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李 杰
(1.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长春第十九中学体育教研室,吉林长春 130062)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同龄人比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选择,但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而形成心理障碍,以至于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和健康。因此在高校中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增进心理健康起到的良好调节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由于社会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既面临很多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也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健康水平也不同。大一新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出现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交往、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不适应,具有过强的依赖性、理想化和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自豪感与自卑感同在,轻松感与自卑感并存。大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过度,都能正确对待。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出现焦虑、苦闷等缺乏自信心等现象。大二、大三的学生易存在随意感和自信感,强调自我独立性和自我表现[2]。在学习、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分化,大部分学生能继续提高和改善自我,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毕业生由于面临考研、就业等人生重大选择而产生紧迫感、责任感。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给学生必须掌握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原有教学基础上重新构建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避免学科的单一性,建立一个以身体、心理和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的新型课程结构,跨越生理、心理、保健、卫生、体育、环境等诸多学科的单一特点,逐步完善有利于学生参加和掌握的能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具体实施原则:(1)全体性原则,指面向全体在校学生进行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2)差异性原则,指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的明显差异,如个性差异和年级差异等,分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发展性原则,指通过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摆正体育教育的位置,加强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是21世纪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如何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强化学生体育健康意识,转变教育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更加有自信心。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才能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师要把学生正确引导到体育锻炼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来,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对80后、90后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培养他们不断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的中过程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让更多的学生开展“互助互学”;(2)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4)加强体育教学的规范性;(5)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6)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学生不断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在坚持中成长,在锻炼中提升。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针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理论探讨,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但学生体质不同程度降低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对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体育锻炼活动场所。培养学生课上与课下、学习与工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体育互动,培养良好的体育校园文化,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高校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一个合学生的必然条件。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培养国家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只有认真处理好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合格的大学生。
[1]张如华.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J].教育探索,2003(3):74-76.
[2]孙东东.试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2):65-68.
[3]胡小军.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8(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