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经济视角下常州市农业装备业转型实践*

2010-08-15 00:53:25王洪元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农业装备常州市常州

宦 娟,王洪元,展 云,王 (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创新型经济视角下常州市农业装备业转型实践*

常州市坚持走政府主导、产学研结合之路,通过集聚科技资源、集聚高端人才、集成创新资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共建创新联盟等方式培育创新型经济,增强全市农业装备业自主创新能力,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我国现代农业装备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新;常州;农业装备;转型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装备,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供给,保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大力提高农业装备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成为振兴农业装备业的必由之路。[1]

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转型,主要靠物质投入的推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2]当前,常州市正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和创新要素集聚密度,力争通过科技创新的“惊人一跃”,实现发展方式的“脱胎换骨”。[3]常州市是我国农业装备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本文基于创新型经济视角分析和研究了常州市农业装备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常州市农业装备业发展现状

常州市目前拥有200多家农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是我国拖拉机、柴油机、发电机组、农用水泵、农机配件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常州农机机电市场也是全国十大农机市场之一。2008年常州市农机制造业实现总产值约300亿元,占全省农机制造业总产值的3/5,占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是常州市先进装备制造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常州市农业机械制造业名牌众多,目前常州市农机企业拥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手扶拖拉机、单缸柴油机等产品的市场份额较高,如单缸柴油机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3%。[4]

二、常州市农业装备业竞争力分析

常州市农业装备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在国内领先。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国内农业装备业大省相比,常州市农业装备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不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企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偏慢

常州是农机产品的大市,但与农机产品强市有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且以装配或以零部件加工为主,生产集中度低,因此综合实力较弱。全市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有26家,15亿元以上的只有2家。常州的农机企业成长速度也相对较慢,10年前,常柴与山东潍柴双方产值都是5亿元左右,10年后,潍柴产值增加到500亿元,相比之下常柴仅20亿元。

(二)产品结构单一,发展空间有限

农业装备市场可细分为农用拖拉机、收获机械、播种和施肥机械、耕作和中耕机械、牧草机械、其他农业机械装备以及单独销售的零部件和附件等。常州市农机企业主要集中在单缸柴油机、手扶拖拉机及其零部件生产领域,而农机产品的众多领域在常州尚属空白或竞争力较弱,“错位竞争”做得不够。随着技术进步和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单缸柴油机市场容量正在逐步缩小。同样手扶拖拉机的市场也在逐步萎缩,更多的是转向12马力以下的植物保护和管理机械。

(三)研发能力不强,高新产品缺乏

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目前,常州市大多数农机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加上本土缺少著名大学、大院、大所这样的高端科教资源,导致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机装备上,不能满足农机装备智能化发展的要求。

三、常州市农业装备业转型实践

常州市农业装备业出路在发展创新型经济。要实现常州市农业装备业快速转型,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创新要素制约难题。

(一)加大科技资源集聚力度,解决本土科教资源不足的问题

要解决技术需求大而本土科教资源稀缺的矛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广泛集聚国内创新资源。从2006年开始,在市主要领导的亲自率领下,常州的农机企业家代表团走出去开展“科技长征”,遍访全国多个城市的中科院研究所、著名高校和央企研究院所,主动寻求科技合作;连续五年“请进来”,成功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等重大活动,邀请国内外130余家大学大院大所的科技人员到常州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短短五年时间,10万余名高层次科技人才访问常州,5000多项科技成果落户常州,其中,大批成果落户常州农机企业。

(二)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解决本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发展创新型经济,核心是“招才引智”,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核心理念。在常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2007年,常州市启动实施了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市区两级政府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引进领军型海归创新创业人才,为领军型人才提供最高300万元的资金扶持,并免费提供一定面积的创业场所和住房。2010年开始,选才范围又扩大到国内优秀高层次人才。三年来,共引进海归创新人才1023名,领军型海归创业团队204个,为全市农业装备业发展带来了一批高科技项目,集聚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三)加大创新资源集成力度,解决产学研融合辐射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外来创新资源尤其是高校院所的作用,就必须促进产、学、研等资源要素深度融合,从而发挥更大的创新辐射效应。为了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常州积淀下来,常州市举全市之力建设常州科教城,集中打造一个创新要素集聚的大平台,为全市企业提供创新“核”动力。目前,入驻园区的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已超过300家,成为各类高端人才创业的大舞台、各类创新资源集聚的大超市。2009年,常州科教城内入驻机构与市内农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63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超过100项。

(四)加强企业主体地位,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常州市政府出台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40条”政策,在全市优选一批创新试点企业,加快企业“两站三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96%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在企业、75%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的良好局面,企业正在成为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直接受益的主体。目前,常州农机企业已建成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各1个,与高校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超过50个。

(五)加大资源共享力度,解决行业集群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创新联盟由区域内的行业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相关领域优势高校、科研机构等按市场经济规则联合组建,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突破共性技术瓶颈、研发重要产品、整体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2009年,常州现代农业装备行业协会正式成立,重点在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共享、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会运行1年多以来,已成功举办或联办各类产学研合作活动12次,为常州农机行业准确把握行业动向、加快创新步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是常州市抢抓发展机遇的战略举措,常州市坚持走政府主导、产学研结合之路,通过集聚创新资源、集聚高端人才、集成创新资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共建创新联盟等方式,增强全市农业装备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我国现代农业装备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徐 绅,陈 志.农业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联盟合作创新动机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03):246-248.

[2]顾冠群.加强集成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09):62-65.

[3]常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决议(2010年7月5日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2010-07-10)[2010-09-05]. h ttp://www.changzhou.gov.cn/CZPo rtal2008W eb/Defau lt/ In foDetail.aspx?Catego ry ID=c7584b5c-71da-4f3e-9d3d-917dd26d f65f&In foGu id=0fa5d7f0-ae31-42ab-89c1-7d f7549f2fc0.

[4]梁俊平,钱明霞.常州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5-27.

Tran sform a tion of Agr icu ltura l Equ ipm en t Industry in Chang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 tion Econom y

HUAN Juan,W ANG Hong-yuan,ZHAN Yun,W ANG Yun
(Schoo lo f Info rm ation Science&Engineering,Changzhou U 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W ith the app roach of governm en t-led and industry-un iversity-research in teg ration, Changzhou has fostered the innovation econom y by gathering the techno logy resou rces and h igh-level talen ts,in tegrating innovation resou rces,enhancing the capab ility of independen t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the innovation alliance.Therefo re,it enhances the capab ility o f independen t innovation on ag ricu ltu ral equipm en t industry.It also successfu lly ad justs the industry structu re and developm en t patterns,w h ich has an im po rtan t reference fo r the developm en to fm odern agricu ltu ralequipm en t industry.

innovation;Changzhou;ag ricu ltu ral equ ipm en t;transfo rm ation

F276.5 文献标码:A

2095-042X(2010)04-0058-03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0-08-10

宦 娟(1980—),女,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创新型经济研究。

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项目(K 2009312);常州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JW 200918)

猜你喜欢
农业装备常州市常州
常州市测绘院
城市勘测(2023年5期)2023-11-03 01:32:36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2年5期)2022-06-29 08:35:40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常州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10