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时国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课程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落实高校德育为首的地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社会转型期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程具有的时代性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可避免的需要对社会实际进行有效回应和解读。当前,中国正出于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热点问题,如道德风尚不佳、失信、败德、腐败等。社会实际的复杂多变,以及现实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传播技术和媒体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网络化的今天,伴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学生资料和信息来源更为广泛和迅捷。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一种互动型的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要求。教学模式的这种变化,将要求教师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引导者。
同时,网络信息多种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难以管理、控制和引导,给“特色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难度加大,从而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己成为不争的事实,“多元文化环境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1]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的激荡、冲突更加激烈。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和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复杂化,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由此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元的主流思想与一些学生多元的社会思潮诉求的现实冲突,课程教学在宏观环境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若要在当前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学生成长需求愈益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应用的作用,无疑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4.课程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客观上要求课程进行改革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显现出很强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较大,比较注重现实。高校学生普遍比较关注国家大事和政治时事,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较感兴趣,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容易忽视,特别是对脱离现实的理论较为反感。由于受限于许多高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的落后,社会思潮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加剧,转型时期社会现象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理念的巨大反差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效不容乐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令人担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落实高校德育为首的地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师资队伍的制约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承担者,其地位应当是神圣而令人向往的。但是,在一些学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陷入学生无视、教师轻视的困境。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自我社会地位评价较低,心理压力过重,对教学失去热情,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职业倦怠,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思维意识仍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更有甚者,专业知识不牢固,教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原则掌握不扎实,这些严重制约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2.课时与内容的矛盾
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系列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但课时却相对有限。有限的学时内如果只让学生记笔记,恐怕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谈不上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把握,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把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将课程要求的内容和精神讲解清楚,需要教师在备课、知识准备、教学等诸多环节下功夫。
3.教学模式的落后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一、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的采用就内含着一种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相冲突的因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不能与充满个性的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还是一味地单向灌输和说教,不但与现实脱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当然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效果不好
中宣部、教育部历来都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一再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2004年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宣部、教育部也多次下文贯彻这一文件精神,其中中宣部、教育部 2005年 9号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但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面对的挑战要大很多。关键是社会实践部分开展较难,具体操作难度大。因为理论课的各课程一般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的,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安排合适的实践方式;而且这种实践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付了事。此外,科学、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也是制约实践教学的开展重要因素。
1.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1)整体性的原则
整体性的方法是卢卡奇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的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总体性也即整体性、连续性学习的方法。[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在内容方面交叉很多,这要求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整体性的把握,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将面临许多尴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注重有关内容和思想的整体性,不能分散。课程的教学内容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其目的是为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一条主线,将具体的课堂教学视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结点,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个结点同绳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系统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以及发展和变革趋势。
(2)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理论不能只是头脑中的东西,它更重要的一面是走入现实中去,从主观到客观,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课程的相关思想的形成根基是社会实践。这些理论的正确性验证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2.教学主体地位的变革
考虑到政治现象的复杂和世界环境的变幻莫测,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学主导意识的转变,即教学主体的转向——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教师讲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要重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采取多种辅助形式,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3]教师应尽可能地扮演材料供给的角色,旁征博引,向学生介绍有关思想的内涵和变革,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方针的理论家,更应成为教学艺术家。教师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认同所学,并将之自觉地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进行有效的创新,要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如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社会实践调查、小组讨论式、辩论赛等教学方法,这在许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2)注重新教学工具和载体的运用
首先,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许多学校都建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网络。在网络化时代,应有效利用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相关平台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和解决,增强教学时效性。
其次,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交互性强、共享性好、利于知识同化等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班级和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符合教学对象班级差异的教学设计,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育部组织开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以国家指导性教学大纲为依据,兼顾了近年来课程发展的一些新特点,贴近社会实际,展示了课程相关的内容和思想。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已成为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4.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按照教育测量学和考试学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考试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4],根据这一标准,有必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的教学评价标准。
许多学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还是通过闭卷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标准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记忆考核,而不能对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只有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才能真正与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加大平时成绩比例、案例教学以及小组讨论成绩的比例等方式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而对于期末考核,则应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改为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写作等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社会问题、解决思想困惑的能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在自觉担负起设计课堂任务的同时,逐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注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真正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信仰体系的转变。
[1] 王学风.论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J].科学社会主义,2006(2):76-79.
[2]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6.
[3] 邱秀华.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课程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2009(6):535
[4] 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