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间下的传统祭典
——从博多祇园山笠行事看日本无形文化财的保护

2010-08-15 00:48:28周宏仁
关键词:祭典行事神社

周宏仁,杨 茜

(1.日本西南学院大学,福冈 814-8511;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都市空间下的传统祭典
——从博多祇园山笠行事看日本无形文化财的保护

周宏仁1,杨 茜2

(1.日本西南学院大学,福冈 814-8511;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介绍了“博多园山笠行事”的起源及其举办过程,并从中对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的特色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制定《文化财保护法》是其制度保证,利用神社为其举行提供空间保障,而狂欢化的节庆是其时间支持。此外,国家、地方和个人权责明确,积极参与,使民俗文化得以持久延续。

博多园山笠行事;无形民俗文化财;文化财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

关于山笠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最常见的是公元 1241年博多承天寺的开山祖圣一国师为了驱除当时流行的疾病举行的活动。国师乘坐着一部被称为“施饿鬼棚”——一种类似轿子的木造工具(现在被称为“山笠”),由人们扛着沿街前行,并在轿子上边驱魔边洒甘露水 (祈祷水)。疫病退去后,往后每年的这个时候,为了纪念国师的功绩,同时为了驱除邪秽,顺利度过炎热的夏季,人们都会举行祭典。就这样经过 769年的传承,过去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现在日本人们所熟知的“博多园山笠行事”。

山笠的举行时间为每年的 7月1日至15日。期间分别于福冈市内 14个地点放置超过 10公尺高的“飾り山”装饰用山笠;此外还有 7处放置“舁き山”的奔跑用山笠,合计展示处共达 21个点。山笠是一种类似当年圣一国师所搭乘轿子的器具,现今演变成为一种装饰着许多精美人偶的花车。花车的制造过程极其精致,完全不使用一颗钉子,并于上端标示出所装饰人偶的主要题材和人偶师名称。花车的制造过程中结合了博多人偶与博多织等传统工艺,其中“舁き山”(KAKIYAMA)因为奔跑的需要是“飾り山”高度的三分之一,重量也比后者轻了很多。每一座山笠都要订立一个主题,无论是传统故事或神话传说都可被采用。山笠的装饰分为前后两面,两面都有同样华丽的装扮,日本神话人物、日本卡通形象或者日本历史上的文官武将都可能被制成精美人偶放置在上面。

山笠行事以栉田神社 (KUSH IDA)为中心,此神社建于公元 757年,神社内供奉着博多地区总镇守也就是总守护神,是博多人的信仰中心所在。在栉田神社里头,常年摆放着一座用来展示的装饰山笠,这是唯一一座不用在活动结束后拆除的山笠。山笠行事的第一天,由展示装饰山笠揭开整个活动的序幕。此后的每一天都安排有不同的活动。概括说来,7月10日以前,山笠主要用于展示,也包括举行祈愿仪式、将奔跑用山笠装上大棒、请神等;从 7月10日起,山笠由静转动,参与者会举行朝山、跑街练习、游行等活动,直到 7月15日凌晨才开始正式追山。

参与这些活动的队伍以“流”为单位。“流”是一种城市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山笠活动的基本运营单位。博多园山笠行事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七个“流”,这七个“流”轮流决定着每年的的出场起跑顺序。各“流”的参与人数并没有限制,但至少都维持每个单位保有一千人以上的基本人数。参加活动的成员,以男性为主 (年龄没有限制),禁止女性参加 (仅儿童没限制)。因此,如果在队伍中遇到一位20多岁的年轻成员,他可能具有参加二十年山笠活动经验时,也不用感到惊讶。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日本男性都能随意参加此项祭典,其成员原本主要由这七个自治区域中的男性组成,后来由于人口外移等原因,人数日渐不足,转而开放博多区域外的人士也可加入,但有条件限定必须是由参加过祭典的人推荐,并向各流的大老们请示核准后才有参加的可能性。

整个山笠行事的重头戏在 7月15日的追山笠活动。各“流”派出 26名穿着水法被的男子,共同扛着重达约 1.4吨左右的山笠花车打头阵,其余参与者跟随在周围,在博多的马路与巷弄中拔腿狂奔。当他们跑过时,两旁的当地居民会往他们身上泼水。参与者的口号声,观赏者的掌声、加油声,让整个跑山过程既刺激又紧张,充分展现出博多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体系下的“博多园山笠行事”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保护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很早就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无形文化财的分类与保护传承制度。其《文化财保护法》最早成立于昭和二十五年(1950),将“在我国历史或艺术上价值珍贵的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为无形文化财富”[1],并确立了无形文化财最初传承形态的分类,以及政府在保存与传承无形文化财方面的责任。此后《文化财保护法》又经过了多次修正,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在昭和五十年(1975)。将所有类型的文化遗产都写入法律,并且依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这种系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具体来看,《文化财保护法》中将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 ”、“无形文化财 ”、“民俗文化财 ”、“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以及“传统建造物群”等类别,并针对各类文化财性质,就指定、调查、保护、修缮等方面分别作适当的规定。其中,民俗文化财指的是关于衣食住、信仰、一年中固定的惯例行事等等风俗习惯、民俗艺能或是被使用的衣服、器具、房屋等。民俗文化财还可分为有形民俗文化财与无形民俗文化财两种,有形民俗文化财主要有服饰、器具、家具等,无形民俗文化财则主要包括风俗习惯、民俗艺能和民俗技术等。“日本的文化财保护体系中,符合非遗公约定义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者有‘无形文化财’、‘有形民俗文化财’与‘无形民俗文化财’,此外,还有一个在定义之外、本身也不是文化财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关的类项,即‘文化财保存技术’。”[2]这是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方面突出的特点,即对于那些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严密相关的技能、技术,也应该列入保护范围。此外,对文化财中不同的保护对象应采取不同的行政措施。以无形民俗文化财为例,即在无形民俗文化财中,通过“指定”这一行政行为挑选出来的,称之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而通过“选择”这一行政行为挑选出来的,称之为“选择无形民俗文化财”,针对不同的类别,日本政府会规划不同的保护办法,包括记录、提供经费支持等等,而对于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政府甚至会指定他们为“人间国宝”,给予他们很高的社会地位。

截至2010年,日本共有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264件,其中风俗习惯类 103件,博多园山笠行事就属于其中一种。博多园山笠行事于 1979年2月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其保护团体为博多园山笠振兴会。法律的制定为每年山笠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日本政府对无形文化财立法予以保护,改变了人们一味重视有形文化的传统,对于后来整个国际社会把目光转向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制定法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政府在无形文化财保护方面拥有比较完备的法律,这是日本社会现代文明高度发展、传统文化却保存良好的制度保证。此外,日本本土的资源、传统,日本政府、地方和个人的和谐互动、积极参与支持都是无形文化财得以保存和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神社——无形文化财保护的空间保障

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神社,他们或矗立在繁华商业街的背后,或躲在街头巷尾的角落里,传统的神社与商业气息浓郁的现代大楼神奇地融合在一起。很多民俗活动都在神社举行。神社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的一生中会无数次地因为各种祭典而来到神社,而神社也为很多祭典提供了举行的空间。博多园山笠祭中,栉田神社就是这样一个关键的所在。栉田神社已经有七百七十年历史,主要供奉大幡主大神、天照皇大神和素盏鸣大神,是博多地区的总守护神所在地。“博多园山笠行事”作为博多人祈祷平安度过酷暑的节日而设立,它的举行与栉田神社密切相关。我们上文中已经说过,山笠的参与者以博多地区七个流为单位,7月15日凌晨 4点 59分,各番山笠随着大太鼓声一起在栉田神社集合。一番山笠开始启动,先进入神社进行“清道”,唱完约 1分钟的“博多祝い唄”后,在境内进行约 5公里的狂奔。此后,从二番山笠到七番山笠每间隔 5分钟依次出发在后面追赶。追山活动开始,当所有流的山笠都进入栉田神社后,神社中的“能”舞台会开始进行“鎮めの能”的活动。除了在山笠行事期间在栉田神社举行的种种活动外,平时的栉田神社还作为唯一地点常年展示装饰山笠。

神社是日本本土神道的祭祀地,明治末期的神社整理把神社作为国家神道体制整备的重要手段[3],政府希望把神社作为地方社会的信仰中心,以此加强对国民的控制。因此国家对神社非常重视,神社的地块代代相传,并且由国家拨给经费运营。神社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到各种节庆,它会聚集起很多民众,而在各种祭祀中,又会举行各种各样传统的表演,在现代化程度高度发达的日本,神社提供了一个空间,让各种民俗活动在这里得以集中展示,人们得以亲自参与其中。

(二)狂欢化的节庆——无形文化财的时间保证

每年7月1日—15日为博多祇园山笠行事的举办时间,并由日本政府加以确定。在这段期间,整个博多地区可以明显感受到街道上散发出与平日不同浓厚的祭典气氛,例如处处可见印有山笠标语的广告牌、灯笼;还能欣赏到精美的装饰花车与各“流”的山笠花车。装饰花车豪华灿烂,除了栉田神社以外,市内的商店街、车站、福冈巨蛋球场……等地,共有 14处固定展出地点。其中,被公认为最美的山笠位于博多运河城广场内,在周围喷泉的衬托之下更显得美轮美奂。这段期间,还不时可以在路上遇到穿着山笠服装的男子与小孩。

日本的传统节日非常多,对日本人来说意义重大,它就像某种仪式,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参与。节日时间是与日常工作时间完全不同的一种神圣时间,“工作是每天要做的事情,而节日则是某种特别的、不寻常的事情,它能打断日常生活中固定的步调。”[4]借用特纳的仪式理论,日常工作时间代表着结构,而节日时间则代表着交融。在山笠行事中,人们从服装到行为到整个精神状态都与平日不同。参与者穿上传统的水法被,这种服装盛行于明治维新之前,像相扑一样在下半身扎上一条布,这种穿法会裸露大半个屁股,被很多外地人质疑不雅,福冈县议会也曾试图废止这种穿法,但遭到当地人的拒绝,认为这是传统的延续。因此这是唯一一个可以在大街上看到众多帅哥屁股的节日。对于这种装扮,本地人不会觉得任何不妥。与此相应,旁边加油助威的群众很多也会穿上传统的和服。追山笠时,不管是不是参与者都斗志昂扬,勇士们在追山时发出“欧伊萨、欧伊萨 (オイツサ!オイツサ!)”的号子,旁观者会在他们路过时纷纷往他们身上泼水。

日本的日常社会极为讲究秩序、严谨,强调等级,每天在路上见到的人们都西装革履、形色匆匆,平时的人们是静默的、各自独立的,但在节日期间,狂欢的气氛却让所有的人走到了一起,等级不再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大家融洽地在一起,互相问候,互相鼓励,日常生活中井然有序的结构被打乱。

在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却存在着相当多的节庆,节庆在凝聚整个民族,加强民族认同感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传统的民俗事项也在年复一年的节庆中得到反复的强调与展现。

(三)国家、地方、个人的和谐互动与积极参与

任何有影响的节祭的举行都离不开国家、地方、个人的积极参与。以博多园山笠行事来看,日本政府制定法律指定博多园山笠行事为重要无形文化财,首先会在经济上给予保存团体——博多园山笠振兴会一定支持。其次会在政策上予以积极配合。为了配合 15日的追山活动,福冈市内各项交通设施会特别加开临时班次,以便于人们亲临现场观赏并亲身体验;没机会到现场的人,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等观看现场转播,一同欣赏被列为国家指定重要无形文化财产这个祭典的震撼。再者,政府的新闻单位还会对每年的博多园山笠行事进行摄录整理,并编撰相关书籍、DVD影片教材等。此外,政府行政人员也会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份子。博多园山笠行事中共有七座山笠,每一座山笠上的赶山人都由极有名望的社会人士担任。以 2010年山笠行事为例,担任各流赶山人的有福冈市市长、福冈市议会议长、博多区自治协议会联络协议会长等等。

山笠行事举行时,本地居民成了其直接参与者。山笠行事的顺利举行,除了政府的经济支持,还有赖于本地商户提供的经费赞助。参与人员上,追山笠活动进行时,各“流”活动参加者都会达到千人。山笠在市内各町区域内进行跑街练习并追山笠时,当其经过当地居民会为参与活动的人们泼水,他们认为泼水能够洗净晦气,迎来好运;另一方面,这种举动也让居民能有共同参与传统祭典的感觉。为了配合庆典热闹气氛,博多区域内各町的商店街都会推出各式各样的祭典促销活动,为福冈市招揽许多来自国内外的观光游客。民众,主要是本地市民,在整个祇园山笠祭中成为了实际上的参与者。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保护起步较早,并作出了卓越成效。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那些每天使用着高端电器、充分享受现代化的人们同时也穿着传统服装、迈着传统的小碎步行走在各个祭典之中。对于无形文化财,其立法予以制度保障,充分利用神社的空间、各个节庆的时间,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无形文化财保护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赵汉生,姜丽荣.简介日本无形文化财的保护方法[J].中国历史文物,1992(00):103.

[2] 黄贞燕.日韩无形的文化财保护制度[M].宜兰: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2008:87.

[3] 郭冬梅.明治末期的神社整理与国家神道[J].日本学论坛,2007(3):52.

[4] 皮柏.节庆、休闲与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91:4.

The traditional ritual in urban space——from Hakata Gion Yamakasa Act to see the protection of in tangiblecultural properties of Japan

ZHOU Hong-ren,et al.
(Seinan Gaku in University, Fukuoka814 - 8511, J apan)

The article gives a research on the“HakataGion Yamakasa Act”,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 Overall,the government lay down the“Cultural Properties Protection Law ”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the shrine provides a space to it, the festival is itstime guarantee. In addition, national, local and individualactive participation, let the folk culture sustain continuity.

Hakata Gion Yamakasa Act;intangible folk cultural property;the“Cultural Properties Protection Law”;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K891

A

1009-8976(2010)04-0050-04

2010-09-23

周宏仁 (1979—),男 (汉),台湾台北,博士主要研究国际文化。

猜你喜欢
祭典行事神社
弱点
牡丹(2021年17期)2021-09-11 23:28:38
妈祖祭典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0
立春为什么又被称为“打春”
立春为什么又被称为“打春”
卖文创
环球时报(2019-12-25)2019-12-25 04:16:29
行事见于当时 是非公于后世
寻根(2018年6期)2018-12-14 12:46:26
从敦煌本看日本猿投神社藏旧抄《文选》的版本
敦煌研究(2018年4期)2018-11-10 03:04:54
猿投神社的汉籍
标识语的间接言语行为行事功能探析
日本神社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