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红
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1]。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竟争意识越来越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惊人的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冲击和改变着疾病谱和死亡谱。据一些发达国家调查,在医院综合门诊患者中略高于1/3是躯体疾病,1/3是神经症,其余为心身疾病。国内研究提示心身疾病状况不容忽视,资料报道仅北京地区调查显示心身疾病占门诊总量的40%左右。
当认识了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应激和压力有关的疾病后,与医疗相同步对患者进行相关双重治疗,即躯体治疗护理的同时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且与其他护理方法相互配合。通过我们与患者长时间接触,和蔼可亲的语言交谈,取得患者信任并了解其心理问题,关注与健康疾病紧密关联的心理因素,激发个体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处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与医护人员紧密配合,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病情,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由于心身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躯体痛苦和精神折磨,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和负担,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及恶病质者,由于健康角色的改变,病痛时间较长,持久的折磨,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加之经济上的负担使患者产生了悲观、失望,失去生活的信心。情绪焦虑、烦躁、自暴自弃、拒绝治疗,出现过强的消极情绪反应。所以在护理中要富有同情心,由于患者文化水平差异、不同的气质性格和对疾病承受能力、疼痛敏感性反应等,在临床表现不同,心理活动规律也有很大差异。在临床心理护理中根据患者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各种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护理,用耐心、细心开导,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缓解其思想压力和顾虑,用超越了的亲情、升华了的母爱、扎实的知识、熟练的护理技能,对因疾病或生理心理受到创伤,不能自我满足及健康生活的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回归社会[2]。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实行心身疾病患者的全方位护理。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格特点,护理对象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也有护理上的重重困难,只要在护理中尊重每一个对象,理解他(她)们的喜、怒、哀、乐,用科学的知识、熟练的护理技能、恰当的方式交流沟通,用亲切的微笑、理解关怀的眼神、同情安慰及符合行为规范坐、立、行、走,对心身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均能起到药物起不到的治疗作用,尤其能获得较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注重调节患者情绪。情绪与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积极情绪和情感。当今情绪已成为躯体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的不适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在护理中采取心理支持、情绪疏导、稳定情绪,重新塑造患者的个性,缓解社会心理应激,增强和适应应对能力,鼓励和适应应对行为反应,进行内心自我调适达到稳定状态,如情绪愉快、能否认痛、知觉的趋向、降低疼痛的敏感性。积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如听音乐、散步、看电视、挚友谈话、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吸烟饮酒、充足的睡眠、适可的体育锻炼。教会积极的暗示,充分自知我能够看、听、感觉、说、做,我能够融入群体、有所贡献、有所作为,让我所处的世界因我的存在而井井有条,我拥有我、我能自我、自得其乐。让患者妥善处理自己的负性情绪,如寻求他人帮助理解(护士、亲人、朋友、同事、领导),转移注意力,尽量满足合理要求,保持舒畅的情绪。与家属亲友一起配合做好心理护理,促使其对生活充满热情渴望。
因个体患病后特别是住院后,离开亲人家庭单位进入陌生环境,加之一些具有创伤性的诊疗疼痛、经济承受、担心预后等,患者出现一系列心理反应和不适,如焦虑、紧张、愤怒、孤单、寂寞、失落、疏离、角色的改变、生活范围缩小、主观情绪体验。因此应为患者创造良好修养环境,保持病房清洁安静舒适美观,可适当摆放常青绿叶植物和时令鲜花,激发患者生活热情,增强勇气,注意观察患者对周围环境认识和适应住院反应,鼓励与病友交谈,解除思想顾虑早日康复。
由于患者角色特殊性,心理需要与健康个体相比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料性,了解其心理需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行为举止,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虽然不同性质疾病及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患者心理需要存在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的基本需求。例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安抚的需要、良好信息的刺激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等。个体必须先满足低层次需要,通常在一个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更高一层次才出现,并且逐渐强烈,如食物、水、空气、排泄等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疼痛、失眠、孤独感。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心理健康成正比,心理护理及时察知与疾病有关的基本需要,并帮助获得这些需要对治疗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初次患病或突然加重或病情发生恶化,此时病人对病的认识不足或缺乏相关的医护信息未能进入病人角色,有时否认疾病存在,拒绝就医,采取等待观望态度,有时与患病前所承担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冲突,出现不协调表现。此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有病,端正对疾病的态度,要热心启发,如不服从治疗违反规章制度等要以温和态度加以开导,不要伤其自尊心,善意地进行委婉批评,以温和沉着带有权威性语言告诉患者只要配合治疗,心理支持不垮就能控制疾病,同时警惕和干预角色行为的异常发生。患者适应病人角色后多数会产生懒惰,对医务人员、家属过强的依赖。必须鼓励其尽量生活自理。有些病人角色发生强化,对轻症恢复者鼓励恢复日常生活,逐步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些病人角色行为缺乏或减退,稍有病情好转,立即进行不适可的活动,造成疾病加重。在护理中还应及时缓解家属的负面影响,如急诊救护中家属表现出格外紧张、恐惧,避免家属对患者消极影响,减轻心理压力。
疼痛是由于实际的或者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疼痛过强应适当地使用一些止痛镇痛药,一般性的疼痛最有效的办法是心理暗示止痛,如以听音乐、看电视、和病友交谈、抚摸等手段转移其注意力,因疼痛造成的行为退缩、功能障碍、解剖结构丧失、整体改变必须鼓励患者接受身体的改变,帮助其积极参与治疗、学会自理。有些手术后机体部分生理功能损坏,如截肢,应适当心理教育鼓励患者接纳现实,接纳人生不完美,并帮助其探讨未来人生路上重要意义目标,使患者有勇气争取社会的支持,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里之间街道的照顾,经济物质的支持,感情沟通、理解帮助,都有利于患者心身健康的恢复。
在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中,我们要细心耐心地及时听取病人反应。热爱本职工作,把躯体护理与心理护理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患者身心愉快健康发展,使患者早日康复。
[1]曹枫林.护理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