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军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
董军
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共诊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现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9例,均为初产妇,年龄21~36岁。均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进行性加重的腹壁病灶疼痛,且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和包块,月经后疼痛缓解,包块缩小。腹部检查见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孤立的结节,大小不等,直径0.5~5cm,形态不规则,质硬,欠活动,压痛。检测血CA125平均37.9u/mL,局部超声检查表现为皮下或肌肉层内低至无回声区,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内部未见血流。CT检查提示:软组织影像,其内可见液平,局部穿刺有4例抽出巧克力液体。剖宫产术式均为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内膜异位病灶3例在切口右侧外1/3处,2例在左侧切口下2cm处,4例在切口中上3cm处。发病潜伏期9个月~4a。
1.2 方法 9例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异位病灶结节切除术,距病灶周边0.5cm处将病灶完整切除。
1.3 治疗结果 9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3例病灶侵及腹膜,4例侵及腹直肌及腹直肌前鞘。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5a,未见复发,疼痛症状消失。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近年来逐渐增多。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发生率为1.04%,国外报道剖宫产术后,其发生率为0.03%~0.45%,我院发病率为0.18%。
2.1 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病机制不清,有多种学说解释,如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学说[1],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认为,在手术过程中将子宫内膜碎片脱落种植到切口上,形成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在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反复多次出血,周围组织纤维化,聚集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包块。患者可于数年后在切口瘢痕处出现典型病灶表现为瘢痕深部硬结,于月经期出现疼痛。
2.2 治疗及预后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手术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本病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治疗,手术需完全切除病灶,并至少要切除病灶边缘0.5cm的正常组织,以使切缘干净防止复发。有学者报道,甾体激素对不同部位内异症的作用不同,其中以腹壁切口病灶反映最差,原因可能是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药物很难渗透到局部而发挥作用[2]。因此,此类患者不宜使用药物治疗。手术患者术后症状均完全缓解,所以,若术中能明确已将病灶切除干净,术后可不用药物辅助治疗。可以治愈不复发。
2.3 预防 (1)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控制社会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向广大孕妇宣传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并发症,做好孕期保健,勿使孕妇过度营养,造成胎儿巨大,人为造成难产,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对产程处理质量及阴道助产技术的能力,开展无痛或者减痛分娩,增加产妇和家属对自然分娩的信心。(2)减少医源性腹壁切口内膜种植几率:剖宫产术中用纱布保护好腹壁切口,防止子宫内膜碎屑植入腹壁组织;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切口,再分层缝合;子宫腔内容物勿带入腹腔;进入宫腔的敷料不宜使用;污染的器械和手应及时清洗;缝合子宫切口时,缝针勿穿透子宫内膜。(3)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提倡剖宫产术后哺乳以推迟月经,对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的预防可能有益。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4.
[2]王友芳,吴葆桢,连利娟,等.甾体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观察及临床疗效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3,18(2):71-75.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2.028
110005 沈阳市和平区妇婴医院 (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