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华,闫立安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卫生学校)
高校公共体育课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孙丽华1,闫立安2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卫生学校)
本文在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特点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为指导,明确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定位,并据此提出应形成超越教学目标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校园生活过程中的共存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相生三种师生关系.其思想和行为的保障应是师生间的尊重、认同、发展和特色.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师生关系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特点,进一步明确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形成和谐、稳定、积极的师生关系,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观,必将更好的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观念和体育习惯.并且,在强调体育课程的健康性、强调运动作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体育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不断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虽然经历了很多轮次的课程与教学革新,但就学科教育、教学特点而言,无论是与平行学科的横向比较,还是与体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的纵向比较,都比较集中的体现着公共体育课自身的鲜明特点,把握住这些特点将能更清晰的认识和建立更适合于公共体育课的良好师生关系.
1.1 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基础性强
近几年各高校对体育课程设置都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理论课等多种形式[1].教材多以淡化竞技色彩的田径、部分球类(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为主)、轮滑、滑冰、游泳以及定向越野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为内容.对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来讲,教学内容集中在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方法上,以学练为主,目的是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强调可操作性.因此,相对于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而言,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易学性和基础性.这样的设置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有能力进行学习和练习,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心理体验.
1.2 学生人数较多,水平各异
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实行自主选课制度,一个学期一名教师对大约四十名学生进行某一项目的教学.相比体育专业课班级授课二十名学生的规模来说多出一倍.另外,由于实行自主选课制度,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差异较大且两极分化现象出现的几率非常大,教学中需格外注意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因此,从单位时间看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要相对大于体育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
1.3 学生自身参与动机差异较大
由于学生人数多以及基础运动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参与的动机差异较大.其根本原因集中表现在学生心理的不同需要层次上.例如:有体育特长的自我表现型学生;喜爱体育明星的需要转移型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自我实现型学生;迫于成绩要求但实际并不愿意进行体育活动的强化需要型学生(部分女生较为突出);以及一部分“体育课及格万岁”的从众参与型学生等.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过程的千差万别,要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在面对不同参与动机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探究其内在的心理需求根源,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引起学生对体育及体育课的兴趣,逐渐建立起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动机.
1.4 教师经验与教材相结合
体育教材内容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材内容的实物形态,特别是实践课教材隐含与教师和教师经验之中,反过来又通过教师和教师的经验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来建立正确、全面的概念和表象,这就促使教师在教的时候融入了许多自己对某一运动技术动作的经验理解和自我人格的特征;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某一运动技术动作的时候感受到了教师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并有所体现.这种直接的交流减少了师生间对实物教材“转移”环节,更有利于学生主体知识和经验建立.
1.5 教学手段和方法更为直观
直观性一直是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很多方面.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正是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练不断的直接双向反馈,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从最为基本和有效的教的方法,如示范法、讲解法、纠正错误的方法,到学生学、练的方法,如观察、模仿练习、重复练习等,再到教学模式,如合作教学模式、小团体教学模式等等,都是通过直观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入手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的.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更加强了师生关系的密切性.
1.6 教学环境更为开放和复杂
体育教学是在相对开放的体育场馆中进行的,其自然环境更为广阔和自由.同时,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师生、生生由于人数、水平、动机等的差异性,使得人际交往的心理环境也表现出相对开放的、多样的和复杂的特点.综合起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无论在自然环境、人际环境,还是个人的心理环境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和体育专业课程教学而言都显得更为开放、易变和复杂.在这样的特点基础上,师生关系与环境变化经常处于互相影响的状态.
根据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诸多特点,结合“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同样应树立相应的教学观[2].并在其指导下定位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色,以为建立和谐、稳定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教师、学生和体育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服务.
2.1 教师角色——教师身份的多位一体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背后的力量是各种纷繁复杂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作用;就个体人的发展而言同样包含着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不断完善,其间更是离不开各种关系的相互作用.体育乃至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并担负着对人的教育、教养崇高责任,同样不能脱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在现实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应树立更为广阔的教育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实现自我和学生的共同完善.因此,在教学中应去除单纯教授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士的思想意识,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得以延伸和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和未来人生规划等方面,反过来又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讲,共同课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单纯意义上的教授者扩展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顾问、朋友身份的多位一体.此处所说的顾问、朋友并非在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而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兼具传授、管理、建议、帮助等多重作用,使学生认同体育即生活,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反过来在促进体育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促进学生乃至教师自身的不断进步.
2.2 学生角色——负责任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的角色定位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渐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行为,使学生自主、自愿和自觉进入角色.一方面,教师必须建立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要在人格尊重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回应,即指出正确与否和实施奖惩措施.两方面共同作用是学生明确尊重人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行为的责任归属问题.教学中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尊重教师和同学的氛围中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练习内容,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创设出能引起学生足够兴趣的氛围.能够成为负责人的积极参与者,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是指向生活需要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动机和目标会对自身的成长和适应社会生活形成有利影响;反之,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这种角色定位同样会促进教学和失身关系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亦师亦友,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各自主观基础.但正如前面所提及的谋求但一方面的发展往往会是发展的空间缩小.高校体育共同课教师区别于专业课教师,可以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与学生形成更为广泛的师生关系,同样相互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效果实现和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
3.1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客体——教师和学生,和知识习得的主客体——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永远是一对经典的矛盾体,并且这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矛盾运动必将经久不息.这一点前人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不论是“双主体论”还是“主导——主体论”都说明了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体育教学的身体练习特点决定了这种相互关系必定是一种动态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们更应考虑如何实现互动.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师教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教”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管理、组织教学实施等;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利用教师的“学”加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教师参加练习、有学生共同完成体育活动内容等.真正实现互动和教学相长.
3.2 校园生活过程中的共存关系
校园生活的构成应包括学生、校园环境、教师三个主要方面,缺少哪个方面的校园生活都是不完整的.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教师往往被孤立于校园生活之外,校园生活更多的被认为是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状态.即使从学生角度讲,教师也只是校园生活中学习活动的一部分而已.这样的思维惯性在某些方面也造成了师生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然教师和学生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层面和价值选择,但就共同的生活空间而言,校园生活中的师生同样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在这方面公共体育课教师有着一定的优势,应该发挥自身及教学中积累有利因素,不仅仅在教学过程和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中,还应与学生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加强交流,进一步丰富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内容.
3.3 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相生关系
社会实践过程中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信任和互助的关系.体育教师和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起来的良好师生关系,以及达到的教育、教学效果最终也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检验的.甚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是否有效,学校的教育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等等,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就可能要接受社会实际情况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及其所运用的方法同样会接受验证.如果出现偏差,在信任和互助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及时作出调整或改变,将是共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最佳途径.因此,在这一层面上高校共同体育课的师生应是一种相互衍生的关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从教学目标层次中得以超越,将视线落在教育过程上,追求建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势必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长远化.
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从其“周围的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因此,形成高校公共体育课良好师生关系,必须明确建立以下的思想和行为上的保障:
第一,尊重.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互为尊重人格,共同尊重教育的规律.
第二,认同.师生间互相认同各自所做的努力,对行为的正确与否作出负责任的判断.
第三,发展.体育的教学过程除去习得体育知识与方法外,师生应共同明确各自发展和生活的真正需要.
第四,特色.教师教的内容和方法有独特之处,同时也应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身和学习过程突出个性特点.
和谐、稳定、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条件之一,但是单纯追求教学效果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往往是短期的、相对不稳定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及其教师有着学科和教师自身特有的特点,并且能够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供支持.师生间在进一步明确各自定位的基础上,应建立起超越教学目标的互动、共存和相生关系,并通过相互的尊重和认同,共同的发展,以及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加以思想和行为的保障,最终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指导下,形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着眼于长期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同时反作用于公共体育课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
〔1〕陈盼.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经济师,2008(10).
〔2〕王慧霞.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J].体育与科学,2009(2).
G807.4
A
1673-260X(2010)07-0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