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荆门市实验幼儿园 丁红霞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蛋壳
■ 湖北省荆门市实验幼儿园 丁红霞
设计意图:
鸡蛋是幼儿常见的生活物品,带着幼儿在玩蛋、磕蛋,观察小鸡出壳时的时候,教师生成了“神奇的蛋壳”的课题。旨通过直观操作让幼儿明白蛋壳的受力原理,并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揭示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激发幼儿运用这种相似性原理去发明创造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凸面、凹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并乐于探究。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蛋、磕蛋的体验。
2.物质材料准备:视频展台、蛋壳、铅笔、粗吸管、透明胶圈、去掉针尖的注射器、水杯、蓝色水以及教学中的辅助材料(盘、抹布等)。
3.教学课件:有关于《小鸡出壳》的故事、直观观察“力的分散与集中”现象以及“力的分散与集中”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内容。
活动过程:
1.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导入。教师播放课件《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幼儿观看、讨论。
(2)实验操作。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凸面、凹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教师先介绍蛋壳的凸面、凹面,接着引导幼儿观察实验材料,然后提出问题:你想怎样做试验呢?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啄蛋壳的过程。即把蛋壳凸面朝上放在透明胶圈上,把铅笔放进粗吸管里,把铅笔笔尖比作小鸡的尖嘴“啄”蛋壳的凸面,观察实验结果,得出蛋壳不易碎的结论;再把蛋壳的凹面朝上放在透明胶圈上,进行同样的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得出蛋壳容易碎的结论。
2.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置疑。小小蛋壳真奇妙,把蛋壳的凸面朝上放不易碎,而把蛋壳凹面朝上放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2)实验。教师讲解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即先把蛋壳凸面朝上放在透明胶圈上装在盘中(盘的作用主要是盛水),把注射器吸满蓝色水,接着推注射器,把注射器里流下来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来的力落到蛋壳上,观察蓝色水落到蛋壳上发生的情况;再把蛋壳的凹面朝上做同样的实验,观察其发生的情况。幼儿分组实验。
(3)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①把注射器里流下来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来的力落到蛋壳的凸面时,我们发现:
(幼)水从蛋壳上流下来了;水落到蛋壳上散开了……
(师)水沿着蛋壳表面向四处分散流下来。那铅笔掉下来的力落到蛋壳上也像这水一样向四处分散开了,蛋壳就不容易碎,这就是“力的分散”现象。
②把注射器里流下来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来的力落到蛋壳的凹面时,我们看到:
(幼)水流到蛋壳里就不流动了。
(师)是的,水流到蛋壳里就集中在一起不动了。那铅笔掉下来的力落在蛋壳的凹面像水一样集中在一起,力都集中在一点上,蛋壳就容易碎了,这就是“力的集中”现象。
③幼儿观看课件,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得出这样的结果。当力落到蛋壳的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碎;相反,当力落到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在一起,蛋壳受到的力较大,容易碎,这就是“蛋壳的奥秘”。
3.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寻找生活中的拱形物体、拱形建筑等。
(2)观看课件,展示拱形建筑,扩大幼儿视野。
(师)生活中除了小朋友们说过的拱形物体外,还有很多物体是拱形的。(播放课件)有石拱桥、石拱门、隧道、拱形的屋顶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为什么做成拱形的呢?它们充分利用了“蛋壳的奥秘”,蛋壳像拱形能承受较大的力,这些建筑物做成拱形,也就能承受较大的力,既美观又牢固。
(3)鼓励幼儿继续探索“蛋壳的奥秘”,一起动手设计出对我们未来有用的拱形物体。
反思:
鸡蛋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玩蛋、磕蛋是幼儿乐意的事情,小鸡更是幼儿喜爱的小动物,以故事《小鸡出壳》为切入点导入课题,同时观看生动有趣的课件画面,视听结合,使幼儿很感兴趣,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铅笔掉下来的力比作小鸡的尖嘴,把针筒里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来的力,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既形象又直观,同时运用课件进一步直观地观察“力的分散与集中”现象,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与集中”现象这一知识难点。
教师的启发引导,师幼反复的模拟实验,通过集体讨论、相互交流,置疑、释疑,获取知识经验,运用相似性原理迁移经验,这些教学实践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
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激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是一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应秉承的观点。而这些有关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