识以往只成为一个专业范畴,并没有将其普及。科学艺术本没有门槛,笔者以为,完全可以将这些优势学科开设成通俗易懂的通选课,一方面能更好的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宣传学科优势,扩大其影响力。在开设这些课程的时候,务必要避免过于专业化,避免灌输枯燥艰深的理论,而应该以简单易懂的生活常例举以说明,帮助理解,在此层面,可以达到“通专结合”的良好效果。学校应该鼓励这些优势学科创立精品课程,逐步提高通选课的整体水平。
引他山之玉,学习借鉴别的高校在通选课建设方面优秀的经验,取长补短。同时利用所处高校区的地理优势,适当引进兄弟院校知名的,具备特色的课程,拓宽通识教育的覆盖面。如中医大学有医药养生;美术学院有审美修养;师范名校有心理辅导;百年侨校有国学文化,这些课程在学生中广受欢迎,如能引进开设,一方面可以丰富课源,另一方面可以取其精髓,借鉴吸收,提高水平。
4.充分重视通选课的建设,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持
通选课的开设主要是以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大学生为宗旨,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不能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必须从现在起充分重视通选课的建设,在政策方面,为其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让真正讲的好有特色的课程能够保持下去;在资金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对精品、优品课程要加大奖励力度,细化分配措施,以此一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与主动精神,让通识教育课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而真正使学生受益、教师受益、学校受益!
5.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保障,切实做好选课保障措施
学校的网络建设部门及运营服务单位必须行动起来,保障给学生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改进技术,加大投入,改善网络速度,尤其是在开学初学生选课期间,在技术层面避免因为网络原因而导致学生选课秩序混乱、痛失选课机会等事故,为学校的通选课普及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通识教育是培养综合性、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通过对华南某高校通选课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尚存在不少问题,简单的对策提出并不能完全消除其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教育部门及高校必须充分重视通选课课程的建设,认真调研,虚心求教,根据实际提出具体可行措施,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才能为储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深远的发展平台。
[1] 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黄俊杰.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 台湾:台湾通识教育学会,2001.
[3] 李成明.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4] 杨叔子,余东升.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2007,6.
The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ordinary education on our country’s university education——Taking certain university in South China as example
ZENG Xue-li,FENG Yan-wu,ZHANG Yi-xin
The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mmon courses situation at certain university in South China to find out the reason restricting its development, an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to propos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We hope through a glance from a corner to arouse related departments’ attention to comm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lass and pave the way to culture all-round talents.
ordinary education; talents cultural;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G42
A
1008-7427(2010)07-0115-02
20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