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吉,余芳艳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课堂观察研究:进展与趋势
李长吉,余芳艳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我国学者主要从课堂人种志、教师专业化和师生合作共同体三个视角对课堂观察进行研究,在课堂观察的定义、特征、类型、程序、量表、技术和记录方式七个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应用等方面加以改进。
课堂观察;进展;趋势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12类人际互动行为编码作为课堂观察研究框架,自此开始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研究。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 (N.A.Flanders)研究出了“互动分类系统”,他开发了一套编码体系用于记录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状况。量化工具的出现使课堂观察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研究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量表内容来记录和诠释课堂事件,实施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仅凭量化工具来研究课堂有其片面性,它无法记录非语言的主观感受,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漏掉很多重要课堂信息。20世纪70年代质性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课堂观察中,自此,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经验用文字描述和诠释课堂事件。近年来,研究者们倾向于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在运用量表记录课堂信息的同时,对某些课堂事件进行主观的描述与诠释,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展示课堂的全貌,便于课后分析与推论结果。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更是教师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和基本途径,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教育人种志、教师专业化和合作共同体三个视角对课堂观察进行了研究。
教育人种志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是一种致力于教育微观领域的质性研究方法,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广泛应用。它以“田野工作”为其方法论,以教育人种志为其理论指导,通过观察和诠释课堂活动进而探究师生教育理念和行为等,其优势在于所收集的资料较真实。课堂人种志具有三个特点,即观察的无预设性、研究视角的整体观和研究情境的自然性。[1]课堂观察还应遵循“离我远去”的人种志原则,[2]尽管这一原则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3]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课堂观察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实习和新任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为在职教师合理地诠释课堂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帮助教师在学习、反省、观察和科研等方面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课堂观察能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反省教学行为,[4]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反省自觉能力。[5](P98)其次,教师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正是这些观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6](P6)再次,融教学、教研和培训为一体的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和新的合作机制。[7]可见,有质量的课堂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而不应该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8]
合作共同体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是一种更注重参与成员之间合作文化的教研活动。这种合作的教研文化对今后更深层次、更长远地开展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合作体是基于主体、任务、规则和效益四元素而建立的专业合作共同体。[9]合作的课堂观察对于师生的发展、校本教研质量的提升和教研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意义,[10]它还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是双赢的。[11]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人种志开辟了课堂观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丰富了教育科研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发展途径,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课堂观察不论是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是在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合作共同体视角下的课堂观察研究不是上级命令下级强制执行任务,而是参与成员自愿进行的合作研究,它不仅营造了一种有助于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合作的教研文化,同时还能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学者们主要从概念、特征、类型、程序、技术、量表和记录方式等七个方面对课堂观察进行了研究。
对于“课堂观察”有两种传统的理解:一种认为它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获得反馈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手段;另一种则将其理解为“听课”或“看别人上课”。研究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理解课堂观察:(1)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课堂观察有一定的研究目的、工具和程序等,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2](2)从教学手段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和反省自身获得教学反馈,是一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手段。[13](3)从发展途径的角度看,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善了学生学习,是一种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10][14]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15]
以上关于课堂观察定义的三个角度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当教师运用课堂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开展实践活动时,不仅培养了自身的科研能力,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学生学习也因此而得到改善。可见,关于课堂观察的各种不同的理解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它是一种研究方法、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发展途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事实上,在具体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理解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陈瑶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归纳了课堂观察的五个特征:目的性、系统性、理论性、选择性和情景性。[16](PP.4-7)张菊荣认为课堂观察是提高教研活动效率和价值的一次“革命”,从研究方式的角度分析了课堂观察具有主题性、情境性、建设性、对话性和层次性五个特征。[17]金燕娜也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不过她从观察要素角度阐释了课堂观察的三个特征:观察者具有客观性、观察对象具有选择性和观察过程具有思考性。[18]
研究者多将课堂观察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者按照明确的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工具技术,并且进入现场情境进行观察记录。然而,不论将课堂观察视为一种研究方法还是新的研究方式,已有的研究多数仅停留于从理论化的层面来分析课堂观察的特征,而在操作层面上,关于整个课堂的动态过程有什么特征的研究还不够。
国内关于课堂观察有三种分类法:陈瑶按资料属性及其收集方式将其分为定量和定性观察。[19]周文叶等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课堂关系分为自我的和对他人的观察,按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分为合作的和独立的观察,按对观察对象或内容选择分为集中和分散观察,按观察目的与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提炼性和专题性观察。[20]张菊荣按观察主体不同将其分为团队、个体和自我观察。[21]此外,英国霍普金斯按观察情境范围及观察的系统化程度将其分为开放式、聚焦式、结构化和系统化观察。[22](PP.90-114)霍普金斯的分类法比较详细,体现了各类课堂观察的细微差别,在运用时更有针对性。通常在研究中不可能单独运用一种观察,而是多种观察类型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
俞小平等认为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程序。[23]课前确定观察点、工具技术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者进行培训;课中观察并记录信息;课后整理和分析资料并解释和反馈结果。林存华也认为课堂观察是一个贯穿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和课后分析的连续过程。不过课前应做好业务、物质、心理和舆论方面的准备;课中做好“看、听、记、思”;课后对教学目标和方法、师生关系、课堂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地思考分析。[24]张菊荣则认为课堂观察包括准备、观察和反思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观察主题、内容、工具、方法和分工;观察阶段收集时间和现象两种信息,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反思阶段进行个别、集体和综合反思。[21]
课堂观察一般按照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程序来进行,它的适用范围较广。而由准备、观察和反思三个阶段组成的课堂观察程序则适用于比较规范化的团队观察,在运用时有其局限性。但无论是哪一种课堂观察程序无外乎都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所完成的主要任务也有所不同。
研究者在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观察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根据对观察者的要求,可将课堂观察技术分为现场的和非现场的两种。
1.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要求观察者置身于观察情境中,包括座位表技术、广角镜技术和班级社会网技术。座位表技术即SCORE技巧 (Seating Chart Observation Records),基于班级座位表,可观察全班情况和具体学生,因其观察到的常是一些繁琐现象故不单独使用。广角镜技术记录非教学事件和课外干扰,它从侧面反映课堂情况,为一些异常课堂事件提供合理解释。[25]班级社会网技术从社会网视角来研究课堂社会网和班级关系网,构建一种分析合作学习、班级小团体以及学习共同体中各类问题的框架。[26]
2.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主要运用录音录像和照片等载体记录课堂信息,观察者不一定出现在现场,可在课后通过观看录像进行研究。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TIMSS和LPS两大国际课堂教学录像研究项目中。TIMSS由洛杉矶课堂研究实验室和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于1995年主办,它开发了编码分析技术和课堂记录表,用于分析课堂教学与学习成就的关系,并致力于将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发展成一种系统的科研方法。我国学者黄荣金报告了两次TIMSS课堂录像研究的背景及主要结论,并分析了该研究对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启示。[27]蔡静等以32名大专院校英语教师为实验对象,探讨了教师反思课堂录像的视角类型和影响视角选择的因素。[28]LPS由墨尔本大学 David Clarke教授发起。该研究运用视频分析软件进行编码,通过教师机位、全景学生机位和焦点学生机位3台摄像机摄录课堂,目前已有16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研究。曹一鸣等选取了LPS项目录像资料中4位上海和北京教师共20节样本课,对生活中的教学问题进行编码研究,并将其结果与TIMSS 1999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29]并且进一步对师生话语绝对数量、话语量之比和话语长度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30]
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能全面描述、分析与解释细微课堂事件,但其主观性较强;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运用各种先进设备摄录整堂课或某教学片段,并在课后可进行反复观察,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比较客观,但容易忽略课堂中一些重要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结合两种技术来开展课堂观察研究,置身于课堂现场中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在收集客观资料的同时对课堂现象进行适当的描述与解释。
课堂观察量表是用数据和文字来量化和解释课堂活动的一种工具。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根据需要改进了部分量表的同时还自行开发了一些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涉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教师教学包括教学态度、讲解行为、教学时间分配、课堂提问、评价语及教学机智等,早期的有Politzer的教师行为特点量表和Gary D.Borich的教师表扬技能观察表,[31](P217)近些年的有教师讲解行为量表等;[32](PP.112-113)学生学习包括掌握知识、参与合作、情绪状态及课堂纪律等,如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观察量表等;[33]课程性质包括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如各个具体学科观察量表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观察量表等。[34]课堂文化包括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互动、学生生成状态及教师教学境界等,如Rothfarb的师生互动量表。[35]
课堂观察量表与教学实践相联系。教师通过自行设计量表,并经过记录、分析、解释和推论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课堂观察记录方式种类繁多,如李新乡等列出了五种适用于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行为核查法、观察代码系统、评定表尺法、典型事例记录法和观察记录表。[36]课堂观察记录是一项集主观和客观于一体的研究工作,它要求观察者记录客观量表内容的同时对某些课堂现象或行为作出主观的判断与描述。因此,可将其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种课堂观察记录方式。
1.主观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主要有描述体系、叙述体系和等级量表。其在操作上较前两者容易,在我国课堂观察中被普遍用于评价教师教学。
2.客观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主要有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图示记录和工艺学记录四种。
主观和客观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各有优缺点,因此,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观察目标、内容和类型,尽量结合多种自己擅长的记录方式,保证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更全面客观,便于后期的分析、解释及进行合理地推论。
近年来,关于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陆续在我国开展起来,比较典型的有浙江省余杭市高级中学、江苏省吴江市一些中小学和宁夏银川一中等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课堂观察的探索,另外还有针对各个具体学科方面的研究。
2004年,余杭高级中学在校内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2005年,在崔允漷教授的带领下研制出了第一个听评课框架—— 《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经两次校本试验后发现问题并进行修订。2007年9月再次确定的课堂观察框架包括4个维度、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此外,他们对课堂观察全过程进行展示,于2006年4月自主开发了《课堂观察手册》,2007年5月制订了 《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纲领》。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经多年实践成功开发的课堂观察框架、手册和纲领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课堂观察这种课例研究方式更趋于成熟。
自2006年11月江苏省吴江市课堂观察实验区成立后,从幼儿园至高中各阶段各学科的研究者们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观察的实践和反思中。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主办了课堂观察专辑,包括课堂观察经验、报告、沙龙、反思、案例和论文六个部分。2007年,《现代校长》期刊第五期推出了一期名为“课堂观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场革命”的专题,他们把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日常的教研生活,认为教师自我观察是走向有效课堂的理想方式。吴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历程中,参加了由余杭高级中学承办的全国课堂观察研讨会,借鉴了他们的成功经验,构建了“一个切入点,三个结合”的校本课堂观察操作模式,即以课堂录像为切入点,与精致教育、课题研究和名师工程相结合。
2007年6月,宁夏银川一中和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13名领导和教师前往余杭高级中学研讨课堂观察,三校教师就课堂观察的技术、功能定位、操作和后续跟进等方面广泛交流意见。银川一中自2007年9月开始试行课堂观察这一课例研究方式,积累了一定经验。[37]2008年,课堂观察在银川西夏区地理和历史学科进行实验,通过观课理论学习、团队培训、实施方案和调整改进,教师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自身素质,建立起了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课堂观察研究模式在银川西夏区地理、历史学科已基本建立。
此外,其它各省市也纷纷开展课堂观察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政治组首次开展目标导引教学下的课堂观察实践活动,并自主开发了课堂观察量表,为有效听评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各地中小学学校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观摩课活动,并展开了对各个具体学科领域的课堂观察研究,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38]数学课堂解应用题,[39]外语课堂教师观察活动状况,[40]自然科学课堂教师课堂言语行为,[41]以及社会科学课堂的研究等。[42]参与其中的教师也都受益匪浅。可见,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要求和课堂情境,研究者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观察。
现有的课堂观察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作指导、观察方法单一、量表缺乏针对性、研究结果的应用范围窄等,导致了课堂行动研究的相对滞后。以下几点建议对今后课堂观察研究的开展或许会有所帮助。
1.课堂观察研究的视角应多样化、综合化。课堂人种志视角下的课堂观察是一种质性的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化发展视角及合作共同体视角下的课堂观察也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研究课堂,三种视角的共同点是研究的主观性比较强,研究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真实性,应该尽可能的开发多种更客观的视角,如教材、技术等视角,并将多种视角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使研究的结果更具说服力。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挖掘课堂中各个因素对于课堂观察研究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更全面客观地开展课堂观察研究。
2.课堂观察研究应坚持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单一的研究方法是无法对课堂观察这一复杂的研究活动中的很多现象进行观察与评价的,因此,我们在引进国外文献资料时,如果能根据自身的实情,结合定量和定性等多种研究方法,那么,将使获得的信息更具客观性和价值性,也更有助于构建出我们自己的课堂观察理论体系,更深层次地推动我国的课堂观察研究。
3.课堂观察框架和量表的开发应针对具体学科。观察框架是课堂观察的理论核心,观察量表是其技术核心。现有的 《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框架》是一份普适性的框架,将其应用于具体学科就难免缺乏针对性,观察效果也就可想而之。在今后的研究中,若能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要求和课堂情境,开发出适用于各具体学科的观察量表,构建出我国的一套观察量表体系,将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4.课堂观察先进技术的引进与运用应普及到各个学科,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或少数学科。已有的TIMSS和LPS两大国际课堂教学录像研究项目主要是以数学课堂为例,而我国学者在借鉴该项目开展研究时,也多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少数应用于英语课堂,而其它学科课堂研究却应用甚少。课堂观察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和手段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拓展课堂观察研究的微观领域,发现课堂观察研究内部的具体特征和规律。
5.课堂观察成果的应用应更注重其内在功能。以往研究多注重课堂观察的外在管理和评价功能,甚至以此来划分教师等级。这样一来,教师就认为这种课堂观察不仅对自己毫无帮助,反而会威胁到自尊心和职位安全,这样的课堂观察已丧失了其本质意义。Malderez认为课堂观察具有四种功能:教师专业发展,新从业教师培训,在职教师评价和课堂研究。[43]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应消除威胁教师教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建立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研究的课堂观察体系,使课堂观察能真正为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服务。
[1] 杜文军.试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课堂人种志[J].民族教育研究,2009,(3):27-28.
[2] 桑国元,于开莲.基于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 [J].中国教育学刊,2007,(5):49.
[3] 王艳秋.课堂人种志研究方法探析 [J].科教文汇,2009,(4):35.
[4] Fullerton,H. (1993).Observation on teaching:Guidelines for observers and observed.In S.Brown, G.Jones & S. Rawnsley (Eds.),Observing teaching.Staff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76 756).
[5] 陈美玉.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 [M].台北:师大书苑,1999.
[6] Gary D.Borich.教师观察力的培养——通 向高效率教学之路 [M].么加利,张新立,译.张诗亚,审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7] 方红峰.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创新[N].教育信息报,2008-1-8 (4).
[8] 陈美玉.教室观察: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http://203.71.239.11:8000/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15_05_0606.htm,2007/10/17.
[9] 崔允漷,郑东辉.课堂观察20问答——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8.
[10] 吴江林.基于合作体的课堂观察:教研组的视角[J].当代教育学,2009,(2):26-27.
[11] 张丰.朴素的转型专业的视角 [N].教育信息报,2008-01-08,(4).
[12] 桑国元,于开莲.基于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 [J].中国教育学刊,2007,(5):48.
[13] 钱金明.三力合一,夯实课堂观察平台 [J].江苏教育研究 (实践版),2008,(16):55.
[14]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 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 [J].上海教育科研,2008,(6):51.
[16]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7] 张菊荣.课堂观察:基于实践改进的研究“革命”[J].江苏教育研究,2007,(6):10.
[18] 金燕娜.论课堂观察及其价值 [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4.
[19] 陈瑶.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20] 周文叶,杨璐.课堂观察20问答——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 [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13-14.
[21] 张菊荣.课堂观察: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J].江苏教育研究,2007,(7):19-20.
[22] Hopkins,David.A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 (Second Edition) [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3.
[23] 俞小平,李建松.课堂观察20问答——何为课堂观察的程序 [J].教育科学研究,2007, (24):12.
[24] 林存华.课堂观察: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分析 [J].基础教育月刊,2008,(4):18-20.
[25] 鲍建生.学会观察 学会教学——兼评两篇师范生的课堂观察报告 [J].中学数学月刊,2003,(6):3.
[26] 李文昊,祝智庭.班级社会网分析:一种观察课堂学习的新技术 [J].中国电化教育,2009, (6):11.
[27] 黄荣金.国际数学课堂的录像研究及其思考 [J].比较教育研究,2004,(3):39-43.
[28] 蔡静,李晋荣.基于课堂录像的教学反思——透视教学录像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107-109.
[29] 曹一鸣,许莉花.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度是什么——基于中国4位数学教师与TIMSS 1999录像研究的比较 [J].中国教育学刊,2007, (6):61-62.
[30] 曹一鸣,王玉蕾,王立东.中学数学课堂师生话语权的量化研究 [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3):1-3.
[31] Borich,Gary D.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New.York.Macmillan.1994.
[32]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3] 吴江林.基于合作体的课堂观察:教研组的视角[J].当代教育学,2009,(2):25.
[34] 沈毅,林荣凑,吴江林,崔允漷.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 [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20.
[35] Allwright,R.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Teach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5.1984:156-171.
[36] 李新乡,李少兰,胡象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观察记录方法的研究 [J].学科教育,1996, (5):43-44.
[37] 王跃华.对“课堂观察”课例研究方式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2008,(11):33.
[38] 张筱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观察例谈 [J].上海教育科研,2009,(7):79-80.
[39] 姚静,宋伟倩,康剑平.他们为什么在应用题上失败了——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一则 [J].课程·教材·教法,2003,(5):29-33.
[40] 姜宗彦,于秀娟.外语教师课堂活动的现状调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7):72-74.
[41] 徐晓雪.中学化学教师课堂言语行为观察报告[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2):93-96.
[42] 陈善岳.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观察与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3):65-67.
[43] Malderez,A.Observation.ELT Journal.Vol.57/2.[J].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search:Progress and Tendency
LI Chang-ji,YU Fang-yan
(Teachers Education Colleg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4,PRC)
Chinese scholars mainly have been studying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classroom ethnography,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and teacher-student classroom cooperative community,and has formed a certain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on the following seven aspects:the definition,characteristic,type,procedure,scale,technology and the way of recording.The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content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classroom observation;progress:tendency
G 652.0
A
1674-5779(2010)06-0088-06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
2010-10-17
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项目“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BHA090028)的研究成果
李长吉 (1969—),黑龙江林甸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