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传统在《小妇人》中的体现

2010-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马奇奥尔小妇人

徐 洁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美国文化传统在《小妇人》中的体现

徐 洁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长篇小说《小妇人》是在美国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大众文学经典作品之一。本文鉴于文化的重要意义从广义的文化角度对小说进行剖析,以奥尔科特的传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文化状况、现代和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等为参考资料,发掘出19世纪中期美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在小说中的体现。

《小妇人》;文化视野;奥尔科特;文化传承

《小妇人》主要讲述了马奇家四姐妹的成长故事。小说作者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生活时期的美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保守与激进、怀旧与革新、传统与进步、顺从与个性、控制与张扬等各种理念思潮交织在一起,贯穿这一整个历史时期。奥尔科特正处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之际,因此其作品创作必然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从她的代表作《小妇人》中,读者不难发现当时美国文化传统留下的种种印记。

一、19世纪美国社会改革运动

在社会改革运动方面,小说涉及了美国十九世纪中叶比较有影响力的禁酒运动、移民问题及相关社会福利措施、服饰革新运动和教育改革运动。美国禁酒运动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萌芽,在小说中通过梅格在自己婚礼上要求劳里发誓戒酒而体现出来。喝酒成瘾引发诸多不良社会后果,包括经济透支、家庭暴力等。于是禁酒团体从十九世纪前期开始在美国一些州渐渐成立。到1835年,美国禁酒组织成员已经超过一百万;到1855年,一些州已经颁布了禁止酒精饮料的法规。妇女也参与到禁酒运动中,并以独特的方式规劝人们戒酒。她们邀请人们参加自己组织的社交聚会,而那些不戒酒的人则收不到请柬。

移民问题则通过小说中来自德国的赫梅尔一家和巴尔教授体现出来。贫困又无经济来源的赫梅尔一家依靠社会救济生活,而马奇一家就是救济他们的主要力量。巴尔教授则在美国靠教书为生,并出资抚养他的侄儿。当时以德国人为代表的欧洲人移居美国大多是看重美国巨大的荒土资源,为追求经济利益,躲避欧洲革命的战乱,或躲避瘟疫饥荒而定居异乡。美国政府给那些贫困居民提供包括社会救济在内的各项福利。

服饰革新在小说中通过乔打破传统,穿戴舒适实用的衣帽得以体现。19世纪的妇女按照传统礼节,公共社交场合总得穿束缚肢体的紧身衣和布满花边蕾丝等装饰的厚重衬裙。这种服装对身体有害,也不利于活动,因此很多人开始呼吁服饰革新,设计并推广那些舒适合理、便于行动的服装。

教育改革在小说中通过马奇姐妹所受的教育、马奇先生对孙儿的教育以及巴尔教授对其学生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原先女性不能接受学校教育的情况有所改变;教育过程中的体罚方式受到谴责。此外,启发诱导式教学方式、趣味知识性教育理念也开始冲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二、美国女权主义兴起

有关女性角色和女性地位问题,奥尔科特一定程度上既支持传统观念,又赞成女权主义运动提倡的女性自立自主自强。马奇太太、梅格的婚姻生活和马奇四姐妹从小对父母的尊敬顺从、对家庭事务的重视体现了传统观念对理想女性的诠释,即孝顺、贞节、柔顺和顾家。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天地是家庭,女性是家庭事务和养育下一代的主要承担者,而男性的世界则是社会,女性不能走出家庭到社会上工作以获得经济收入,所以女性只能依靠丈夫的收入生活。传统观念还认为女性在心智上不及男性,所以在情感上也需要丈夫的引导。

另一方面小说通过马奇姐妹艺术才华的展示、梅格和乔外出工作以贴补家用、马奇姐妹组织俱乐部创立自己的报刊、乔违背传统的婚姻、丈夫们参与家务事等片断揭示出女权主义兴起对作者甚至对美国文化的影响。19世纪前期,当传统的女性观越来越束缚女性生活的时候,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兴起。女权主义者认为男女两性应该平等,女性也能够走上社会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也能够获得工作建立自己的事业,从而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获得独立,进而实现自主、自立和自强。这种有悖于传统的新时代新女性形象符合越来越多女性的心理,也引起日益增多的共鸣和支持。各种各样的女性俱乐部纷纷建立,组织各种活动以丰富女性家庭以外的社会业余生活。女性在此类俱乐部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充实心智、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从而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也为她们组织或参与社会改革,如禁酒运动、服饰革新等提供了丰富的领导与管理经验。女权主义者对婚后家庭生活也提出了改革要求,她们认为男性也应该参与承担部分家庭事务,女性也应该关心时政新闻和社会动态。美国女权主义者在美国内战以后以修改宪法为目的,走上了为女性公民争取选举权的漫长道路。

三、清教主义思想

清教主义是美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美国精神的重要因素。虽然没有文献明确指出奥尔科特属于哪一支宗教流派,但很显然她坚信宗教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帝的信仰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依靠。《小妇人》全书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清教色彩。小说中马奇太太让女儿相信天父帮助的告诫,马奇全家爱邻如己的举动、全家相信善良人死后升入天堂的信念、艾美对其他女孩的无礼举止和不公行为的原谅宽恕等片断渗透出圣经的深远影响。小说引用英国作家班扬充满清教主义的代表作《天路历程》里的典故,安排马奇四姐妹像基督徒一样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走向自我完善也是清教主义的折射。马奇全家质朴的生活、井然有序的作息时间和日程安排体现了清教主义提倡节俭、反对奢华、重视工作、讲求秩序、看重实用、追求生活目的和反对纵情玩乐的教义。马奇姐妹每天吟诵母亲圣诞节所送的指导手册,不时进行自省反思,这正是清教徒重视精神生活和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

四、超验主义哲学理念

美国十九世纪兴起于新英格兰地区的超验主义是当时美国社会一股全新的哲学思潮。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包括奥尔科特的家庭友人爱默生、奥尔科特的植物学教师梭罗、著名女权主义者玛格丽特•富勒和奥尔科特的父亲布朗逊•奥尔科特。《小妇人》因而又透射出超验主义的理念。马奇太太提到天父的帮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恰好应证了超验主义中提出的渗透在万事万物里的“超灵”之说。马奇姐妹高度重视自己灵魂的净化、品格道德的完善与超验主义者提倡的完善人格而非追求金钱是人生最终目标的理念完全一致。性格叛逆的乔违背社会礼仪说俚语、吹口哨、穿戴不合淑女风范的衣帽等率性而为的事情是超验主义主张展现个性的体现。马奇姐妹有规律地到大自然中活动折射出超验主义者认为大自然有益于人类心智发展的自然观。乔的婚姻生活模式承载了超验主义者的婚姻观:夫妻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平等地位,妻子和丈夫一样既能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又能在工作中获得快乐。

五、文学样式及传承

奥尔科特在小说《小妇人》中引进了其他许多文学形式,包括手册、戏剧、诗歌、日记、书信、甚至报纸。从这些形式及其内容中,读者不难发现美国的文学传统。小说中融进的多样文学体裁是奥尔科特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女性写作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小说中马奇姐妹根据乔写的剧本排练戏剧并于圣诞节在家庭成员和邻里友人前表演,这继承了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传统: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自娱自乐。马奇太太给女儿的指导手册和马奇姐妹的书信日记也体现了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特色,即作品中弥漫着说教色彩和充斥着自省内容,写作目的是为了时时处处告诫自己遵守道德伦理规范并追求灵魂的升华。小说中乔写的哥特式小说体现了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传统,即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小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些许感伤的笔触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的体现。小说如实抓住儿童的说话方式、心理机制和性格特点,真实展现了新英格兰地区的语言特色。这种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刻画是作者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此外小说还受到当时社会三大通俗文学的影响,即感伤主义小说、家庭生活小说和儿童读物手册。

六、结论

作为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小妇人》是一幅展现19世纪美国文化多重侧面的生动画卷。本篇论文对这部130多年前写成的美国经典作品从文化角度进行剖析,使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获得了新的突破。读者如果从文化层面上审视这部小说,就能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更丰富地解读文本意蕴。

[1] Bain, Beaty, et al. ed. 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6th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5.

[2] Bauer, Dale M and Philip Gould.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Women’s Writ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Buell, Lawrence. New England Literary Culture: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naiss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4] Bunyan, John. The Pilgrim’s Progress. New York∶ 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69.

[5] Bradley, Sculley, et al. ed. 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5th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1.

[6] Clark, Beverly Lyon. ed. Louisa May Alcott: The Contemporary Review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7] Eiselein, Gregory and Anne K. Phillips ed. The Louisa May Alcott Encyclopedia.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1.

[8] Sapiro, Virginia. Women in American Society 2nded: An Introduction to Women’s Studies. Mountain View∶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9] Saxton, Martha. Louisa May: A Modern Biography of Louisa May Alcot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7.

[10] 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 黎跃进. 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American Cultural Heritage in "Little Women"

XU Jie

“Little Women” is one of the warmly-received novel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uthor Louisa May Alcott’s life story,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in New England in the Victorian era and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Americ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embodiment in the novel.

“Little Women”; cultural perspective; Alcott; cultural heritage

I106

A

1008-7427(2010)07-0072-02

2010-05-18

猜你喜欢
马奇奥尔小妇人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小妇人
《小妇人》:多种面貌的女性力量
粗鲁的伴奏者
奥尔与俄罗斯小提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探索
天赋
放心
从《小妇人》看模糊限制语在女性语言中的运用
山寨情人
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