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和差异性:因“异”而译

2010-08-15 00:47:36夏晓荣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差异语言文化

夏晓荣

(1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2巢湖学院,巢湖安徽23800)

翻译和差异性:因“异”而译

夏晓荣1,2

(1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2巢湖学院,巢湖安徽23800)

在翻译中,译者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很难完美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翻译之难,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可译,即可译性限度。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性,才有翻译的必要。差异性是翻译的缘起,差异性不可避免,与翻译共生;翻译中要保持差异性,翻译的价值在于体现差异性;尊重语言差异性有利于吸收外语的长处,给本国语增添新的质素,扩大本国语的“界域”,提高本国语的表现力;尊重文化差异性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补和融合,增强文化活力,发展文化多样性。

翻译;差异性;语言;文化

1 引言

英国著名翻译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说:“不存在完美的、理想的或者‘正确’的翻译。”在翻译中,译者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难以完美再现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语言和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各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可译,即可译性限度。可译性限度这一概念,是由西方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提出的,其中以卡特福德(Catford)对语言与文化两方面的总结颇具代表性。可译性限度涉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征、语言的模糊性、思维表达方式及惯用法的民族独特性、方法论的功能局限性、翻译的层次论[2]。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感觉的一套声音及这些声音互相结合的系统。语言的差异性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各个方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现代汉语词典》。各民族文化虽然存在共性,但文化的差异性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人们在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形成、地理环境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思维方式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性大致可归纳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文化的差异、文化象征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和社会规范的差异几个方面。可以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存在广泛,无法回避,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翻译之难,即使是翻译大家也深深体会到这点。傅雷认为:“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王佐良认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10]。

2 差异性是翻译的缘起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工作带来诸多困惑,增加了翻译难度。但是,无论从语言维度还是从文化维度来看,差异性都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差异性与翻译共生,“差异在本原处即已发生”。

据《圣经》创世记第11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Tower of Babel),就是变乱的意思。“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8]是对翻译起源的艺术概括。

撇开神学的解释,从翻译的历史来看,正是由于语言的差异性,翻译才应运而生。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各自的语言。随着进一步发展,互相之间有了交往的可能和需要,翻译也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人类之间开始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翻译活动就开始了。

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各种语言和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落后和先进之分,历史才会这样发生: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中国的佛经翻译亦是如此,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中华语言和文化同梵语和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才会尊重差异性,直译佛经,带来大量异于汉语的词汇和文法,佛教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对于翻译和差异性的关系,周作人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他在1924年7月2日发表的《余音的回响》中指出:

翻译的外国作品,正因为“习惯和思想上我们中国人与外国人有点不太同的地方”,所有才有看的价值;倘若因这点不同而看不惯,那么最好不看以免头痛,——更最好是看自己的作品。

的确如此,正是由于“不太同”,即差异性,才有看的价值,翻译的价值。

3 翻译中要保持差异性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中,指出: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是任意的,所指(signified)也是任意的,所指的任意性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用以建构概念系统的手段,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外部世界任意划分的结果。可见,语言的任意性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符号的所指的差异。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形而上学的翻译观是建立在“纯语言”的概念基础之上。什么是“纯语言”,他做出如下假设:

各种语言之间有一种超历史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存在于每一种语言整体的意指之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体现这种意指,只有每种语言互为补充的意指的结合才能体现这种意指:这就是纯语言。(Walter Benjamin, 1923)

在本雅明看来,“纯语言”是最高的语言,是抽象完整的语言,存在于各具体的个别语言之中;个别独特的意指方式有其局限性,需要互相补充,汇合成整体,才能完整地表达意思。他认为语言的本质只有在具体语言的差异中才能被把握,“纯语言”是用来把握语言的差异性与补充性的手段。可以说,各语言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翻译的目的在于存异,在翻译中体现差异性,使文本成为在语言上走上“纯语言”的一步。

本雅明用“纯语言”来说明语言之间的差异,而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则提出了“延异”(difference)这一概念,认为翻译就是差异中的延迟和延迟中的差异。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是指:(一)差异或区分,即“to differ”;(二)延期或推迟,即“to delay”。前者指空间模仿,后者指时间概念。德里达说:“可以说,每一种语言都在孤独中萎缩、贫瘠、停滞、病态。由于翻译,即由于这种语言的互补性,一种语言给予另一种语言它所缺乏的东西,而且是和谐地给予,语言间的这种交叉保证了语言的成长,甚至‘神圣语言的成长’,‘直到历史的最终得救’。所有这些都是在翻译过程中宣告的,通过‘语言的无限再生’宣告的。”[12]

德里达从探索语言本质的角度来谈翻译,认为不同语言在语音、句法和意义上存在差异性,有着不同的表意方式,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翻译性,语言的互补性,语言得到成长。因此,差异性不应被隐藏起来,而应表现出来,翻译的目的就是保护这些差异性。本雅明和德里达都关注翻译与差异性的关系问题,本雅明阐说了“纯语言”的概念,德里达对“延异”概念进行了思辨。可以说,在语言哲学家的眼里,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保存差异性,翻译的本质是一种“差异性的游戏”。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翻译可被看成一种交往活动,因为它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交往关系。笔者以为,从本质上讲,翻译可被视作是文化与文化间的一种交往行为。哈贝马斯指出,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就个人独有的本质和特征。因此,译者在翻译中既要尊重自己,即保持译语文化所独有的本质和特征,又要尊重原作者(原文),即保持源语文化的差异性。人们发现的差异性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异性就越多,就能更好地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之中。换句话说,承认并尊重差异性是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良性交往的必要条件。

由此看来,无论是语言维度,还是文化维度,在翻译中保持差异性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而在于存异,翻译的价值在于体现差异性。一部译作的价值不在于读起来就像原文一样,而在于它对源语言和源文化的差异性的反映程度。

4 差异性和语言的发展

尊重语言差异性,逐字逐句直译外语,可以将外语异质的要素和表现方式引入本国语,对于本国语的改造和完善十分重要。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充分尊重并积极利用语言差异性,改造和完善了本国语。路德直译《圣经》,使德语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拓宽了德语的界域,为现代德语的生长打下了基础。荷尔德林直译希腊诗剧,给德语带来了优美的音调、节奏和韵味,使德语更具美的风致和曲折丰富的表现力。

在中国,人们也充分利用语言的差异性,给汉语带来大量异于汉语的词汇和文法,极大丰富了汉语,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例如,佛经的翻译给汉语注入了大量的新语汇。“禅”、“劫”、“众生”、“因缘”、“果报”、“功德”、“觉悟”、“刹那”、“大千世界”、“真谛”、“慧根”、“唯心”、“生灭”等等,这些都直接来自佛经的翻译。佛经的翻译还输入了新的文法:(1)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2)倒装句法极多。(3)提挈句法极多。(4)一句中或一段落中含解释语。(5)多覆牒前文语。(6)有联缀十余字乃至数十字而成之名词。(7)同格的语句,铺排叙列,动至数十[5]。而且,在翻译中,词和句都被拉长了,句子的语序也变得更自由,更灵活,更多样化。

历史上,爪哇人曾积极地输入印度的思想文化,但固执地以本族语为中心,没有在输入思想文化的同时,输入印度语的表达方式,来带动爪哇语的改造,以致今天的爪哇语表现力依然十分薄弱,十分落后。对此,洪堡特指出:“爪哇显然是从印度获得大量较高级的文明、文化要素的,但爪哇本地的语言并没有借此而改变它那不大完善,不甚适合思维需要的形式,相反,它弃绝了极其优秀的梵语的形式,强使梵语要素适应于它自己的形式。”[9]

上述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尊重语言差异性有利于吸收外语的长处,给本国语增添新的质素,扩大本国语的“界域”,提高本国语的表现力。即使再优秀的语言,也总会有不足之处,也总会有表现力不够的地方。一种语言,在一定的区域里生成,它的表现力也必然受到该区域的限制。只有尊重差异性,积极向其他语言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提高本国语的表现力,并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 差异性和文化活力

在欧洲,翻译实践历史悠久。上至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盟,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要靠翻译来进行。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语写的《福音》(The Gospel),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被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国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那么精彩纷呈的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英国的爱德华·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成功地翻译了欧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因而被列入英国文学史上的诗人行列。再如,《圣经》和《荷马史诗》(Homer Epics)早已被其他文化广泛接受,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永葆青春,翻译功不可没。自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带来了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历经数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众多帝王将相、饱学之士也加入其中,终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融会、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使得西方社会学、哲学以及各种科学思想和著作得以引进,极大改变了国人思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无数译者的努力,因为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引进和传播,才使中国没有比西方落后得更远。正如季羡林在《中国翻译词典·序》中所说:“倘若拿河流来相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灵丹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6]。

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不同民族的心理门户,求新求异心理促使人们更愿意去接纳、领略和欣赏异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差异性必定在翻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尊重差异性,把某种文化中的信息以其本来面目呈现给另一种文化中的读者,更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互补和融合,发展文化多样性,共同进步。

6 结语

译事之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译者很难完美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翻译之难,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可译。但是,翻译和差异性,正是因“异”而译。无论是翻译之前,还是翻译中,翻译之后,无处不体现差异性的重要。差异性是翻译的缘起,差异性不可避免,与翻译共生;翻译中要保持差异性,翻译的价值在于体现差异性;尊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有利于语言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补和融合。离开了差异性,交际将不复存在,失去意义,翻译也将不复存在,毫无必要。

[1]Benjamin,Walter.1923.“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eds.)Schulte,R&Biguenet,J.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 London.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7]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9]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10]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1]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雅克·德里达.巴别塔[A].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3]张羽佳.翻译与差异性: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一个问题[J].求是学刊,2007,(5):21-25.

Abstract:During the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 have to face the dual barrier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so it is difficult to perfectly reproduce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untranslatability,that is,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But translation is needed just because of difference.This is because difference is the origin of translation and it is inevitable and lives with translation;that difference is needed to maintain i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al value is to reflect difference;that the respect for linguistic difference is conducive to absorb the advantages of foreign language,to add new quality to the native language,to expand"bounded domain"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to enhance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and that the respect for cultural difference is conducive to the exchange,comple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strengthening cultural vitality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diversity.

Key words:translation;difference;language;culture

责任编辑:陈凤

TRANSLATION AND DIFFERENCE:TEXES ARE TRANSLATED BECAUSE OF“DIFFERENCE”

XIA Xiao-rong1,2
(1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8)
(2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H059

A

1672-2868(2010)04-0103-04

2010-02-01

夏晓荣(1984-),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教师,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差异语言文化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找句子差异
谁远谁近?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