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2010-08-15 00:53:25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观念人才改革

蔡 静(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蔡 静
(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当前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正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的要求,需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人才培养氛围,使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12年)中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步伐”。[1]33为此,高等学校在教育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改善人才成长的氛围,使高等学校成为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摇篮。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这次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37因此,只有革除旧的观念,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一)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全面发展,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努力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水平,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全面锻炼,获得全面发展。

(二)树立人人成才观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应当说,接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途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健康成长,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

(三)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和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需要拔尖的创新人才。要改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就必须调整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鼓励学校的特色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各种层次、各种规格的人才要求。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建立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以及生动活泼的学习,为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要克服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培养方案的个性化。

(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科学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和职业变换不断加快的今天,学校的学习已不能享用一生,因此,每个人都需要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对高等学校来说,要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终身学习机会,提供多种形式继续教育的服务功能,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为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更多的机遇,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加油,使他们不断获得新知识。

(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采用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把人才成长当作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过程,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街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渠道,使各类人才辈出,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创新培养模式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要打破“千校一面,万生同模”的单一教学模式,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从而最终实现培养模式的系列化以及培养方案的个性化。

(一)注重学思结合,变“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力戒满堂灌。变“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要关心学生“怎么学”,要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做到学练结合,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会用”。

(二)注重知行统一,变单纯理论教学为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如果只注重课内教育,不注重课外教育,只注重校内教育不注重校外教育,只注重理论教育不注重实践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重知行统一,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课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看得同等重要,并要相互配合与协调。为此,实践中,一要注重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动脑并学会与别人相处。二要注重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让学生从实践中汲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三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校外、课外活动。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使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前沿信息;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校内与校外结合所营造的是创新教育的社会氛围,把创新教育从校内教育的实践引向校内外结合的实践中去,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四是注重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

(三)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个性是创造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多半实行“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即统一教学计划、教材、学制、管理的单一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为此,实施中一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二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最近南京大学启动了“三三制”的教学模式,就是推进的分层分级教学。[2]三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四要改进优异学生的培养方式,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探索高校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五要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只有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培养方案的个性化,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激励

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现行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主要是以考代评,采用终结性评价,以分论优,以卷定才,评价内容指标化,评价结果绝对化,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1]35要求把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重要环节,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体系,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一)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改革要把握好以下5点:1.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程度,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2.评价方式多样化。要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中的单一现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探索科学、简便的评价方法。如笔试、开卷、实验操作、设计、调研、考察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3.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方面的发展,应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体现三者的统一。4.评价过程动态化。要改变“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评价,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动态评价。5.评价结果相对化。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评价结果是相对的,是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结论。[3]

(二)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

一要把人才评价标准社会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日益进步,人才评价标准的取向越来越社会化,人才评价已逐步引入社会评价的内容,如对学生跟踪调查、到用人单位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作出综合评价。二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发挥对全社会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三是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总之,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需要相互协调,整体推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人才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08-15].h ttp:// WWW.gov.cn/jrzg/2010-07/29/con ten t-1667143.h tm.

[2]唐景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0-08-27(1).

[3]梁向红,王正洪,何宝祥.关于工程创新人才教育的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

On Prob lem s of Educa tion&Teach ing Reform s in Un iversities

CA IJing
(Schoo lo f Con tinuing Education,Jiangsu U niversity,Zhen jiang 212013,China)

The developm en t of education consists in refo rm.A t p resen t,un iversities are deepen ing the refo rm o f education system.To m eet the requ irem en ts fo r talen ts cu ltivation system o f open system, flex ib lem echan ism,sharing channel and m u ltip le cho ices,personnel train ing shou ld be fu rther updated ideas,innovative training m odel,refo rm ing the system s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talen ts evaluation. Effo rts shou ld bem ade to create a positive,relaxed and harm onious atm osphere fo r talen ts cu ltivation,so that a large num ber of top creative talen ts com e to the fo re.

un iversity;educational refo rm;creative talen ts cu ltivation

G420 文献标码:A

2095-042X(2010)04-0068-03

(责任编辑:李 艳)

2010-08-26

蔡 静(1976—),女,重庆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研究。

共青团江苏省委课题(10JSGQ T 94)

猜你喜欢
观念人才改革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健康观念治疗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