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0-08-15 00:50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灌输伦理学原著

任 丑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教育学

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任 丑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现有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说教灌输的独断方式、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通论式讲解的教学模式和突击应付的论文写作模式。鉴此,伦理学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主要改革路径是:注重伦理方法和伦理思维的训练、倡导民主商谈的教学程序、认真阅读经典原著以及循序渐进的专业写作训练。

伦理学;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人才;改革路径

伦理学专业人才主要指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案和一般的道德教育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其目的在于把伦理学专业化。这种要求并不是一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而是培育专业化的伦理思维、表达、写作和实践能力。

伦理学是追求自由及其体现人权和权利的实践哲学。伦理学的根基是自由,“伦理性的东西就是自由”[1]。因此,伦理学专业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各种道德现象,更重要的是运用道德智慧来诠释现实迫切的道德问题如克隆人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纳米伦理问题等,探求人性本真面目,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追寻自由、幸福和权利。从根本上讲,现有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不尊重伦理学自身的自由本质,有意无意地蔑视自由和人权导致的。为此,必须打破这种固有模式,从自由的伦理本质出发,开拓出新的出自人性和自由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现有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说教灌输的独断方式

教育是人之为人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性本质的内在要求。诚如卢梭所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2]任何人在其成长的历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文化、科学知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灌输。必要的基础性的道德灌输,是人们了解、传承、反思道德智慧,乃至发展思考、判断、选择、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但灌输不是目的,只是启蒙的手段。一旦启蒙任务完成,灌输就需要适时退出。否则,就会窒息自由和创造性。伦理学专业人才模式以及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恰好出在这里。

对于伦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启蒙阶段早已结束,灌输的模式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根基。遗憾的是,灌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成为问题的总根源。灌输方法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相信和接受既定的信息,忽视甚至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把受教育者当成一种被动吸纳知识的器具,不注重引导甚至故意压制学生的反思精神和怀疑精神。灌输无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应有的尊严、自主选择的权利,企图以所确认的某种思想的绝对优势抹杀其他的思想和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自由以及比较和鉴别的能力。弗兰克纳说:“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美好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3]。盲目痴迷和过分依赖灌输,不可避免地把灌输当做伦理教育的主要手段甚至目的。结果,说教灌输的独断方成了一种普遍的伦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老师讲解一些所谓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学生听讲并试图据此解决一切问题。在这样的模式里,通常是用独断的方式将一个本来有多种可能解答的问题规定为一个唯一答案的问题。它忽略了各种理论的相互补充和思维的慎密严谨的训练,压制信息和观念的自由流通,窒息了追求真理中常用的讨论、辩论过程,最终使受教育者未经反思地接受一种既定的答案。其实,这种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德育启蒙的教学水平上,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伦理学专业人才说教灌输的独断方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培养形式上讲,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从培养内容上讲,通论式的讲解伦理学史或原理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后果看,最终体现为突击应付的论文写作模式。

(二)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

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的形式是以教师为道德权威和宣讲主体。整个道德教育过程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想法可有可无。教师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以“固定知识”的形态向学生宣讲,并根据他宣讲的道德知识来评判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通天教主般的特殊地位,成为判定学业成就的铁笔判官。相应地,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的客体,他们只不过是既定规范和固有知识的无条件的接受者和服从者。这种道德权威式的专制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课堂的民主氛围。在这种教育方式的驱使下,已经逐渐以一种不易觉察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的自由和权利。这样一来,失去了自由与自主权利的道德个体即使能够复述出课堂上所讲的道德规范、准则,即使能够在外力压制下做出道德行为,也无法从内心树立坚实的道德信念,更不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道德责任,因为只有当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受尊重的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时,才会有自主意识的觉醒。强迫学生接受服从外在权威观念或价值信条,要么造就一批毫无道德信仰和独立精神的顺从者,要么培养一群道德上的伪善者。

可见,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违背了伦理学的平等商谈的基本实践精神, 压制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扼杀了伦理学方法论和伦理学思维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戕害人性和思想,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三)通论式的讲解伦理学史或原理的教学模式

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必然以灌输伦理学的所谓原理或伦理学通史为教学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专制模式的权威地位。教师将书本内容通过宣读的方式居高临下地传播给学生,知识原理成为了中心,而学生却处于教育的边缘,致使学生把对道德知识的单纯记忆当成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对一些条条框框背得滚瓜烂熟,却缺乏道德反思能力和判断力,更缺乏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理论的道德实践能力。

伦理学历史或原理的教材,毕竟是他人对伦理学原著和思想史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偏好和选择,甚至还会受到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干涉。比如,以意识形态的诠释取代道德思维、道德实践的教育,以培养意识形态的工具取代对自由人格的培育等等。而且,每个人对同一个对象的理解各有不同,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康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他人的理解,间接学到的或许仅仅只是单纯的伦理学的历史或所谓的“原理”,对于伦理学原著、相关的理论专著以及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却阅读得了解得少之又少。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三年学业生涯中,竟然没有真正读过一本伦理学著作。这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伦理学专业人才。相反,学生们因此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习惯于盲从听信既定的价值权威,严重缺乏怀疑和反思的伦理精神和哲学气质。结果,最为重要的独立思考道德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培养出来,他们没有能力对道德原著和社会上诸多道德问题给予伦理思考和道德关注。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理性的懒惰,它实质上违背了伦理学的理性与自由精神。

一言堂的培养形式和通论式的培养内容所产生的后果,必然是突击应付的论文写作模式。

(四)突击应付的论文写作模式

毕业论文是伦理学专业的最终成果的体现,它需要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个体的反思、怀疑精神、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综合检验、展现培养模式水平的最重要的环节上,各种问题也不可避免地集中体现出来。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严重存在着为了毕业或给予寻找工作或为了晋级急于拿到学位而突击式、应急式或应付式论文的现象,甚至存在抄袭率超过60%的严重问题。这种急功近利的论文写作态度,不但降低了论文质量,也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不论存在多少外在因素,这种应付论文的现象与伦理学的独断的培育模式相关,因为这种模式没有培育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伦理思维方式,也没有认真履行专业培养的责任。因此,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模仿、资料积累、原著心得、思考记录、抽象思维、文字写作、论文选题布局谋篇等专业写作的训练,导致他们写作时无从下手,只好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某些学生弄虚作假,即使论文不合格,老师为了面子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令其滥竽充数,蒙哄过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讲,这是一种严重失职。虽然短期内似乎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功利性的实际需求,但却践踏了真理学问尤其践踏了老师和学生的人格尊严,也是对伦理学学科和专业的极大侮辱。

从根本上上,这种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的论文写作状况正是伦理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违背了伦理本质——自由,而必然导致的综合症。所谓自由就是依靠自身的存在,“因为我如果是依附他物而生存的,那我就同非我的外物相联,并且不能离开这个外物而独立生存。相反地,假如我是依靠自己而存在的,那我就是自由的”[4]。自由是人的本性,是自己实现自己,自己造就自己的存在方式和伦理根据。尊重人的本性和自由意志——这应该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回归点。说教灌输的独断方式、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通论式的讲解伦理学史或原理的教学模式共同压制了学生的自由和实践能力,最后他们的毕业论文也只能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不可能写出自由的、有个性的、有个人独到见解的专业论文来。

如何解决这种严峻问题的具体的方案,不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必须全面摒弃旧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走出一条合乎人性和伦理学科本性的伦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基于以上分析和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伦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案的主要改革路径如下。

(一)摒弃说教灌输的独断方式,注重伦理方法和伦理思维的训练

人的自由的根本体现是既有向善的可能性,也有趋恶的可能性。如果人性必然是善的或必然是恶的,人就不是自由的而是遵循必然规律的自然存在,那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道德教育了。而且,如果人性只是善的,道德教育就不必要;如果人性只是恶的,道德教育就不可能。

灌输方式割裂人性善恶的辩证关系,它的逻辑前提是教育者的人性是善的,被教育者的人性是恶的。但这个前提是错误的,事实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人性都是善恶的统一体。教育者并不能保证自己所教是善,也就没有资格成为灌输的主体和权威。被教育者也并非完全是恶的,也没有必要完全听从他人的灌输。受教育者不是机器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活生生的理性存在者。因此,道德教育不能是机械的说教灌输,更不能是功利的交易,而是引导、启发。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个体人性的造就,是一种本质上合乎人性的外在的帮助行为,它使个体从潜在的道德主体和抽象的人成长为现实的道德主体和真正的人。对于伦理学专业的人才主要是研究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听几条原理或规则,而是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方法和道德思维的训练,以引导、培育他们自由地进行道德思维。伦理专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固定的和客观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提升个体的自由,完成对个体的伦理专业化训练。如果以说服和强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预先设定的“正确”的价值,就是对他们的自由和权利的侵犯。

而且,道德问题和道德境遇是极其复杂的,绝非灌输的书本上所谓的原理、概念所呈现描绘的那样简单,它在现实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我们在教学研究中无法回避也无法完全预料的。这就要求反对强制、灌输与死记硬背所谓的道德知识或道德原理之类的灌输的东西,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主体性,充分给予他们自我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空间与自由,加强伦理方法和伦理思维的训练,培育他们用伦理方法和思维去诠释、解决现实中的道德难题的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为:形式上践行民主商谈的教学程序,内容上注重阅读经典原著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等几个基本路径。

(二)摒弃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践行民主商谈的教学程序

学生和老师一样,都是平等自由的存在者。应当培育学生独创的价值和个人面对问题自己解答的能力,而不是附和、赞同既定的价值理念或道德权威。这就需要与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相反的民主商谈的教学程序。

一切道德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对其他人人格尊重基础上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伦理主体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商谈。民主商谈的教学程序是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用讨论与辩论的方式就道德问题、道德观点、道德思想或伦理流派等自由探究,独立发表个人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道德观点得到认同或反驳,促使其进一步的思索和反复辩论,在相互辩驳中锤炼道德思维、磨砺道德能力。在讨论中,教师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准确地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和道德语言的专业表达方式。师生双方在所依据的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的辩论过程中,教师不是以自己的权威身份或其他强制手段来压制和强迫学生接受,而是遵守哈贝马斯所说的道德交往行为的四个有效性要求:语言表达的可理解性、陈述道德客观世界的真实性、道德规范的正当性、话语表达的真诚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平等探讨道德问题。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推动师生交流对话,使学生在对话商谈中培育平等、民主、自由的伦理素质,师生互为主体,相互激励、鼓舞、辩论、忠告和建议。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沟通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就所教育的道德价值与规范通过反复讨论,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和强化,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就被彻底打破了。这就为认真阅读、民主讨论伦理学的经典原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摒弃通论式讲解伦理学史或原理的教学模式,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民主商谈的伦理学教学程序内在地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摒弃教师通论式的讲解所谓伦理学史或道德原理的教学模式,集中精力阅读理解、思考诠释伦理学经典原著。

伦理学教学的专业途径是认真阅读伦理学原著以奠定基本的伦理学基础,而不是崇拜权威或教科书包括伦理学思想史和基础理论方面的教科书。道德训练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乃至其存在的价值,以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伦理学专业训练应该是学生经过阅读、理解经典著作,反思、怀疑大师的思想观点,进而独立提出个人观点并加以论证,实现道德思维、道德实践的育成和提升。伦理学专业需要阅读的最基本的经典原著有: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性论经典)、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义务论经典)、密尔的《功利主义》(目的论经典)、德沃金的《重视权利》(权利论经典)、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元伦理学经典)、罗尔斯的《正义论》(应用伦理学经典)等等。

阅读原著的三个基本步骤或三个基本层次是:(1)理解诠释,就是伽达默尔说的读者和文本的视阈交融,从而理解并准确诠释原著的内容和要义。总体看,这还处在“我注六经”的阶段:我的高贵头颅成为古人思想著作的发展源和生长地。如果停留在这个阶段,就是读死书。必须超越这个层面,进入(2)反思批判,独立思考的阶段:跳出原著,既要肯定其合理思想,也要否定其中的谬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这就是“六经注我”:古人的思想和著作成为我的高贵头颅思想的发展源和生长地,我成为原著的目的和真正主人。当我有了个人的独立见解和身后的原著功力之时,我就必须直面现实伦理问题,作出创造性的工作,这就提升到了(3)实践应用,论从史出:读书通向学问,读书之理决定着学问之道。应用实践不局限于实际操作层面,理论也是应用实践。在思考现实问题如生态伦理问题、经济伦理问题、机器人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等时,自觉运用经典原著资源,紧密结合思考这些伦理问题,在怀疑辩论中来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探讨切磋与证明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在切实联系人们的生存境遇和道德问题中锤炼道德实践能力,训练伦理学的思维和基本能力,培养哲学思维。

通过上述伦理思维和阅读伦理学原著的训练和磨砺,就为摒弃突击应付的论文写作模式,加强循序渐进的专业写作训练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四)摒弃突击应付的论文写作模式,加强循序渐进的专业写作训练

毕业论文是伦理学专业的最终培育成果的体现。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专业训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遗憾的是,目前严重存在着为了毕业而应付论文的现象,这种急功近利的论文写作态度,不但降低了论文质量,也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因素。不论存在多少外在因素,这种应付论文的现象与伦理学的独断的培育模式相关,因为这种模式没有培育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伦理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写作时无从下手,只好应付了事。

我们主张在商谈和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写作训练,培养写作和研究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1.课堂讨论与录音整理。听课讨论是开启研究大门的第一步,由于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通过专业老师讲课录音的整理,训练了专业表达方式和专业思维。这基本上以模仿为主,类似于汉字描红,为以后的专业写作表达奠定了思维和语言表的基础。

2.问题综述。这是对某个问题研究状况的了解,是进入专业研究的开端。通过这个过程的独立写作,已经由录音整理的模仿进入独立思考、独立写作,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以及掌握某个问题研究方向和思路的基本功得到训练。不过,这还主要是对他人观点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提炼自己的观点,表达个人的独立见解才是目的。这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训练。

3.原著笔记。写出阅读思考伦理学原著的笔记,这是类似于却高于问题综述的研究的积累和提升,因为原著的难度和水平以及专业训练都比综述要高得多。可以说,综述主要是他人的研究,是间接性的研究,原著笔记则是直面研究对象所做出的思考与表达,已经进入直接研究的境地。

4.学术论文。这是在了解对某个问题研究的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原著的思考和积累,对某个问题独立发表见解的关键一环,也是真正进入研究和体现综合能力的一步。可以说,学术论文是毕业论文的雏形,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提升和拓展。

5.毕业论文。功到自然成,论文不是应付出来的,而是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出来的。撰写毕业论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问题综述、原著笔记、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把对某个伦理学问题的思考深入系统地表达出来。伦理的强烈的实践精神决定着伦理学研究的特质不能停留在纯粹理论的概念的逻辑分析上,而是在此基础上,直面实有的伦理冲突,如环境问题、机器人问题、法律的价值基础问题、制度的公证问题、生命伦理问题、媒体伦理问题、经济伦理问题、食品伦理问题、纳米技术伦理问题等等,反思、判断、选择自己所关注思考的重大现实伦理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把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考成果严谨简洁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毕业论文。

论文质量不是把关就能“把”出来的,而是一步步扎实地阅读思考训练,最后写作出来的。这是以前基础的提升,也是伦理学专业的最后成果,是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最为重要的综合成就。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是在严格要求问题综述、原著笔记、学术论文等质量的基础上来把关的,而不是只把毕业论文的质量观。因为如果没有以前的基础,毕业论文只能是应付出来的,把关也只能是亡羊补牢而已。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5]。伦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纯粹道德理论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自由本性和对道德律的敬重,切实关注人类的生存处境,在人生的磨砺中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能力。这也正是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 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64-165.

[2][法]卢 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

[3][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黄伟合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l987.247.

[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7.

[5][德]康 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

The Pattern and Program for Reforming Ethics Personnel Training

REN Chou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Nowadays, the main problems with education pattern and program of ethics professional talentsare dogmatic inculcating mode, autocratic teaching model, common teaching model and careless writing model. Inlight of these problems,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stressing ethic educating methods and theethic thinking training, advocating democratic consulting educating procedures, reading classic original works, andcarrying out step- by- step specialized writing.

ethics; education pattern; education program; professional talents; ways of reform

IG643.0

A

1674-3652(2010)06-0027-05

2010-09-22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09-3-071)。

任 丑,男,河南驻马店人,哲学博士,西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责任编辑:黄江华]

猜你喜欢
灌输伦理学原著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拔牙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